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今日京晚高峰撞上新一轮强降雨 面对暴雨城市管理太笨拙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25

 

今日晚高峰撞上新一轮强降雨

  主要降水集中在傍晚到夜间,最大降水出现在东部地区,市民应做好防雨防雷

  今日午后,全市可能迎来新一轮强降雨,最大降水出现在东部地区,可能达到中到大雨,不排除个别区域出现暴雨。

  新京报讯 大暴雨刚过去不久,新一轮强降水将再袭京城。今日午后到明天白天,全市将发生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因为前期大暴雨影响,专家表示此番降雨可能会引发局部地区地质灾害。

  个别区域或出现暴雨

  昨天下午,市气象局介绍,新一场强降雨将在今日降临北京。

  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表示,今日午后开始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集中降雨时段将发生在傍晚到夜间,可能会持续24小时。

  孙继松表示,今天,预计全市降雨量在20到4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出现在东部地区,可能达到中到大雨,不排除个别区域出现暴雨。根据气象定义,24小时内雨量在25到50毫米的为大雨,超过50毫米的为暴雨。

  21日,全市24小时内的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90.3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接近特大暴雨。

  应尽早做好防雨防雷

  孙继松说,因三天前大暴雨的影响,很多地方的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此次降水可能造成山洪、泥石流的发生。

  他介绍,如果本次降水落在山区,或者落在已经出现过大量降水的区域,更容易形成雨水汇流,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昨天11时,市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以准备应对今日将发生的新一轮强降雨。

  市专业气象台提醒市民,今天晚高峰可能受到降雨影响,应尽早做好防雨防雷,及预防次生灾害的防范准备。

  【提醒】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军说,若提前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是看到强降雨已经开始,应尽量避免开车出门,看到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段要尽早撤离以避开危险,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试图过湍急的水流。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会容易暴发山洪,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 应对

  抢险队员值守新雨情

  将及时向灾害易发区发布预警信息,北京或向多雨周期转变

  新京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国土局了解到,经过之前的暴雨,北京山区大部分土壤接近饱和,再遇降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增大。市国土局已经召开“7·21”暴雨后续工作紧急部署会,要求对全市重大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并及时向灾害易发区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昨日凌晨,排水集团抢险队在完成了京港澳高速积水断路点的抢险后,进入休整状态,为今明两天到来的雨情做准备。

  今日,排水集团18个大型抢险单元的人员和设备将视相关气象通报,前往易发生积水的桥区进行值守待命。

  昨日,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一个地区的降水周期会发生波动。近些年,北京常发生强降水,甚至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暴雨。郭文利表示,近两年降水量有所回升,北京可能正在往降水多的周期转变。

  ■ 服务

  头枕撬玻璃并非都适用

  新京报讯 昨天,网络热烈转载一个日本拍摄的视频称,汽车坐椅头枕不是用来砸碎车窗玻璃,而是将头枕下的钢管塞进玻璃和门框之间的缝隙,用力撬开玻璃。

  就此记者昨天观察一辆日系轿车,发现玻璃和门框间的确有缝隙,可以塞进钢管。但在另一款韩系越野车里,玻璃和门框非常紧,头枕钢管无法塞进缝隙。

  汽修专家潘旭东认为,用头枕钢管撬玻璃仍是不靠谱的。“你要解决怎么塞进去的问题,这涉及车辆密封条的紧实度。”

  潘旭东说,车辆玻璃的夹缝是很窄的,除非把密封条事先弄出来才可能塞进去,“在车辆遇险的时候,你需要先找到密封条把它撕开,再找塞进去的缝隙,在时间紧迫下,很难有效果。”

