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兰州石化乙苯生产线或是水污染罪魁祸首 十问“兰州水污染”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4-20

 

兰州石化乙苯生产线或是水污染罪魁祸首

  “水污染”涉事方均三缄其口,责任方至今未明

  黄杰

  4月12日,兰州市西固区政府表示,造成兰州市自来水苯超标的原因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下称“兰州石化”)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目前从挖掘出的泥土中发现了泄漏的原油,但尚未挖到泄漏管线,不过泄漏点已确认。

  4月10日17时,检测数据显示,由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下称“威立雅”)出厂的自来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苯含量为170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的标准多达20倍。事件发生后,兰州市西固区紧急停水,在兰州市主城区各大超市市民争相抢购矿泉水。截至目前,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已符合国家标准。

  谁是污染真凶?迄今,甘肃省和兰州市官方,以及污染涉事企业兰州石化,始终三缄其口。

  乙苯项目环评悬疑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多个途径试图与中石油及兰州石化官方求证污染源信息,悉数被拒。

  记者获知,在兰州石化下属的兰港公司附近,于2013年10月正式开启了一条年产量高达6万吨的乙苯生产线。这一生产线虽然不归属于中石油兰州石化名下,却挂靠在兰州三叶公司。后者是兰州石化公司的全资集体所有制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作为兰州石化多种经营板块的重要业务支撑机构,其承担兰州石化部分精细化工、炼油化工部分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

  2000年10月,原兰炼总厂与原本归属于中国石化的兰州石化的炼化主营业务合并后,三叶公司归属于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再到2007年7月1日,兰州石化分公司和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实现整体合并后,三叶公司开始彻底脱离兰州石化主业,实现社会化管理。

  但据可靠线人爆料,前述由三叶公司出面承建的乙苯项目,事实上是兰州石化主导投资的一个精细化工项目。

  记者了解到,兰州三叶公司6万吨项目的环评报告由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中心最早于2011年12月20日在当地媒体发布《邀请公众参与兰州三叶公司6万吨/年干气制乙苯装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告》。

  “在2012年春节之前,上述项目就事实上进入了开工建设阶段,最起码地基开挖等工作全面展开。”爆料人称,该项目于2012年2月16日获得了兰州市西固区发改委的项目备案,但环评报告却一直到6月份才最终获批。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由中石油下属的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公司总承包建设,该项目工程总投资达3亿多元,2011年9月由辽宁公司完成可研编制工作,2012年初正式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项目于2012年2月获得备案通过并完成基础设计,3月份全面开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6月份环评通过,9月份完成施工图设计,2013年7月25日项目实现中间交接。

  “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此,而在于生产乙苯的核心原料就是苯,而苯作为液体,其输送物料的方式,全部是管输。”多位兰州石化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证实,前述乙苯生产线开工后,兰州石化厂区的自来水就开始出现异味,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水厂氯气加多了,不太在意。

  “一直到这次大规模爆发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公司内部人才回过神来,大多数人认为症结出在了这套乙苯生产线上。”前述知情人士称,该条生产线虽然归属三叶公司,但使用的水源和兰州石化所有的其他水源一样,也来自威立雅兰州的自来水厂一分厂。

  据了解,自来水厂一分厂地势较高,是威立雅兰州的一次处理水厂,从该厂生产处理的水,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水泵送到各家企业,一部分通过与二分厂(地势较低)连接的自流沟,自然流淌进去二分厂,二次处理后变成生活用水。

  据化工行业多位专家透露,为防止管线堵塞,化工企业通常都存在物料管线清洗作业。另据兰州石化多位一线工人证实,乙苯生产的物料管道通常需要经过气扫、水洗、油运三套工序。具体为,使用大压力蒸汽连接后对管线进行吹扫,再连接工业用水管道用水压对管线进行清洗,水洗之后,为让水分降到最低,再用裂解汽油或成品油汽油等物料管道对接苯管道,进行输送循环,以恢复管道的有机环境。

