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中国科学家酝酿牵头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8-04-14

  4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四楼会议室里,十多位科学家围坐成一圈,谋划着一件大事情。

  “今天请各位专家来,就是为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

  王赤的对面,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认真地翻阅着面前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建议书”,这个本子就是会议要讨论的重点。和其他与会专家不同的是,他的面前还放着一沓已经被翻得有点旧的文件——国务院刚印发不久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

  这位老先生就是国际子午圈概念的提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2002年,他提出中国牵头做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计划。至今,计划已酝酿了16年。国务院方案的出台,让科学家们预感到,中国牵头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有了新机遇。

  “第四环境”蕴含科学奥秘

  太阳系宜居带的三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具有磁场的星体。在以亿年计的宇宙时间尺度上,磁场对大气演化起着主导作用,也成为生命起源的一大要素。受地球磁场影响的地球空间系统,被认为是在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外人类生存的“第四环境”,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天然实验室”。

  “如今很多难度较高的基本科学问题,都与第四环境有关,比方说,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电耦合等。”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牵头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维宁说。

  第四环境经常发生地震、火山等传统自然灾害,太阳风暴引起的空间天气事件等非传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航天、通信、导航等高技术活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了探秘第四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科学家们看中了地球上的一个圈——东经120度、西经60度,即“子午圈”。

  2012年10月,我国子午工程I期正式建成运行。沿着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沿着北纬30°纬度线附近,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建成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刘维宁介绍,今年1月,子午工程II期也已正式立项,有望年底开工建设,并在2022年正式建成运行。

  与地基监测系统一起,我国“张衡一号”、中欧空间科学联合卫星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等卫星计划的运行,构成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地球空间系统监测网络。

  国际子午圈计划本质姓“科”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鼓励科学家以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目标,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时机成熟了。这个计划要关注‘圈’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魏奉思说。

  记者了解到,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以子午工程为基础,联合子午圈上国家和地区发展多台站、链网式、多学科交叉的协同监测能力,建立国际子午圈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地球空间系统全球行为及多圈层耦合研究,提高共同应对地球空间传统与非传统灾害的能力。

  “大科学计划本质姓‘科’,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不仅要‘大’,而且要聚焦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涂传诒说。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大科学问题,是要探索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地球空间系统的基本物理规律,大幅度地提升人类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以应对地球空间系统的传统自然灾害和非传统自然灾害。

  刘维宁介绍,解决这一大科学问题,需要集聚子午圈上国家的智力资源,研究空间天气区域性特征与全球行为,以及空间天气事件子午圈扰动传播,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全球空间环境背景模式和空间天气时变模式等分支科学问题。

  全球监测体系有待形成

  和我国一样,一些国家也已经有针对性地部署地球空间系统监测研究的大科学工程或科学计划。

  美国在近20年建立了立体空间环境监测体系,在地基观测上也部署了南美地磁场子午线监测链(SAMBA)、中大陆地磁场监测链(MCMAC)、太阳光学监测网络(ISOON)等。加拿大地球空间监测系统(CGSM)形成了对北半球高纬和极区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日本的MagDAS计划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站点最多的地磁监测链。俄罗斯先后发射了一系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获取太阳、行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等日地空间环境监测信息,同时建立了发达的地基台站。

  “国际地球空间系统监测网络具有区域性和单一性等局限,尚未形成全球整体的监测体系。”刘维宁说。

  他表示,国际现有的科学工程虽取得了进展,但还未能针对多圈层、多学科的地球空间科学进行系统研究,且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没有形成明确而有效的科学协同攻关机制。

  在刘维宁看来,子午工程I期,使国际地球空间环境监测和研究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子午工程II期,将完成这个重心的转移。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向国际辐射,凝聚全球智慧,形成子午三部曲的终曲。

  刘维宁介绍,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目标,凝聚国际智慧,国际子午圈计划设计了“四大平台,一个组织”的组织思路,包括协同监测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子午圈计划组织。

  据悉,国际子午圈计划目前已经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智利、秘鲁等国家空间机构或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12年8月美国发布的《太阳与空间物理十年发展规划》还将国际子午圈计划列为两个最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完)

    [科学网]

 

相关报道

李政道先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当物理学巨擘与李政道研究所相遇,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授予仪式举行,正式聘任李政道先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研究所以“建立在物理学、天文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中世界顶级的学术机构”为目标,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才俊历练地。如今,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于2017年5月正式签约李政道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20余位知名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在这里汇聚;同时,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楼,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一块汇聚全球智慧、即将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顶尖人才科研高地逐渐露出真容。

  李政道先生受聘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李政道先生是开创华人获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巨擘,是满怀热忱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炎黄赤子,也是倡导科学与艺术相交融的智慧使者。1956年6月,李政道和杨振宁首先提出关于基本粒子参与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当时李政道年仅29岁。这一革命性理论于同年底被李政道的哥伦比亚同事吴健雄及其合作者进行的贝塔衰变实验所证实。随后的一系列实验全面验证了李-杨的理论预言。这一突破彻底解决了当时深深困惑物理学界的著名θ-τ疑难,同时推翻了自古以来关于宇称守恒普遍成立的教条。翌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一直以来,李政道先生都心系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2014年12月,他致信中央领导,提议在上海建设一个类似“玻尔研究所”的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面向物理学、天文学及其交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引领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产生一批顶级的科学家和锻炼一批杰出青年学者。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建设依托单位,深入调研、充分借鉴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设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论证。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宣告成立,聚焦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致力于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三个方向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

  4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授予仪式举行,正式聘任李政道先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将一如既往,为李政道研究所提出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为扩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做出努力。衷心祝贺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永攀科技高峰,在建设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中不断取得进步。”

  学界“大牛”对对碰,诺奖得主领衔顶尖人才高地

  过去三十年,中国物理学的基础前沿研究在多个研究方向上从“跟跑”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并跑”阶段。近年来,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量子材料和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国科学家产生了引领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事实上,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向“领跑”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上海交大也重点建设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高能粒子物理、量子物理与技术等多个基础学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乃至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物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为承建李政道研究所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顾威教授介绍,李政道研究所目前已汇聚了20余位知名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千人、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等。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朗克·维尔切克已于2017年5月正式签约李政道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李政道研究所旨在为学术大师、顶级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和研究的高端平台,期望历练出一批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顶尖学者,产出一批能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级的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以及把上海建设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顾威介绍说。

  聚焦三大重点科学方向,主楼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李政道研究所将着眼于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三个方向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前期将重点建设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个实验平台,选址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科研实验楼,规划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这三个实验平台中,将在暗物质探测、中微子特性研究,实验室条件下天体物理过程的实现,拓扑量子计算基本特性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我们与世界多个实验室包括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日本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形成广泛的合作,多位世界级杰出学者来访合作研究。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如在暗物质探测领域,PandaX团队连续两年取得世界最领先的探测成果。在量子物理方面,团队制备出一种拓扑绝缘体,在全球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这两项科研成果都列入了《科技导报》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顾威表示,今年10月还将召开李政道研究所首届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为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设出谋划策,加强李政道研究所与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全球优秀研究所和大学的先进经验,为李政道研究所提供战略性咨询,从而支持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

    [科学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