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科学基金将重点资助两类基础研究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7-02-05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了2011—2015年由科学基金资助完成的200项优秀成果,结集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六)》正式出版发行。正如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所言,在中国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的主要资助渠道——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它们基本代表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精华,从中亦可一窥我国在全球科学研究地图中的位置与发展前景。

  创新源头相继涌现

  据了解,本次遴选入册的200项研究成果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涉及科学基金107个依托单位,遴选标准包括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自主创新情况以及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等方面的贡献。

  “实际上,自1986年以来,这已经是基金委第六次进行五年回顾式的成果梳理展示,与前五次相比,成果的绝对水平在持续上升中。”杨卫表示,这里面涌现出了若干可称之为“全球研究地图中的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

  2013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在国际上引领了铁基超导研究的热潮。“到目前为止铁基超导的纪录牢牢地被中国科学家掌握,全球铁基超导的研究引用一半来自于中国,而目前我国也是铁基超导研究材料的‘源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源头创新能力。”杨卫说。

  在化学方面,甲烷分子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被誉为化学界的“圣杯”。而2014年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团队通过构建催化剂实现了甲烷无氧活化,由此实现了天然气的无氧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誉为“改变世界的技术”。

  科学贡献接近世界科学中心标准

  回顾“十二五”时期的这些研究成果,杨卫认为,过去,中国科学家长期沿着他人的创新基础来进行研究,而今随着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我国可能进入了一个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逐渐涌现的时期。

  “总体上看,过去五年我国基础研究有着几大特点,一是整体提升,具体表现为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中科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相同步。”杨卫告诉记者,科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产出占世界的20%,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对比我国目前的学术产出,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了,甚至在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上已经达到了20%,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日本,正在追赶美国,因此我国已经到达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第二个特点是均衡发展。”杨卫指出,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在“十二五”期间都得到了较大进步,发展良好的学科走向优秀,一些原本空白的学科得以填补。《自然》杂志在近年曾经评价过中国基础研究的各学科,认为我国的化学发展最好,在世界上影响较大,其次是物理科学,从全球第四跃升到了第二名,生命科学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研究问题不断挑战前沿,环境和地球科学还比较落后,但也开始追赶。

  调整资助方式,期待颠覆性创新成果

  “鉴于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认为是时候期待更多颠覆性原始创新成果出现了。”杨卫表示,作为基础研究支持的主要力量,对于如何引导和推动我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基金委有这样几点思考。

  “首先,在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中,更加关注非共识项目。”杨卫分析,所谓非共识,就代表着颠覆性的观点,其中就有可能蕴含源头创新。以往我国的项目评审准则常常是学术共识型的,在评审打分时看重的是平均数,然而,在基金申请评审中,应当更关注评审分数的方差,对于评审意见不一的项目,要给予重点关注。

  “其次,除以竞争性支持为主外,对科学研究还需要考虑稳定支持的模式,但支持的点要经过慎重选择。”杨卫说,事实证明,竞争性的科研支持方式也有其不足。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今年基金委已开始启动基础研究科学中心项目,计划围绕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对跨学科的大型科研群体进行约10年的稳定支持,每年资助研究经费超过3000万元,以期待在我国基础研究地貌图上隆起学术上的“世界高地”。

  “最后,基础研究应当是宽松型博弈。”杨卫坦言,对于有限的且增幅逐渐减少的科技资源,我国科学家目前通过相互竞争,呈现的是一种近于零和博弈的状态,非此即彼。然而参考国际经验,一个好的基础研究环境应当是宽松型博弈状态,能鼓励更多自由探索,激发颠覆性成果,“当然这些需要资源的不断增量投入,才能实现”。

    [科学网]

基金委:科学基金将重点资助两类基础研究

  12月13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未来,科学基金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两类基础研究进行重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在会上表示,科学基金作为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五类之一,是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科学基金将以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基础为核心,以新的视角分类推进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体现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和具有地区或行业特点的基础研究,通过促进基础研究达到“三个并行”来服务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杨卫强调,2017年,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前瞻布局,加强指南引导作用,通过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集中优势力量挑战前沿科学问题。

  同时,科学基金将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适度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强度、统筹各类青年人才项目资助政策、稳定支持冷门学科、濒危学科等特殊学科人才等。在促进交叉融合研究方面,科学基金将加强与中科院等部门、国家电网等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加强与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科技委等部门的战略合作,共同支持国家安全需求基础科学研究;科学中心项目将继续实施。此外,推进“放管服落”改革也是未来科学基金管理的重点工作。

  据悉,基金委成立30年来,科学基金资源总量显著增长、资助格局不断优化、资助机制持续创新、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基金文化健康发展、产出数量与质量同步攀升,成绩显著,有效支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科学网]

 

相关报道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敢不敢“十年不鸣”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03日 20 版)

  ■要实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改变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

  “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日前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的论断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强烈共鸣,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找项目、出成果的压力较大。项目周期短、经费不稳定,再加上考核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导致基础科学领域部分科研人员不敢去“碰”那些虽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但周期长的课题,而是专挑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课题。“年初要题目,年终评论文;今年报项目,明年看进度”……不少科研人员都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感觉难以改变。

  事实上,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回顾我国一些重大原创成果和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用几十年奋斗得来的。就拿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来说,可以说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生动写照。在发现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之前,陪伴赵忠贤的是数十年潜心高温超导的日子,是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重新开始,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初心。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我们必须利用这一机遇期,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要实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改变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让科学家敢于“十年不鸣”。比如,在经费支持、项目规划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允许试错;在考核评价方面机制更灵活,不再以“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在人才选用上更多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压,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等等。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自身也要发扬科学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路上心无旁骛,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用“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来治学,最终实现科研创新的惊人一跃,“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科学网人民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