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习近平致信祝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召开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9-11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1日电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11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国际机构负责人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习近平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公约生效2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这次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共议公约新战略框架,必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习近平强调,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公约义务,按照本次缔约方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中国将认真履行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郑重承诺,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防治荒漠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荒漠生态系统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道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会议发来视频致辞。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联合国里约可持续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环境公约之一,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加强合作。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目前每两年举行一次,来自196个公约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正式代表约1400人出席本次会议。

    [新华网]

 

相关报道

绿了荒漠 美了家园 富了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综述

记者  刘  毅  吴  勇

中国,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

顶层设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全民参与防治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看着一棵棵亲手种下的树木、一堆堆重现绿色的沙窝窝,乌日根达来感到:自己和家人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49岁的乌日根达来,是内蒙古杭锦旗原图古日格苏木的牧民。几年前,他在自家草牧场种植防护林和经济林,种下沙枣2000亩、杨树4000亩。他还承包了邻居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

有时候,为了抢抓有利墒情,全家人都在沙窝窝里挥锹、扦插、培土……一年种一点,年年坚持种。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乌日根达来在一片沙漠里筑起了10万多亩的绿色屏障,农、林、牧多种经营初具规模。沙枣已经挂果,既产了枣,又固了沙。现在,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纷纷加大投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共同走上奔小康之路。

乌日根达来赶上了好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一大批像乌日根达来、“全国防沙治沙英雄”殷玉珍这样的治沙大户脱颖而出。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提出在规划期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

2012年,国务院通过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建设范围包括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2013—2016年,这一工程累计安排营造林任务91.95万公顷,工程固沙任务3.26万公顷。

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治沙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为防治荒漠化专门制定施行法律的国家,我国坚持严格执法,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防沙治沙提供可靠保障。防沙治沙,开创了新局面。

绿色增多,沙丘止步,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在北方各地成为现实。

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扩展的态势。

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十八大以来中央投资达389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实施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自然修复难度大、速度慢的地区,主动作为,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纵横全境。生态环境最恶劣时,三大沙漠即将“联手”,阿拉善一度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机。

那时,这一方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2005年,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牧民胡开竞,把养的百十只瘦骨嶙峋的羊全部卖掉,外出打工给孩子挣学费。

几年前,内蒙古进一步加大治沙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听说在沙地上种植梭梭,政府有不少补贴,胡开竞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到家乡。刚开始,他小心翼翼地种下几百亩梭梭,取得成功。此后,他种植的梭梭以每年1000多亩的速度增长。昔日出门就是黄沙的景象不复存在,草木染绿了万亩黄沙。

荒漠变绿,还要“沙里淘金”。当地又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群众在梭梭根部嫁接中草药苁蓉,逐步获得经济收益。如今,胡开竞家种植的苁蓉等经济作物年年都有不错的收成。“种梭梭每亩一次性补贴200元,苁蓉一亩补贴60元,减少了我的投入。”胡开竞喜笑颜开地算了一笔账,“2016年,卖苁蓉收入十来万,卖苁蓉种子收入十来万,再加上卖梭梭种子,我家现在一年的收入至少二三十万。”

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对于可以自然修复的区域,我国通过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禁樵、禁牧、禁垦等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减少生态破坏。

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2016年,在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省(区)的71个县开展了试点建设,封禁保护总面积133万公顷。

2016年1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健全强化保护、加快治理、规范利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方案提出,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适宜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5年来,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中央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世界瞩目

内蒙古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2000年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土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7%,三条大沙带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县境。

“沙进人退”的局面,必须扭转。多伦县吹响“生态立县”号角,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调整结构……最近几年,多伦县又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观。

如今,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2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31%以上。项目区林草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天然草牧场产草量由2000年的每亩3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5公斤。

漫山遍野的丛林,成了多伦农民的聚宝盆。2011—2015年,林业合作社户均增收17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林业。多伦县农民甄九龄以往吃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苦,如今美滋滋地吃上了生态饭。他靠出售樟子松大苗,不但还清了外债,在村里盖了5间新房,还准备开个农家乐,依托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搞旅游。

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我国不仅在林种、树种配置,经营方式、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兼顾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而且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防沙治沙的同时,积极开展防治荒漠化履约和国际合作,推动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由我国创办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被写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

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来自190多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纷纷点赞。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沙尘暴防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他说,库布其沙漠防沙项目中使用的高科技生态技术和当地牧民在沙漠中开展的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1日 01 版)

    [人民网]

