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20-02-23

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国科发监〔2020〕37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对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向科技部反映。试行1年后将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有关措施进一步调整完善,对效果好的措施商有关部门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联系电话:010-58884332

    科技部

  2020年2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经商财政部,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一)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三)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对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或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质量成果,可增加到10%的权重;对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对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增加到30%的权重;对于已在实践中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可增加到50%的权重。具体权重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以下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上述期刊、学术会议的具体范围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确定,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由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或技术领域选定。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发挥同行评议在高质量成果考核评价中的作用。

  二、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评审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立项评审注重对项目(课题)可行性和先进性进行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注重对项目(课题)合同约定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进行评价。

  (四)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论文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

  (五)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课题),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重点填报代表作对相关项目(课题)的支撑作用和相关性;在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环节,重点考核评价代表作的质量和应用情况。

  三、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注重评估科技创新基地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六)对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注重评估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对重大临床需求和产业化需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七)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对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八)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注重评估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篇。

  四、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使命完成情况。注重评估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和宗旨目标的情况,以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九)对于技术研发类机构,注重评估在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绩效,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十)对于社会公益性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十一)对于基础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代表性成果水平、国际学术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40篇。

  五、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注重评审相关科技成果的质量、效果和影响,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

  (十二)对于自然科学奖,注重对成果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等进行评审。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

  (十三)对于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注重对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评审,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

  (十四)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奖也要落实分类评价要求。

  六、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评选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注重评价学术道德水平以及在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

  (十五)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注重评价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带动就业、产业科技含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等,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十六)对于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注重评价已取得核心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

  (十七)对于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注重评价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以及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力。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篇。

  (十八)其它科技人才计划也要落实分类评价要求。

  七、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以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十九)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领军期刊建设,培育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二十)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八、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从严控制论文资助范围、从紧管理论文发表支出。

  (二十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十二)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二十三)在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项目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论文发表情况的核验。

  (二十四)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以及与项目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审核;对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论文,要从严审核、加强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九、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二十五)开展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

  (二十六)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论文发表署名管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后,对论文无实质学术贡献仍然“挂名”的,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二十七)加大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允许过度宣传论文发表情况,不提倡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宣传报道、工作总结、年度报告的重要内容。

    [科学网]

 

相关评论

规范当前学术评价和管理的思考

  在疫情即将全面解除的时刻,我们要向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平凡战士们保持敬意。此次疫情对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给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带来新的挑战。但有一条共识就是,在危难来临,健全可靠的组织领导、科学的管理方法、团结协作和无数勇敢奉献的国家公民是克服战胜困难的法宝。

  此次疫情对国内的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和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拷问,一些声音也质疑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实质科研贡献,是否只停留在发表SCI论文的层面。

  2020年2月22日从某公众号转载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在各个大学和公众平台被疯狂转载,科学网也发布了相关博文。至今,各个媒体平台发布的这个指导意见的网络点击量都过了10万,预计全国浏览量达到数百万没任何问题。在微信朋友圈我也收到一些同行朋友转载过来的博文和红头文件(未盖章),一些同行也询问我对这个意见的看法,还有一些年轻的学者给我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23日,相关正式文件也挂在了主管部门的官网上,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也对记者提问做了非常细致和准确的答复,主管部门负责人及时的解读文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管理者在具体政策执行上给出指南,也打消了一些年轻学者的顾虑,这是要满满的称赞。

  那么,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践行学术规范评价?

  1.反对唯论文不是彻底否定SCI论文。

  科研论文作为宣告知识产权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SCI论文是只是论文而已,是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达方式。不能把SCI论文神圣化,也不能完全否定SCI论文。全世界SCI期刊大约9394种,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作者群和评价者(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国际同行评审制度,某篇论文发表在某个期刊,也只是表示该期刊的两个以上审稿人和编辑支持发表这个稿件,在A期刊发表不一定能在B期刊发表,每篇论文面对的读者群都是有限的。

  2.当前SCI期刊分级是因为存在学术垄断。

  客观来说,多数名气大的期刊都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的学术圈内,中国学者在这些期刊没有多少话语权, 主编和高级学术编辑基本局限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因为欧美国家的基础研究起步早,给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造成的感觉是只有发表在这些洋人们刷屏的期刊才显得高大上。我们国内的期刊办刊历史短,成长过程中还没有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人员的认可,导致稿件来源地域分布太单一,所以期刊影响力没有上去。另一方面,国内期刊的编委会没有对期刊的质量提升发挥实质性作用,没有把最好的稿件发表在自己效力的期刊上,履行编委职责过程存在敷衍应付现象,甚至部分编委根本不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初审稿件中难免拒掉一些内容过于新颖的投稿,对一些作者积极性造成损害。

  3.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继续坚持科学探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不能片面追求数量。