  7·21特大暴雨城市道路积水分布点

  序号 积水点段

  1 京港澳高速南岗洼

  2 八大处路

  3 东土城路北口

  4 金安桥下

  5 北苑路与惠中路交叉口

  6 双屿环岛东侧

  7 左安门桥下

  8 游乐园西门

  9 五路桥下

  10 东宫门

  11 张仪村路口

  12 焦家坟西口

  13 右安门桥北100米南向北

  14 西苑桥下

  15 莲芳桥下

  16 顾家庄桥北

  17 颐和园北宫门

  18 菜户营桥下

  19 广渠门路口

  20 沙河大桥下

  21 京顺路东新店路口

  22 大红门桥下西

  23 北宫门

  24 一亩园路口

  25 麻峪桥下

  26 肖村桥下

  27 东土城路北口

  28 八角路口

  29 五环主路斜拉桥

  30 分钟寺桥下

  31 玉泉营北铁道桥下

  32 大瓦窑桥下

  33 莲花桥下

  34 景泰桥下

  35 复兴门桥下

  36 方庄桥下

  37 安华桥下

  38 六里桥

  39 正阳桥下

  40 木樨园桥下

  41 赵公口桥下

  42 西直门桥下

  43 十里河桥下

  44 万泉河桥北

  45 窑洼湖桥下

  46 西站北广场隧道

  47 会城门桥南铁道桥下

  48 科丰桥下

  49 杜家坎西侧

  50 岳各庄桥南北向南主路

  51 东便门桥下

  52 石门路高井路口

  53 西六环白庄子桥下

  54 安立路立军路口

  55 大灰厂路杜家坎环岛

  56 阀东桥下

  57 丽泽桥南

  58 东直门桥下

  59 望和桥下

  60 安定门桥下

  61 公主坟桥西

  62 东外大街十字坡路口

  63 安贞桥下环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饶沛 马力 郭超 实习生 邓琦

    [新京报]

面对暴雨 城市管理还太笨拙

天灾造成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我们能做得更好,哪怕好那么一点点,都能让伤亡和损失大幅减少。

灾难已经发生,竟然没给市民指导

灾难中,很多人是盲目的

灾难中的应对办法,平时看来很简单,好像是常识,但平时人们也不会太注意这些知识,这就导致灾难真的发生在眼前时,人们是盲目的。

我们现在说,水没过半个车轮就不宜往前开了,但仍有车主为了回家往齐腰深的水里冲。如果他能及时的收到一条指导短信,该多好。

我们现在看,那些面对深水还要往前蹚的人多么不明智。哪怕在那等一晚,至少不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他们能及时的收到一条指导短信,该多好。

我们现在想,那些在内涝严重时还出门的人,真的有什么急事必须要出门吗?如果他们能及时收到一条指导短信,该多好。

给这些盲目的人发一条指导短信很难吗

如果说改善下水道不是一日之功,对气象的的准确预测也不容易做到,那么灾情已经很明了的时候,甚至有些悲剧已经发生后,给市民发一条指导短信总是举手之劳吧。联通和移动都说技术上没难度,那么不发就是因为社会管理者没想到。连这样简单的防灾措施都没想到,反映了我们社会怎样的管理水平?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管理水平如此不到位?

下水道说了多年,改进始终缓慢

为什么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排水能力才是最强?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曾表示,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

奥林匹克公园是新建的,提高排水能力或许容易做到。而天安门广场可是在老城区,我们能把一个老城区又不住人的地方搞得这么好,就不能在那些人口稠密的区域把排水能力提高?可见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说改善下水道难、难、难,可问题是“大裤衩”就不难造吗,我们还不是领先世界了

城市雨水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不容易,这个没人否认。但不容易不等于做不好,人家发达国家不是比我们领先30年吗,人家怎么做好了?

我们和发达国家不能比?可咱们的高楼大厦建设不是早领先世界很多了吗。央视的“大裤衩”不也是建筑史上的突破之作,不也很难吗,咱们不照样造了出来笑傲世界了吗?

事前预警是花架子

下雨前,很多人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还一无所知

很多人都没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所以直到周六那天上午,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天会下雨,更不知道会下那么大的雨,更更不知道下那么大的雨该怎么应对。

面对这些不主动获知天气的人,我们的气象部门想办法要告诉他们了吗?告诉的方法又得当吗?比如,光说一个橙色预警,人们能知道那是什么概念吗?