鄂尔多斯:“风沙之城”的治沙传奇

严 冰 顾桥孜 马明阳

7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给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致信中强调,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9月6日至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库布其沙漠就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北部,世界的目光为何聚焦于此?请看——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曾经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双重危害的地区,位于其境内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每年向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输入大量泥沙。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治理,截至2016年底,鄂尔多斯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70年代末不足3%,提升到2016年底的26.7%,植被覆盖率超过80%。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库布其模式体现出中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力度和在沙尘暴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值得世界借鉴。”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为何如此“垂青”鄂尔多斯这座曾经的“风沙之城”?在漫长的治沙过程中,库布其人又抒写了哪些动人的治沙故事?“库布其模式”又如何演绎中国治沙传奇?近日,笔者随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团,前往鄂尔多斯一探究竟。

以前风沙严重到什么程度:

坐在马车上,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西北地区风沙严重。据媒体报道,当时只需要一夜的功夫,黄沙就会堆上房顶,村民深受其苦。“一夜工夫,黄沙就堆上了房顶,喝醉酒的人顺着沙丘走上自家屋顶,不小心就摔断了腿!”村民曾向记者述说曾经的模样。

1958年春,位于库布其沙漠边陲的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接连来了好几次沙尘暴,当地村民称其为“大黑风”,因为从沙漠吹来的黄沙笼罩了整个村子,甚至阳光都照射不进来。

“大黑风一刮来,窗户纸都会被风沙撕扯得稀烂,许多人家只能把盖的毛毡子挡在窗户上。”当地一个老人回忆说,“最严重的时候,人从屋子里出来喂马,却根本就找不见马圈——不仅是沙子大睁不开眼睛,是整个天都黑了!”

就在那次持续数日的沙尘暴中,老人的一个堂弟媳在滩里挖苦菜时不幸遇难。狂风卷着黄沙将人刮到另外一个村庄,等家人找到时,她已被黄沙掩埋数日。

鄂尔多斯市伊旗霍洛林场的护林员贾道尔吉也与笔者分享了类似的经历。他赶着马车去镇上买东西,回家路上突然狂风大作,一片沙海从中天倾倒下来。大白天能黑到什么程度?他坐在马车上,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马。所幸“老马识途”,马车顺着老路的印痕,摸黑回到村里。回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家的院门,最后还是凭着家里狗的叫声,才进了屋子。

1958年到1963年,鄂尔多斯市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开垦,导致大量林木被毁,沙化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森林覆盖率仅为3%,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不足30%,“沙进人退”的现象十分严重。

“以前这里是流动沙丘,沙化非常严重。农民第一天种上庄稼,刮了一晚上大风,第二天庄稼全都不见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林业局副局长宋利平告诉笔者,恶劣的环境是鄂尔多斯市开始全面治沙的契机。

如今在库布其沙漠,

10秒钟能种一棵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鄂尔多斯市已经开始治沙工作,但由于国际国内环境较为复杂,加之人力物力不足,所以收效甚微。

1978年11月,横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对于沙漠、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95%的鄂尔多斯,无疑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一环。

可是治沙从零开始,谈何容易!人在流动沙丘面前,显得太渺小了,要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栽起成片的森林,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唯一能倚靠的,只有护林员们的身体力行。

贾道尔吉至今记得1985年国家发起“栽树大会战”时的情景。当时,他所在哈拉沙作业区道路崎岖坎坷,马车车轮总是陷进沙坑,因此搬运树苗只能先用小车拉到平底,接下来的十几公里沙路只能靠人力去背。“那时候一次背六七捆沙柳,一次120多斤,在沙漠里走二里地,一天来来回回走十几趟。”

由于鞋子会灌沙,所以进入沙漠只能赤脚。正午时分,太阳把沙子晒得滚烫,地表温度超过60℃,可是工作容不得耽误,怎么办?

“磨出茧来就没那么疼了。”这是贾道尔吉的答案。在林场的休息室,他脱下袜子向笔者展示自己的双脚。整个脚底都是发白的老茧,目测厚度接近2厘米。这双脚可是经历了38年徒步行走沙漠的艰辛!这又需要多么坚定的决心、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进入21世纪以来,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效果显著。2013年,鄂尔多斯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5年,鄂尔多斯市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来到库布其沙漠,如果只给你10秒钟,你能做什么?”亿利集团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司总工程师韩美飞提出了这样的设问。

“过去,最熟练的护林员10秒钟也挖不完一个树坑,但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种下一棵树。”韩美飞的自信,源自于他的团队根据沙漠的地质特点研发的两项“秘密武器”——“水冲种植法”和“螺旋钻打孔种植法”。

