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顶尖人才滞留海外为哪般 武大郎开店高中挑矮矮中挑最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6-21

 

顶尖人才滞留海外为哪般

  ■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过程中,除了提供一流的生活待遇、工作平台,更应在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下真功夫,着力营造让顶尖人才聚精会神、心情舒畅做科研的软环境

  近来,一则关于人才的消息引发关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海外滞留率平均达87%。

  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这则消息自然会触动社会各界的神经。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有那么多出国留学的科技顶尖人才滞留海外?

  这个问题,似可从中国的一句俗话中寻找答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谓的“高处”,主要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高科技人才而言,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重要。

  盼望出彩、渴望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对于负笈海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更快施展才华、做出更多成果,以不负多年所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才流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人才希望往“高处”走、愿意留在“高处”,似在情理之中。

  因此,面对大量顶尖人才滞留海外的客观现实,与其“望洋兴叹”,不如退而反思:国内环境特别是工作环境,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工作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包括仪器设备、薪资待遇在内的“硬件”已今非昔比,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的“硬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相比之下,我们亟待改进、提高的,恐怕还在于软环境:

  国内的职称评审、院士选举等,是否完全体现了学术至上原则?

  国内的科研立项和项目评审,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

  经费支持是否程序过于繁琐,不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人才引进是否有“政绩工程”的影子?对于极少数“南郭先生”是否把关不严、惩处不力?

  又比如,学术民主、科研自由的氛围是否浓厚?枪打出头鸟、同行是冤家的文化糟粕是否依然大行其道?

  只要对见诸报端、网络上的意见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海内外科技人才对改善国内软环境的热盼。

  爱国报国,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上世纪50年代初,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钱三强、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海外留学人员就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效力,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至今,陈竺、王晓东、施一公等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先后学成回国,在做好自身科研的同时致力于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就是留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也大多心系祖国,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内的科技事业贡献己力。

  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看不见硝烟的“人才战争”正在悄然升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过程中,除了提供一流的生活待遇、工作平台,更应在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下真功夫,着力营造让顶尖人才聚精会神、心情舒畅地做科研的软环境。

  倘能如此,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外顶尖人才打消顾虑、翩然归来,“顶尖人才流失数量世界首位”的尴尬也会慢慢成为历史。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转型中国,需提升科技权重

从神舟十号到天河二号,从互联网科技到可再生能源,中国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世界科技之林的高度。但是,瞬息万变的科技竞争格局,更让中国学会了绸缪和前瞻、居安而思危,只有抢占先机才能牢据高点。中国科学家们绘制了科技发展的趋势图,为中国创新找到了发力点。中国创新,值得期待。

  ——编 者

  6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报告预测和描述了世界和中国未来5—1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的图景,同时归纳了世界主要国家面向2020年的科技战略,为中国科技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全球

  大数据将成为新的科研范式,能源与环境科技等是重点布局领域

  2012年初,为集中研究近中期科技发展态势,中科院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开展了面向2020年科技发展新态势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

  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被报告归纳为六大亮点: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

  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在重新定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报告总结出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面向2020年科技战略的重点领域布局,涉及六大方向——能源与环境科技: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并重;信息与网络科技:以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应用改变世界;生物与医药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并重改善民生;纳米与材料科技:以技术创新竞争新兴材料产业未来;先进制造科技: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培育新兴制造产业;航空航天科技:空天技术突破开拓空间资源有效利用。

  对应重点领域的服务范畴,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世界可能在能源与资源,材料与制造,信息网络,农业,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与海洋以及重大基础前沿与交叉等八大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同时,经研究综合判断,未来5—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事件: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中微子振荡实验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暗物质粒子的探测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人造生命”展现诱人前景;人脑神经连接线路图有望绘出;光合作用及“人造绿叶体”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机—物三元融合将促进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未来电网将实现从交流向直流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等。

  中国

  或为世界输出重大原始创新,绿色用能、高端材料成国民经济关键词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及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重大需求。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对能源与资源领域研究提出迫切需求;二是对制造、材料、信息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三是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四是对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五是对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提出迫切需求;六是对空间科学与海洋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七是对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及核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

  中国并没有缺席世界科技的变革浪潮,报告预测,在未来5—10年,中国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有19个,如:量子通信将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普惠计算将取得重大进展,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平将进入国际第一阵营,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将形成新兴产业等。判断的标准主要指对中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具体包括:对世界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原始创新,或能写入世界科技发展史的重大成果,或可以解决科技界公认的重大科技问题,或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并成为国际热点领域;打破高技术壁垒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能带动中国产业跨越发展,或可对国家安全、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变革性技术创新,开辟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产业。

  然而,制约“中国创新”的因素仍在,中国在许多领域和方向上布局仍然薄弱,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报告提出,首先是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领域和方向上,需要加快或加强布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高端基础材料的低成本制备;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等14个问题。其次是在中国可能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领域和方向上,需要加强布局和集中攻关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直流电网技术;国家生存环境模拟系统研究等8个问题。第三是在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的领域和方向上,需要加快或加强布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江门中微子实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和探测;大数据科学平台研究;脑认知和科学重大问题等7个问题。

  报告建议,国家应采取以下6项政策举措:第一,建立跨部门高层次科技战略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第二,探索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有效形成产业竞争力的新模式。第三,组建未来先导技术预研组织机构。第四,建设符合新型科研活动范式的国家公共创新平台。第五,建立国际高水平的卓越创新研究中心。第六,建立持续的国家科技战略研究和评估机制。

    本报记者 吴月辉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联接

我国流失顶尖人才数居世界首位 中国急需放开对科技研发力量的限制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