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北京市委书记:有的领导干部仅仅为升迁而做事 为一己私利而拉帮结派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6-24

 

在《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 淇

(二○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同志们:

最近,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是一项利用古今执政智慧、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这套丛书既是一套学术著作,也是一套很好的学习教材,值得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编著这套丛书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心血,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对参与丛书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刚才,青纯同志介绍了这套丛书的编写情况。四位专家对丛书的出版作了深刻论述,给我们很深的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

中央高度重视干部的政德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对干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干部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干部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最终会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干部政德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也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具体讲在政德问题上突出的反映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安逸享受,有的仅仅为了升迁而做事,有的为一己私利而拉帮结派,有的不光明磊落、瞒上欺下、以权谋私,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对干部政德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干部政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因此,加强政德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加强政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注重自己的政德,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特别是要结合践行“北京精神”,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注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建立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组织上放心的干部选拔上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动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心无旁骛地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二、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政德建设,任务很重。工作中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要教育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对党、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立德之基。领导干部必须忠于党的事业,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要能够挺身而出、站得出来。二是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的修德之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地把人生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三是要教育党员干部有一个好的作风,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领导干部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必须要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躲着、绕着,而是敢抓敢管,勇担重担,攻坚克难;并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推动工作。四是要教育党员干部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特别是在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做到为政清廉、严格律己,自觉地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从这四个方面自觉加强政德建设,自觉向政德好的同志学习,向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学习,树立好的形象,赢得好的群众口碑。

三、依靠自觉自律和制度管理提升领导干部的政德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党员干部严格自律,严于律己,自觉地以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声誉和形象,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同时,又要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保证干部的政德。各级党组织都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认真执行党的各项纪律,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力度,加强纠正不正之风工作的力度,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要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抓住规范权力运行这个关键,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体系、权力运行规范化运行体系、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体系,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到防范在先、关口前移,形成早发现、早提醒、早报告、早解决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保证权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总之,希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都要高度重视政德建设,切实加强政德建设,牢记党的宗旨,认真践行“北京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文化侵蚀,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就讲这几点意见。

    [腾讯网]

 

 

 

相关报道

中国铁腕反腐十年路: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

  铁腕反腐十年路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是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一条反腐倡廉之路,体现出执政党反腐倡廉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律性

  在今年初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中央再次将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到重要位置。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十七大首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并列,构成保证党的长盛不衰的整体方略。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越走越宽。

  观察十年来的反腐倡廉之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把握反腐倡廉建设规律,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既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持惩防并举的方针,把惩治与预防始终贯穿反腐倡廉全过程。

  例如,2005年1月,中央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作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

  从2005年2月到2006年6月,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中广泛开展学习廉政勤政先进典型和警示教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是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关键。

  2008年5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工作规划》颁布实施,建立惩防腐败体系并实行每五年为一周期的工作规划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创新。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发布,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明确为反腐败国家战略。

  2011年12月,《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制定下发,全国31个省(区、市)和70个中央部门围绕清权确权、优化流程、公开运行、考核问责等全面推开了此项工作。

  时至今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拓宽、成效渐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工作规划》已如期实现,着眼未来,执政党将更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查案与维护民生并重

  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严惩腐败分子,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突破口,是党同腐败分子最直接、最激烈的较量。

  十六大以来,一批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得到了严肃查处,包括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案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等等。

  仅以十六大至十七大期间为例,全国纪律检查机关共立案677924件,结案679846件,给予党纪处分518484人。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极少数高级干部严重违纪案件得到了严肃查处。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更易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群众感受更直接、更深切。十六大以来,党着力遏止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解决好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例如,中央高度重视注意把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纳入治理内容,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同时,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整治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专项治理工作。对此,中央进行了多次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集中查办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例如,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就明确提出,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将是下一阶段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今年4月,中央再次强调在继续加大力度查办大案要案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把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明确提出着力查处十个方面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对权力运行监督不断加强

  十六大以来,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既重视党内监督,又重视党外监督,初步形成了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完整而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

  党内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和监督的各项制度,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强化党内监督带动各方面监督。

  例如,十六大至十七大之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继颁布施行,党内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而在十七大召开之后,特别是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至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段时间是执政党迄今为止公布制度、规定最多的一段时间,弥补了多个制度漏洞短板。

  2010年2月24日,经过多年的准备酝酿,《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颁布实施,替代了199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其中“8大禁止”、“52个不准”涵盖了行政权力使用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问题、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浪费挥霍等干部作风问题,触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人处事的底线,并抓牢选拔任用干部这个源头,直指党风廉政的根本,切中要害。

  紧随其后,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从业行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也相继制定实施。

  此外,陆续出台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法规,或颁布实施,弥补漏洞;或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修订,彼此之间可以更好地衔接,发挥出法规制度的整体效果。

  而以巡视制度为代表的多项监督制度也逐渐显效。2002年,十六大作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的重大决策;2003年,中纪委、中组部正式组建专门的巡视工作机构;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巡视工作作出明确规定;2009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2009年12月,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更名为“中央巡视组”。多年来,各级巡视机构加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外,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述职述廉、谈话和诫勉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建立健全了党内询问和质询、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

  同时,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例如,在人大监督方面,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监督法既有监督权力的规定,又有监督程序的规定,确定了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等制度。

  改革与创新重在“治本”

  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十六大以来,坚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既加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又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央纪委配合有关部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和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透露出的信息显示,中央最新的要求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其重点在于推进和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例如,推进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包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廉洁司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

  再如,深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推动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项目、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进场交易,强化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规范化管理。

  此外,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等各项公开工作,加强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也将是下一阶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着力点所在。

  着眼未来,中央反复强调,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因此,下一阶段,如何改革创新仍是关键,如何在反腐根本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这是赢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瞭望》新闻周刊]

形式主义严损党形象 须加大防治力度

  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大防治力度。

  形式主义是一种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它不仅浪费宝贵资源、贻误发展时机,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决反对和努力克服。

  树立正确观念。形式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导致工作目的扭曲和工作方法变形。克服形式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一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搞清楚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工作图什么,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自觉抵制形式主义。二是抓工作与求实效相统一。求实效,就要说实话、报实情、办实事,真正把心思和功夫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三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是否定一切形式,而是摒弃对工作无益的形式、采取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使工作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改进领导作风。改进领导作风对于克服形式主义至关重要。如果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就会使搞形式主义的人处处碰壁。因此,首先要从领导机关做起,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其次要坚决纠正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旦发现部属弄虚作假,就应及时予以曝光。再次要讲究工作方法。人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工作刚刚布置,索要经验的电话就到了。这种向雏鸡要蛋的做法,往往成了弄虚作假的诱因。因此,克服形式主义,必须改进工作方法。

  强化群众监督。干部的品德、能力、作风和实绩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干部选拔任用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周围群众的意见,使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前进无路、后顾有忧。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辨别能力,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同形式主义作斗争;疏通民主渠道,推进制度创新,为群众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严肃政治纪律。有的干部误以为做表面文章费力小、见效快、名利双收,以致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需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使那些讲实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为群众谋利益的人得到褒奖,使那些搞形式、装门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人没有市场。要严肃政治纪律,凡是作风飘浮造成损失的、虚报浮夸骗取荣誉的、弄虚作假掩盖过失的,都必须根据情节和危害以党纪政纪论处。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形式主义。

    [新华网-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刘淇:党员干部要堂堂正正做官 干干净净做事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