“没有经验”可以当作理由吗

7月23日,香港天文台相继挂出8号、9号、10号风球,这意味着最高级别的台风即将来袭。除了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都会悬挂预警通知。警告每15分钟广播一次。

有人说,香港台风多,有经验,所以做得好也是正常的。但政策制定本来就该有前瞻性,在有他山之石的情况下,为什么非要等死了很多人才去把先进方法学过来?

何况,北京市是第一次出现内涝吗?北京市低洼路段的险情在去年就暴露过呢。

结 语

说白了,如果我们不经常敲打城市管理者,灾难就会经常敲打我们。

    [腾讯网]

 

 

 

相关报道

网友自发制作北京“洪涝地图” 40个痛点警示什么?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赖臻、涂铭、刘德炳)在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中,广渠门桥等一些下凹式立交桥积水严重,给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引起了网民关注和反思。许多网友建议把北京积水严重的地点一条一条罗列标注在地图上,供未来雨天参考,一场制作“洪涝地图”的大接龙由此展开。

桥下积水夺命 网友自发制作“洪涝地图”

因为广渠门桥下积水,丁先生不幸遇难。为避免类似惨剧再次发生,网友goldengrape创建发起制作“北京暴雨危险路段”地图的活动。他希望能和网友一起,在地图上标记所有积水路段,当暴雨再次来临时就可以参考地图避开危险。

打开“北京暴雨危险路段”地图的网页,是一张北京地区的google地图。页面左上方有发起人goldengrape的简单介绍,这个网页创建于7月22日,并一直在不断更新,目前已有近3000人次浏览。

与普通的北京地区google地图不同的是,地图上的40个位置已经用蓝色标注。这40个城市“痛点”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内地区。标示的详细程度不同,比较完善的标示会对这一地区在21日暴雨中的问题作一简单概括,如“京藏高速西侧”,文字标示称“西二旗北路路口地势低洼,多处井盖被冲开,西二旗北路向西到地铁西二旗站桥下一片汪洋”。在暴雨危险程度较高的两个路段,“西大望路铁路涵洞”和“广渠门桥”,还采用了象征积水的波浪形图标特别注明。

在新浪微博上,“北京号外”“李翔LEON”“三三喵喵喵”等多位网友发布了北京市积水点分布图。“三三喵喵喵”制作的积水分布图十分详细:积水路段有北太平庄桥、玉泉营桥等10余处;严重积水路段有五道口、广渠门桥等近10处。

从目前北京官方发布的雨情信息和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网友制作的这张积水分布图较为可靠,如北京五道口、广渠门外大街等一些路段确实积水严重。不少网友对这张为这张“洪涝地图”叫好。

“官方版本”已发布 常态化版本还需克服盲点

记者登录北京水务局的官方网站发现,这个网站从来没像今年有这么多的访问量。截至24日10时,网民已经访问了2332642次。点开主页右边的链接,《城市主要积水点分布》显示了29处主要积水点中,但是“7·21”特大暴雨已充分暴露出这份积水点分布图并不完善。

记者从北京市防汛办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防汛办已公布出北京市的积水信息图,这张图上显示的时间是24日9时14分,积水点有80处,其中东二环、南四环等区域积水点十分密集,如东二环东直门、东四十条桥、朝阳门、建国门、东便门桥、广渠门桥等。假如这是最终的积水分布图,那意味着一旦有重大洪涝灾害,整个东二环就很难通行。

北京市防汛办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刘洪伟表示,这不是北京的积水分布图,这是实时的积水信息,表示目前有积水,防汛部门需要进行处理。刘洪伟认为,制作一张常态化的积水分布图很有必要,北京市正计划根据这次灾情,制作积水分布图,有可能在近期向大众公布。

但是无论是民间的积水点分布图,还是官方所关注的积水点,仍然有一些地方没能覆盖。位于西四环和西五环之间的田村路上,有一处400米的低洼路段上,前后坐落着101铁路桥和3米高的下沉式京门铁路桥。北京城建二公司一位抢修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区域成了老大难,从2006年起他便坚守在这里,每年汛期都会因为积水断路。