“水冲种植法”以水压为动力,直接用塑料水管在沙地冲深度1米左右的孔洞,将苗条插入孔内,使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该方法将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性完成,栽种一颗苗木仅需10秒钟,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与传统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14倍。

而在水资源不足的地方,“螺旋钻打孔种植法”便派上了用场。该方法在操作上与“水冲种植法”类似,唯一的不同在于,就是用柴油动力的螺旋钻取代了水管。虽然沙漠表层极度干旱,但在1米深处就有地下水,因此该方法的成活率也能达到65%。两种技术相互配合,因地制宜,显著提高了沙漠造林的效率。

“2009年库布其沙漠论坛后,我们的种植技术逐渐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好评。”韩美飞告诉笔者。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则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总结出一条符合本地特点的“锁边”治理模式:种植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防止库布其沙漠南侵北扩。

“沙漠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沙漠会随风流动。”该旗林业局局长刘锦旺介绍道。因此,从1990年开始,达拉特旗开始全民植树,截至目前已经在库布其沙漠北边营造了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约3.5公里的锁边林,成为防止沙漠扩散的坚实屏障。

“现在库布其沙漠达旗段已经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面积了,”刘锦旺说,“沙漠不再是危害之源,而是变成了达拉特旗发展的一块热土。”

平衡驱动的荒漠化防治模式

让“世界履约看中国”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基本消除了荒漠化的威胁。不过,原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总工程师杨维西指出,鄂尔多斯市的自然条件总体上比较恶劣,初步恢复的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不高。“如果碰到极端气候或人为破坏,这种初步好转的趋势还会出现反复,沙化土地扩展的局面还会再现。”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胜果,防沙治沙不容懈怠。

治沙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沙漠,而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沙和谐”。谈及未来伊金霍洛旗的治沙规划,宋利平表示:“目前伊旗还剩沙漠两万多亩,由于防沙措施较为完善,它几乎不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打算发展森林旅游、生态度假、沙漠观光的沙漠经济。”

2017年以来,乌审旗无定河镇在巩固治沙成果之余,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建设了8个农牧业产业园,营造河谷两岸不同景观,实现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兼收。“我们希望在解决了荒漠化的危害后,进一步发展本地经济,争取到2018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镇居民脱贫的目标。”当地党委副书记王悦峰表示。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高度评价中国治沙成就,认为中国创造了“生态、民生和经济平衡驱动”的荒漠化防治成功模式,提出“世界履约看中国”。

从飞沙走石的荒岭到水草丰茂的绿洲,从黑风席卷的恐惧到沙漠旅游的惬意,其中凝聚了多少鄂尔多斯治沙人的心血! 纵使前方有千难万险,鄂尔多斯依然会昂首挺胸,阔步前行,续写“库布其治沙奇迹”,为世界治沙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人民网]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防沙治沙为家园添绿

  本报记者 刘 毅 寇江泽

  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绵延遍野,顽强地阻挡着沙漠前侵。这里的牧民们纷纷放下牧羊鞭,转变成了植树者和护林人。55岁的牧民吴维忠,以前家里养了400多只羊,“收入不理想,一年到头只能剩五六千元。”最近几年,他不再养羊,成为森林管护员,工资从最初的一年4000元涨到了如今的1.5万元。2014年,他在自家的660亩梭梭根部嫁接了中草药肉苁蓉,今年挖了两吨半,这一项收入就达4万多元。

  “如今乡亲们都争先恐后地植树造林,发展肉苁蓉、沙葱等产业。以前这里春季几乎天天刮沙尘,沙子堆在房前屋后,有时要用铲车来清理。现在风沙小多了,要找点细沙子来种个花草都困难了!”吴维忠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我国北方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监测数据显示,上世纪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扩展。当时,“风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胁令人揪心。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片片绿色的草木在持续扩展,一座座黄色的沙丘被牢牢锁住。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治沙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突破。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举措出台实施,防沙治沙的生机活力进一步迸发。

  “沙退人进”的巨变,源于质量管理持续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挡加速。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狠抓质量管理,提高工程成效,5年累计完成5955万亩造林任务。2013年正式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2016年底,试点县已达71个,封禁保护总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我国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中央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荒漠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据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防沙治沙项目及国际合作机制,在埃及筹建的中非防治荒漠化技术示范和培训中心已完成场址评估,进入筹备立项阶段。《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中国贡献、中国经验将再度让世界瞩目。

  不过,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很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荒漠化和沙化依然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我们必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实现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6日 04 版)

    [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