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中科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发布《北京宣言》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9-09-12

9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双边研讨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德国国立科学院院长约尔格·哈克(Jörg Hacker)代表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北京宣言》,共同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并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北京宣言》指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将积极倡导和加强在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双方共同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加深对科学与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推进协同而负责的科学研究,三是为科学进步创造鼓励的环境。两院承诺: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和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科学面向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专题活动,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加强两院互信、共识与合作,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白春礼指出,科技史上许多伟大发明都来自基础研究的突破。当今世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更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国际合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约尔格·哈克表示,基础研究的发展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限制。基础研究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的共性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克劳斯·冯·克里辛(Klaus von Klitzing)围绕“科学与未来”的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此次会议由两国科学院共同倡议召开,主题为“科学与未来:一切源于基础研究”。德国驻华大使葛策(Clemens von Goetze)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主持。

附《北京宣言》全文

北京宣言

面向未来 探索未知

Face the future – Explore the unknown

中国科学院和德国国立科学院Leopoldina团结一致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卓越。来自西方最悠久的科学院和东方文明滋养的最强大的科学院,共同就基础研究和科学进步的作用和价值做出以下声明。

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性的严重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或不平衡发展等问题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压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必须向前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并在提供知识上承担更大的责任。

科学进步的目的是高举人类的火炬,启迪智慧,为创新奠定基础。科学进步的方法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卓越,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增加青年科学家的参与和对基础研究稳定和长期的投资,并建立富有成果的创新文化。

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和德国国立科学院Leopoldina将积极倡导和加强在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

双方共同呼吁:

1. 加深对科学与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科学旨在了解自然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深度和广泛性。而基础研究应是好奇心而不是有用性的概念驱动的。此外,自由独立的探索和思想的开放交流对基础科学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得到推进。

·基础科学是创新的核心。基础研究在不断探索知识前沿的过程中,解放了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体系的束缚。科学发展创造了新的假设、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基础科学才是真正创新的驱动力。

·科学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是现代技术和工业的源泉,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支柱。科学精神在追求真理和卓越的同时,不断地挑战和质疑现有的知识,已成为我们在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与此同时,科学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而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科学应该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以确保其发展有利于社会。

2. 推进协同而负责的科学研究

·未来科学发展应是综合的. 科学活动应依靠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来应对大规模、复杂和动态的体系。科学研究应具有包容性,能够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合并甚至融合,并牢记人类为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未来科学发展应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科学应该是一项开放的事业,不分民族、种族和性别。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愿景,面对全球性关切问题,我们应该共享科学进步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打破障碍,支持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允许科学院所和科学文化自由、独立的互动,培育长期稳定、可靠可信的合作关系。

·未来科学发展应是负责任的。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科学界必须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面对重大挑战,科学应致力于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一切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坚决抵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和违法行为。

3. 为科学进步创造鼓励的环境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夯实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需要在其发展的所有领域得到稳定和长期的支持,而政府、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应提供这些支持。为科学探索和发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构建、扩展和维护科学基础设施、开展基础研究项目和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需要提高,这将是人类知识增长和文明进步的源泉。

·加强科学教育,吸引青年人才,保障科学的前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教育应得到加强,旨在为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研项目中,也应有足够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青年科学家。还要赋予早期阶段的青年科学家更多的学术自主权,建立青年科学家高层次交流平台,推动青年科学家迅速成长为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优良环境。应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如培养科教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公众对基础科学的尊重,还应强调基础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学术界,应建立以透明、公平、公正的同行审议程序和稳定可靠的学术环境为基础的治理体系,保证合作与竞争的平衡。这将有助于吸引最优秀的科学家,保持和发展学术多样性,并为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灵感和想象力创造条件。

双方科学院承诺:

中国科学院和德国国立科学院Leopoldina共同承诺,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促进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发展:

·积极发挥作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并通过这些活动,向公众宣传科学和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以“科学面向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专题活动,就双方共同关心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展开沟通,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院的互信、共识与合作,为科学在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科学网]

 

相关报道

科技投入首破千亿 “花好钱”也是新课题

  实践反复证明,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仅靠市场力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按照科研规律办事,也要发挥战略规划、组织动员、统筹协调的制度优势,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集中攻关,依靠创新打造国家先发优势。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日,《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布,201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9%,再创历史新高,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高温超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引领全球,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移动通信、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涌现出“北斗三号”“嫦娥四号”“蛟龙号”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将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是依托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三是推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有效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以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变革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反复证明,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仅靠市场力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按照科研规律办事,也要发挥战略规划、组织动员、统筹协调的制度优势,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集中攻关,依靠创新打造国家先发优势。

  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近年来中央在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改革的关键是要让政策红利落地,实实在在地提升科研人员的获得感。首先,充分信任科学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落实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支配自主权政策,让各级各类科研人员把经费花在刀刃上。其次,加强事后监管和问责。在充分放权的条件下划出“红线”,让科研人员“敢花钱”但“不敢乱花钱”。再次,优化科技服务,减少对科研人员创造力的束缚。加快推动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承诺制”试点落地,大幅度提升各类科研项目“人头费”比例。此外,要统筹推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管理制度改革,避免出现因学科差异导致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

  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增长极。科技创新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应当大力提升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水平,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领头雁”作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汇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磅礴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双创”有效营造了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将个体行动汇聚成新发展动能。推动“双创”向更高层次迈进,需要健全制度体系,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张克,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学网-光明日报]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冯·克里辛:基础科学拥有改变人类命运的力量

  ■本报记者 倪思洁

  9月9日,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德国固态物理学家克劳斯·冯·克里辛,出席了以“科学与未来:一切源于基础研究”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第一届双边研讨会。

  “过去120年里,科学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人类命运。”杨振宁说,“历次革命起源于3种新技术——电、电磁波、现代计算机。”

  从灯泡、面包机到大型发电机,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电。没有电磁波技术,人类通信也不可能一步步从收音机、电视、光纤到互联网。“这两种技术是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实验中诞生的。”杨振宁说。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计算机使用了两万只真空电子管。此后,“基础科学领域出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发现——半导体。这个发现让电脑的体积迅速缩小,从IBM701到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而半导体的发明就是基于基础物理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物理。”杨振宁感慨地说。

  97岁高龄的杨振宁告诉在座的年轻人,过去120年里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来自基础科学,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将如此。

  来自德国马普学会的冯·克里辛今年76岁,他曾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了198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次会议,他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惊喜的事:“到机场接我的人,手里举的牌子上写的不是我的职位和名字,而是公式和常数。”

  1980年,冯·克里辛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并计算出来一个物理常数,此后,这个物理常数被确定为全球统一的电阻标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然常数是宇宙单位制的最稳定的基础。”冯·克里辛说,2018年11月16日,在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经包括中国和德国在内的各成员国表决,全票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千克用普朗克常数定义、安培用电子电荷定义、开尔文用玻尔兹曼常数定义、摩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

  和杨振宁一样,冯·克里辛坚信,基础科学拥有改变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力量。古代,中国人用米粒、笛子定义长度;200年前,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自己对英尺的定义。而如今,人类用统一的光速常数定义长度。“基础科学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9-10 第1版 要闻)

    [科学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