21日17时左右,上述两座铁路桥下的积水已齐腰深,多名抢修队员冒雨站在井口旁边,以身体作为警示标识,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剩下的十几名工人全部投入到紧张的排水工作中。“这次雨大,坚持了15个小时,才算把水抽干净。这里排水系统不健全,管线属于雨污合流,直径仅为1.2米,没有专门用于收集雨水的管线。”

“洪涝地图”并非万能 治本尚需多管齐下

尽管北京市防汛办网站上公布的积水信息不是常态化的积水分布图,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积水点也不完全,但还是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网友“滇人翟辉”认为,有了地图后,再下暴雨时,就应该提前关闭这些积水点。网友“段永华的围脖”说,关键是做可行的预案,及时信息发布,同时事故中应派专人警示,事故后及时排涝。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说,积水点的形成是动态的,雨什么时候下到什么地方、下多大很难提前判断。比如说,雨下在治理过的地方,雨量也在标准之内,那应该没问题。但如果治理过的地方只能承受每小时50毫米的雨量,结果今年的雨量达到每小时100毫米,仍有可能会出现积水。

事实上,逢雨就堵,并不是北京的专利,而是很多城市交通的顽疾。据了解,排水设施的标准相对滞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城市硬覆盖剧增、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张等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北京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王毅以易积水点马家楼立交桥举例,三环、四环路已经修好了,与之相邻的马草河却仍然是农业灌溉河,没有按照规划进行城市泄洪改造,造成马家楼桥一遇到降雨就积水。王毅说:“因为各种建设存在时间差,即便是必须进行的建设和改造,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新华网]

北京新闻办:经历过非典不会再隐瞒伤亡数字

7月24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针对民众对伤亡数字的质疑,新闻办主任称,经过SARS的考验,北京市政府深深懂得透明的道理,相信在死伤数字上绝不会有隐瞒,之所以现在有更新的滞后,是因为有些遗体还需要辨认。

北京市政府表示还在全力善后7・21特大暴雨,不过对于死伤人数和政府救灾,民间也有微词。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在24号邀请境外媒体,询问报道需求,表示经历过非典考验,政府不会隐瞒伤亡和灾情。

救援深度展开,不过北京市在22号晚间公布的雨灾遇难人数37人却一直未见更新,引发强烈质疑。北京市新闻办主任王惠回应说,正在辨识新发现的遗体,会尽快公布,并说北京市政府经过SARS的考验,不会再隐瞒伤亡数字。

对于民众指责政府预警不足,王惠说天气预报准确,可还是有人开演唱会、踢球,显示北方人防雨意识不足,并说“山洪”一次对北京人来说是小说里才看得到。对有民众指责政府救灾不力,王惠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回应,不过并非所有网民都买帐。

王惠说政府在救灾中并未缺位,不能让人白死,政府会汲取教训,全力做好善后,也坦言北京太大,治理有难度。

    [新民网]

郭金龙辞去北京市长职务 王安顺任代市长

今天(7月25日)上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郭金龙辞去北京市市长职务的请求,接受吉林辞去北京市副市长职务的请求。任命王安顺为北京市副市长、代理市长,任命李士祥为北京市副市长。

郭金龙简历

194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1969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至1973年任四川忠县水电局电力股干部、技术员。

1973年至1979年任忠县体委教练。

1979年至1980年任忠县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

1980至1981年任忠县文教局副局长。

1981年至1983年任忠县文化局局长。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共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1985至1987年任省委农研室副主任,省农经委副主任。

1987年至1990年任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1990年至1992年任中共乐山市委书记。

1992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1993年4月在中共四川省委第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93年12月免),同年12月调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1995年8月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五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

2000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郭金龙任安徽省委书记,不再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5年1月,安徽省十届人大会议上郭金龙当选安徽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12月辞)。

2006年10月,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2007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代市长。

2008年1月后任北京市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

2012年7月当选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王安顺简历

王安顺,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河南辉县人,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经济师。