  兰州石化搬迁迟迟未动

  兰州石化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公司拥有105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

  兰州石化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曾发生过至少6起安全事故。

  就在此次水污染事件发生前的3月6日,部分西固区贾家堡村民曾发现水有异味,市区居民也发现了同样情况。3月9日,当地媒体发布消息称,官方查处了水质问题的“造谣者”。

  直到4月13日确认兰州石化的原因导致自来水苯超标后,兰州官方才开始对自流沟沿线贾家堡和牟家堡的80余户村民房屋进行统计测量,计划实施搬迁。

  据了解,兰州市委、市政府在2012年就曾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实施意见》,按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搬迁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向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各县区园区发展,并将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13年3月份,兰州石化也表示愿意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天然气供给等方面给兰州以倾斜支持,而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将有望从兰州水源地西固区整体搬迁到兰州新区。

  同时在中石油“十二五”计划以及2015年远景目标中,把兰州石化公司作为西部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将兰州石化作为四大炼油和化工生产基地之一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兰州石化作为中石油的地区分公司,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并成为国内三大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

  从中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支持到甘肃省政府的支持,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新区的计划似乎是指日可待。然而到目前迟迟没有行动。

  兰州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志恒介绍说,有关承接兰州石化迁入兰州新区的事宜一直在衔接,但是大型企业的搬迁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很大。

  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搬迁成本巨大,水资源匮乏也是困扰兰州石化迟迟按兵不动的原因。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化工企业在西固区水源地可以方便地使用黄河水,而兰州新区的用水问题捉襟见肘,换句话说,即便通过调水能满足兰州石化的各类用水,废水处理又将构成新的问题。

  (姚中杰对此文亦有贡献)

    [新浪网-中国经营报]

十问“兰州水污染”

  访谈嘉宾:张晓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国际水协(IWA)政府会员代表

  1、新京报:之前你曾多次参加一些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供水工作,这次有没有亲自去兰州,怎么看待“兰州水污染”事件?

  张晓健:环保部本来邀请我去兰州的,当时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就安排我的助手去兰州了。应该说,“兰州水污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突发事故谁都无法预料,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但是,事故发生后,如果把原因披露、剖析之后,就会发现事故不再是意外。

  2、新京报:兰州的自来水污染是个案,还是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张晓健:这个绝不是个案,反映了我国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城市供水有很高的风险。

  3、新京报:这个共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哪里?

  张晓健:首先,是产业布局的问题。按照规划,我国城市水源地不应设置大型的化工、重工、钢铁等企业,但因为历史原因,目前包括大江、大河沿岸都有很多的重工、化工企业,给下游带来了危险。

  其次,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排查、评估等,兰州事件就反映了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肯定是有风险,关键看怎么去防范、怎么采取预防措施,无论是中石油等污染源,还是供水企业(尤其是作为全市唯一一家自来水公司),现在看是不到位的。

  再次,是政府监管的问题。出现这种事故,政府是有监管责任的,既有对像石化企业的污染监管不到位,也有对威立雅公司的输水管线(1955年建造)安全问题的监管不到位。混凝土的构筑物能使用那么久吗?早就超期服役了,难道不出事就一直使用?

  第四,是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设施都是按照以前的设计标准设计的,由于水源被污染了,饮用水的标准提高了,之前的老旧设施已经达不到这个要求。

  第五,供水体制的问题。目前的供水体制是以行政区划划分的,像北京、省会、地级市等城市,经济实力好一些,有实力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但到县、镇、农村,就很难在技术上有所保障。

  4、新京报:这五个问题如何客观评价,解决起来容易吗?

  张晓健:风险管理、政府监管和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只要真正重视,相对容易一些。产业布局的问题,很难根本性扭转,因为这是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面对。

  真正有难度的还是供水体制问题。不少城市都在搞水务改革,市场化,但很多民生工程可以引进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不一定都适合实行市场化,因为“城市供水”是天然的垄断,没法去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要求改善服务、提高水质就变得很困难。

  5、新京报:供水体制上有没有可借鉴的范例?