  科技论文本身具有八股文的特征,除了准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方法和恰当的理论应用,规范的科学表达和写作也是应该加强的。我在担任学术编辑的五年多时间内,受理的近1500篇国内外稿件,发现一些稿件写的的确粗制滥造,不能准确表达稿件的内容,如稿件内容的逻辑性,方法和理论表达不准确,基本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反复修改,在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我们知道当前多数大学对博士研究生毕业有基本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对各个二级单位年度都下达科研经费和分类SCI论文的数量要求,初级阶段做这个基本要求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国内研究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个硬性要求是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要鼓励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反复强化提升稿件水平,淡化数量的要求,毕竟,写出来的稿件都会找到合适的SCI期刊发表,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SCI期刊等着接纳稿源。实际上,很多稿件都是类似的重复性工作,没有实际的科学意义。这些重复性或者改造后的文章参考正式期刊规范的表达后贡献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或者预印本网站分析即可。如果再付费出版就更不应该了。在职务晋升和学术资源竞争分配中,申请者应准确阐述自己具体的学术贡献和突破点,而不是强调自己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这个期刊分区是什么。

  4.普通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的奖励额度。

  昨天晚上,也有个别青年老师发微信询问我,是不是今后相关单位就彻底取消了论文奖励,那么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写论文吗?另外,研究生毕业是否也就不需要硬性发论文就可以毕业了?如果这样的话谁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当然,有些导师也调侃到,再也不担心学生发不出论文要威胁跳楼了。

  客观来说,要产出一篇规范的论文并送达SCI期刊发表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其实观察下自己单位院系的一些教授和副教授,可能存在多年没有SCI论文发表的极端情况。实际上,在大家公认的世界主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的难度是非常大,但要在一般的SCI,EI期刊发表论文的难度没有那么大。在学科排名和ESI排名驱动下,绝大多数重点大学虽然不给研究人员发表的普通SCI论文奖励,但相关薪酬都隐含体现在岗位绩效里了。如某985大学对教职人员的考核分为两种:第一种,对教职人员不要求任何科研成果,只要每年完成2门本科课程教学,没有教学事故就可以拿到对应的绩效N;第二种,对科研人员除了基本教学任务要求,还要求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到账和SCI论文,如果完成了对应任务,那么下发对应的绩效N+M(M>N),如果没完成,则在M里扣除对应的比例。而一些“四流,五流”大学则因为物以稀为贵,单篇普通SCI论文奖励1万到4万,这个的确是很可怕的。对于多数的省属学校,管理层考虑到教师们的收入偏低下,为了鼓励基础研究的教师们教学科研兼顾,对于发表在SCI期刊的论文单篇奖励2000-5000,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对此批评,比如1篇SCI/EI论文奖励4000,10篇就是4万,100篇就是40万。但是,实际上,对于普通省属学校,课题组每年能产出5篇SCI论文的教师还是非常少,很多人要疲于应付年底基本的科研考核,完成不了SCI/EI论文还得考虑折腾横向课题来对冲。如果彻底否定了基本的论文奖励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无法区别从事科研活动与否的贡献。从教学和科研的依赖关系来看,如果你没有基本的科研技能和科学素养,你拿什么指导学生?你又能给学生教什么? 大学里也不需要那么多老师了,直接统一学校慕课就行了。

  5.唯论文的极端特例要去除。

  如果在Nature, Science, Cell等等大刊上发表了单篇论文就奖励教授职称和高额赏金是极端行为。此前不断有大学从国外挖人,把一些在大刊上发表论文的人直接以教授引进并广泛宣传,其实对这些人追踪观察下,他们入职国内相关单位后是否还有持续的产出,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职称的晋升应该遵循科学规范过程,对于这些前期在大刊发表了论文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科研经费上适当倾斜,兑现的待遇如果远远超过了本校职工的基本待遇,会让广大教师寒心,也所谓引进女婿气走儿,对引进的人员也会造成孤立,难以带动团队进步。

  6.当前破除唯论文的可行之举。

  如我此前博文所说的,《开源节流为国家经济助力---节约开放存取的外汇吧》,我们一方面要经营好我们国家的品牌期刊,另一方面要约束和限制国家财政经费对外汇支付国外期刊出版费的额度。科技部的文件下发的非常及时,提出2万的限额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基层单位在2019年对教职人员提出了这个要求,希望师生能够本着节约精神,避免在国外掠夺性收费期刊发表论文,提醒老师们年度发表论文使用学科建设费用不能超过单篇2万或者年度最多2篇付费期刊论文,毕竟还有很多人经费不足呢。如果有多余的经费,在政策允许下要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补贴。

  对于经费支持和管理部门,在项目经费批准和结题验收中应该明确使用国家经费报销国外期刊出版费的额度,对于掠夺性期刊要进行预警。对于不遵从经费支持部门规定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成员,要责成项目依托部门进行纠正和问责。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支持国内几大出版社的期刊。

  对于基层管理部门,对课题组年度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的时候,如果有基本的绩效奖励也要设置额度,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对成果数量和质量比较好的课题组以经费资助的时候进行奖励,同时要求财务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这样,确保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有充足的经费,也避免极少数人为了一些不正当的绩效奖励来凑文章数量,给学术编辑和审稿人也带来工作负担。

  科技管理部门要对国内中文期刊进行全面整顿,网络安全部门要集中定位和屏蔽各种论文代写和售卖广告,对于非法的论文中介机构要以雷霆手段进行打击,全面清查和清除非法中文期刊。财务部门和银行要对个人客户年度汇出外汇支付外刊论文版面费加强审核和额度限制。

  我们坚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要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和水平,对科研队伍要强化管理,动态淘汰和分流,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我们国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抑制学术垄断,体现学术评价公平。

    [科学网-马军博客 2020-2-23 ]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