曾任国家地矿部华北石油地质局第四物探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吉林石油勘探指挥所主任、党委书记、华北石油地质局副局长兼吉林石油指挥所主任、党委书记、石油海洋地质局副局长兼东北石油地质局局长、党委书记、人事司副司长、司长,国土资源部人事教育司司长,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上海市委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2011年1月任北京市政协主席。

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网易网-新华网]

31年最大洪峰通过渝主城区


昨日(7月24日),市民在朝天门码头观望洪峰通过主城区。新华社发

  洪峰超保证水位3.29米,重庆启动一级红色预警,相关江段全面禁航

  据新华社电 受降雨影响形成的长江洪峰已于24日9时通过重庆主城寸滩水文站,洪峰水位达到186.79米,超保证水位3.29米。

  江面轮船与道路齐平

  洪峰通过重庆主城区后,长江水位正在缓慢下降。截至12时统计,长江寸滩站水位为186.63米。

  据了解,24日流经重庆的长江干流洪峰是1981年“7·16”洪水(长江寸滩站洪峰水位达到191.43米,流量8.57万立方米每秒)以来的最大洪水。

  洪峰过境重庆主城区时,记者在重庆主城区菜园坝、南滨路等地看到,沿江滨江路已完全被长江、嘉陵江洪水淹没,只有少量行道树露出树顶,一些车辆和行人仍在涉险通行。在菜园坝竹木市场,江水已经淹没近2米高,不少商贩将竹木扎成小筏,将桌椅、木板,甚至锅碗打包搬上竹筏。

  在南岸区南滨路海棠烟雨公园等地,江面上停泊的轮船看上去几乎与道路齐平。南岸区政府已紧急将沿江群众撤离,拆除沿江灯饰设施,沿江各码头等临时设施及在建涉水工程、人员、物资等已基本完成转移和拆除。

  有群众等待救援

  受长江洪水影响,重庆上游地区的江津、永川等区县受灾也很严重。江津区沿长江的朱扬、羊石、石门、白沙等10个镇街道进水,居民房屋、市政设施、水利设施、农作物等不同程度损毁。受暴雨和洪水双重影响,白沙镇大半城镇被淹没,房屋被淹达5130间,被迫搬迁店铺1085户,转移安置达到2.5万多人。由于长江水位上涨较快,白沙镇不少群众来不及迁移家里财物,就被迫紧急转移。记者乘坐江津区民兵冲锋舟在现场查看,该镇滨江路部分建筑已被江水淹至第3层,不少群众仍在楼顶挥舞衣物,等待救援。

  为应对长江特大洪峰,重庆市已启动江河防洪一级红色预警,相关江段已实施全面禁航。目前重庆沿长江的江津、长寿、永川、巴南、渝北、九龙坡、南岸、江北、大渡口等区已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开展人员物资安全转移。目前,已组织价值320万元的防汛物资投入抗洪抢险,紧急转移5万余人、企业129家、商铺3965个。

  ■ 相关新闻

  三峡迎9年来最强洪峰

  据新华社电 24日晚8时许,三峡水利枢纽迎来蓄水成库9年来的最强洪峰,峰值高达每秒7.12万立方米。面对历史罕见洪峰,三峡枢纽积极发挥防洪功能,有效拦水削峰。监测显示,洪峰通过时三峡枢纽建筑物、机组各项指标正常稳定。

  洪峰抵达时,记者在三峡大坝上看到,大坝当晚开启8个泄洪深孔,洪峰过坝时被砍掉近半,流量从每秒7.12万立方米骤减至每秒4.3万立方米。

  在三峡大坝旁边的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各项工作正从容有序地开展。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本次洪峰不仅超过1954年、1998年洪水流经三峡的最大值,还超过2010年每秒7万立方米的特大洪峰,成为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成库以来所遭遇的最强洪峰。

    [新京报]

 

 

 

相关评论

记住历史留下的1/30功劳

  山东青岛市排水管理处主任刘鲁峰近日表示,德国在青岛建造的排水系统有前瞻性,对当时城市排涝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青岛使用的排水系统绝大多数是1949年之后建造的,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30。刘鲁峰称,把青岛防汛能力强全归功于德国的说法并不正确。(7月24日人民网)