  张晓健:以台湾为例,整个台湾地区只有两家平行的自来水公司。一家是“台北市供水处”,是政府机构,实行行政管理,下面设自来水厂;另一家是台湾自来水公司,负责全台湾其他城市的供水,水质化验检测机构是共同的,技术支持也是共同的,所以既能高效率,也能高水平。这是一种体制,从技术上、管理上实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不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立众多独立的小公司来运营。

  6、新京报:遍观整个“兰州水污染”,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是公众的知情权,你怎么看?

  张晓健:如何保证公众知情权,需要“水质信息公开”。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水质要及时报告”,水质的报告不要总是被动的、出了问题之后才被动公开。另外,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产品的真实信息,但是目前水质公开还不到位。以北京为例,水质报告只能看到城区的总体范围,不同地点的具体水质就看不到。

  7、新京报: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弥漫恐慌的情绪。你之前曾说过公众也需要科学引导,具体指什么?

  张晓健:作为公众,关注自来水污染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什么叫自来水标准,什么叫达标、什么叫超标。现在自来水标准有106项,非常复杂。简单说,达标意味着安全,但并不意味着优质饮用水;超标意味着不安全,但并不意味着产生危害。

  8、新京报:兰州方面被指责“多少小时不作为”耽误了时间,程序上都对吗?

  张晓健:自来水质量的监管实际上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按照工作程序,发现水质有异常,首先要“复检”、并且加大检测频率,如果连续超标的话就要采取措施,确保饮水安全。苯是长期毒害指标,不是急性指标,是要走程序的,从这一点讲,兰州政府处置的措施还是及时的。至于说“多少小时不作为”,我认为不能简单做这样的结论。

  9、新京报: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兰州水污染系“偶然发现”,这是否说明水质检测方面有缺陷?

  张晓健:这种“偶然发现”是无法应对突发污染的。供水企业要执行饮用水的国标-106项,在106项中对检测频率有个规定,即要执行行业的标准CJ/T 206-2005。根据该标准,对于水源水和出厂水的常规检测每月不少于一次,对于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非常规检测每半年检测一次,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非常规检测每一年检测一次。目前企业没有把这个标准很好地解读,变成了非常规项目检测每半年一次。实际标准是要求非常规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含有的有害物质(风险污染物)也要每个月不少于1次。

  10、新京报:如果增加水质检测的频率,是否会增加自来水的成本?

  张晓健:确实,如果把106项全部检测一遍,大概需要2万元左右人民币。但是,如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测还是能做到的。比如苯,以后肯定会列入月检项目,增加的费用也是有限的。如果要加强检测,这个检测费用就会纳入到水厂生产成本,就要增加成本,但是要看这个占多大的比重,实际上也不会有多少钱。

  以兰州为例,兰州市日供水量是约50万吨,如果106项全部检测一遍需要约2万元,算到一天的水费里也只相当于一吨水4分钱;如果一个月检测一次,就是4分钱的三十分之一,摊下来也不过1吨水1厘钱;半年检测一次,1吨水的检测费用只有0.2厘钱。所以检测费用并不高。

  我认为,从现实看,问题不是费用问题,而是必要性的问题。所以,各地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结合当地实际水质,去制定当地应当加强检测的污染物的名单和频率,按照保证供水安全的需求来进行检测。

  新京报记者 高明勇 实习生 孟亚旭

    [新京报]

 

 

 

相关链接

兰州水污染暴露检测漏洞:全国78%水厂达不到要求

兰州市民或已饮8天苯超标水 水务集团称苯被检出纯属意外

环保部撕揭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与监管不力有关 原油泄漏说法不成立

兰州水污染暴露公共应急短板 官方称除了不能喝可正常使用遭质疑

谁打开了装魔鬼的瓶塞:湖南雄黄矿周边4成居民砷中毒 1家7口患癌亡

长期污染扫灭健康饮水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 财富拼抢桶装水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