  一场世纪大雨,让青岛“不涝”的传说,一次又一次被人提及,皆因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备与科学。长达3000公里的地下管网,丘陵居高临下的地势和直通大海的便利,三大因素形成了强大的防洪能力。

  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城市规模与历史发展,一步一步地配套形成的。如果论功劳的话,恐怕要归功于长期对城市排水功能的完善与建设。所以,从这个角度把青岛防洪的功能记在德国身上的确不合适。不过,有一点值得澄清,青岛作为历史并不悠久的城市,德国在殖民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布局,留下的基础与理念,事实上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了一个路径和模式。从这个意义来说,“1/30”的功劳,又是“30/30”的真理。

  其实,青岛“不涝”传说的解读,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是谁的功劳,也没有必要忌讳曾经被殖民的“民族情感”,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排水建设,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始终坚持城市排水能力与城市规模相配套,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与落实建设的理念。

  争论青岛“不涝”的功劳,尽管有失偏颇,但如能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有所裨益,便善莫大焉。毕竟,城市功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城市排水建设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的“良心”,更是一种民生,不是什么“功劳”,而是一种责任。如若非要说是功劳的话,那也是留给后人评判褒贬的责任成色。

  于此,不仅要问,我们能不能开创一个城市排水功能建设的先河,或者成就一个完善城市排水改造和建设的新模式,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因袭的路径,留给历史“1/30”的功劳呢?

  □木须虫(公务员)

    [新京报]

北京排水系统为何总是脆弱不堪?

纽约时报中文网财经评论员 王强

在上周六遭遇了61年来最大暴雨后,中国首都北京落后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再次蒙羞。

当天的暴雨导致城市严重内涝,多处路段由于排水不畅造成严重积水,部分立交桥下积水甚至高达四米;多辆汽车深陷积水之中,一个没能及时弃车而逃的车主在广渠门桥下葬身车中⋯⋯

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的消息:截至22日17时,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网友们持续不断地把暴雨和积水断路等灾害照片发到互联网上,批评和热议极端天气下首都的排水系统和应急系统如此脆弱不堪。

一位网友在新浪上发微博说:“一场大雨证明我们始终是发展中国家,连个下水道都弄不好。”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新浪网的官方微博也发布评论说:“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

仅仅一年前,一场同样突然而至的暴雨袭击了北京城,造成了路面积水、交通几近瘫痪,愤怒的市民们同样表达了对排水不畅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和政府的不满,舆论也纷纷施压,要求政府加大城市排水建设规划和投资,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然而,一年过去,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其实,从全国范围看,北京过去几年里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政府也自称成绩显著。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市就开始大力投资市政基础建设。2004年7月10日,一场暴雨造成北京城市内涝,全城交通瘫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北京市认真反思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此后,北京市着手建设排水管网。随着奥运会临近,北京在改造排涝系统中不断投入巨资,其力度远远超过国内很多城市。

但是,巨额公共投入后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去年暴雨后,市民们才从北京市规划委接受媒体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面对公众压力,北京市防汛办负责人当时回应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北京市城市排水能力标准太低,给城市安全带来的风险很大。

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础建设、不愿具名的城市排水专家也认为,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建设时标准偏低。但他认为目前限制北京这样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而且,他说:“北京市把市政排水的业务归属北京排水集团也没有几年时间,北京的下水道责权不分,随着城市化发展,在北京进行排水设施规划和建设困难重重,各种成本越来越高。”

但城市问题总要得到解决。结果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如果政府有决心和动力挖开路面建设地铁,为何没有决心和动力挖开路面建设下水道呢?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显然并未把地下排水设施规划排在投资清单的前列,以北京为例,虽然去年已经遭受了暴雨袭击,但显然,过去一年时间里,市民们并未感受到北京市在城市排水规划和建设上的大规模行动,城市建设依然只是集中在大规模社区、地铁、地上污水处理项目等可见的政绩工程上面,部分城区甚至还在使用着明代修建的排水设施。

近年来,北京城正以“摊大饼”的方式向郊区快速扩张,宽阔的环路、立交桥和巨型社区出现在曾经的远郊区,但城市规划者并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础设施,更不用说规划建设超前于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网。

每遇暴雨袭城,人们喜欢引用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确实,下水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有城市以来,就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人们愿意把智慧和资金优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之中。

但中国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动力在“良心工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导致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严重滞后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之间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虽然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号称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状况在遇到类似去年和今年这样的暴雨天气时,依然会备受打击。

为何城市管理者没有动力大规模改善城市下水道呢?笔者认为,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应用于城市下水道的投资不能为政府带来眼前的效益和政绩,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公共资金投入到与房地产、工业项目等相关的市政基础建设上去,这些项目能带来快速和可见的收获,有利于政绩评估。

未来,如何让市民住在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对城市负责任的态度。

    [纽约时报中文网]

中国城市化勿忘治水

编者按——7月21日,一场61年未遇的大暴雨让北京城处于严重的内涝。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已造成37人死亡,财产损失则尚未有完整的统计。其实,北京并非个案,在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赶不上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但这仅是一个表象原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在北京暴雨前写的这篇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情况,切中要害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专业建议。

近年来,中国城市洪涝灾害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与不透水面积率的显著提高,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日趋显现,城区暴雨径流量倍增,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及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等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增大,一旦暴雨洪涝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瘫痪,地下商店、仓库、车库、旅店进水,大量贵重资产受淹等等,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倍增,而且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当城区因洪灾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反响往往更为恶劣。

2010年在大江大河洪水调控基本平稳的情形下,全国受淹城市多达258座,其中大多为暴雨内涝造成;全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跃升3745亿元,比1998年重大洪灾年份的损失还多出1194亿元。其中,以往占年直接经济损失大头的农林牧渔业损失降至35.3%,而其他近2/3的损失由工业交通运输业、水毁基础设施等其他类别构成,说明中国洪灾风险的构成与分布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洪涝防治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率从30%上升至60%是一个国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中国2000年城镇化率达到36%,2011年超过50%,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中最为迅猛的阶段。在此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及时加大城市洪涝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城市水灾风险难免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平稳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的新要求。

然而,要推进此项工作却面临复杂的困境和极大的挑战。现实中,已有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布局与急速扩张中城市水安全保障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潮中,需要坚持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统筹规划持续实施的公益性防洪治涝体系建设受到了极大冲击;尤须指出的是,中国各地快速的城镇化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土地财政”的支撑,城市非理性扩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先地上、后地下”的城镇化扩张模式,使本应先行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城市发展中肆意挤占河湖水域的短视行为,城市扩张到防洪圈外或低洼易涝区中却无必要的自保措施,为城市防洪安全留下了重大隐患。

此外,城市河湖水系具备多方面的功能需求,涉及水利、城建、环保、园林、旅游、交通等多个部门,在资源、环境、景观、生态及区域协调等因素的制约下,要维持以致增强城市河湖与流域面上的行洪滞涝功能,必然要求通过洪水风险管理建立更为有力的协调运作机制,形成综合治水的合力。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以观念更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促使城市发展转型与防灾体制机制完善同步推进,才能有效抑制城市洪涝风险的上升趋势。

新城区的开发及老城区的改建中,道路建设必须与共同沟建设同步进行,一举解决城市发展对排水、排污、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等对各种管网系统的需求问题。目前由于这些系统的规划、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缺乏强制性的协同运作机制,以致现实中难以推行。

城市发展中应大力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其原理是采用分散的雨洪蓄积、滞留、渗透措施,使城市新区的开发不增大外排的径流量,并有利于城市地下水的回补与提高雨洪资源的利用率。由于此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区开发的成本,不会是开发商自愿采用的措施,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已立法,强制性推行此种开发模式。我国应及早学习这一经验, 以免错过了推行这一措施的适宜时机。

当城市不可避免地向低洼宜涝区或城市已有防洪圈外扩张时,应自我采取建筑物及资产耐淹化的保护措施。例如选择高架屋的建筑形式、耐水的建筑材料,在地下建筑入口采取相应的防进水结构形式或安装活动闸门等。为此,防汛部门需针对城市发展中下垫面的变化开展洪水风险分析,据此绘制出洪水风险分布图并向社会公布,以指导相关部门与公众采取适宜的自保措施。

坚决制止城市发展中随意挤占河湖水域,导致城市水面率减少,水环境恶化,洪涝蓄滞能力降低、危害加重的趋势。城市水务部门对此应更好地发挥督察作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应为恢复城市已被挤占的河流水域做好准备。

以非工程措施推动有利于整体与长远的城市防洪治涝体系建设。事实表明,城市发展中所有人为加重洪涝风险的行为都以巨大的利益驱动为背景;而有利于整体与长远的城市防洪治涝措施之所以难以推行,都和现行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密切相关。此类有利于整体与长远但并非各方自愿接受的措施,迫切需要国家用法制手段来强制实施,用行政手段来推动落实,用经济手段来补偿诱导,用科技手段来大力支持。这是国家为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洪涝风险管理尤须做好顶层设计的事情。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应成为领导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坚决刹住将有限税收滥做形象工程的歪风。治水是需要长期有计划逐步推进的措施,一届政府如果能够切实做好一个综合性的治水规划,并向社会公布,以后历届政府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则其功莫大焉。但是,现实中,在某些地方,一个书记一张图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新任领导的政绩。不纠正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不可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次,从政府到民间都要牢固树立起自然灾害的风险观。现在不要说有些官员缺乏风险意识,以为重视一下就能消除水患,就是消费者买房时,关注的也只是价位、布局、交通与生活是否方便等指标,很少关注到小区的排水系统是否健全。等到入住后逢雨必淹,才去找物业兴师问罪。如果消费者买房时以防洪安全指标来要求开发商,开发商购地时以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为指标来与政府讨价还价;同时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将水淹因素考虑进去,保险业为避免重大理赔损失也要呼吁政府建好基础设施,再加之媒体的监督作用,就可能形成促使政府加强城市防洪治涝体系建设的持久动力。

第三,将灾情信息收集整理与评估制度化。现在一些城市受了灾,灾后连一张基本的实际受淹范围图都没有留下来,哪些地方、什么原因发生的人员伤亡,也无人去整理分析。要争取救灾投入时,随意夸大灾情;要争功请赏时又宣称已经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小最小”。如果信口开河就能防洪减灾,还用得着花钱下力去治水吗?只有将灾情信息收集整理与评估制度化,用实实在在的事实、数据与图表来说话,才有利于痛定思痛,亡羊补牢,而不至于使悲剧再三重演。

总之,城市型水灾害的防治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同时,既需要将规划公布社会,也必须将风险告诉民众,以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由于规划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换谁做市长也不可能短期就消除城市水患,只有了解了风险,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才可能更具有可操作性,且利于市民采取有效的自保措施。

程晓陶是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水利学报》常务副主编。

    [纽约时报中文网]

一场暴雨让北京变得如此脆弱

作者:吴贤德

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

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在抢险救灾中,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

看完这则新闻真的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北京作为中国首都连场暴雨都顶不了,实在让人痛心啊!如此13亿人民的“心赃”,却如此经不住暴雨冲刷,一场大雨却把北京冲刷得满目疮痍,面目全非,首都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北京这场暴雨暴露出了什么?北京身为首都,中国文化、政治心脏,为什么如此脆弱?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北京的管理者,又是怎样管理和建设首都的?虽然天灾难防,但雨水不畅受堵,北京大街小巷成“江河”,难道也埋怨老天爷吗?也埋怨雨水吗?

这场暴雨究竟给北京造成多大损失?笔者认为用“不可估量”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场暴雨不管它冲坏多少财物,倒塌多少间房屋,雨水中浸泡坏多少辆汽车,这些损失都可以再弥补回来,可被这场暴雨夺去的遇难者同胞的生命,是永远用什么也挽救不回来了,这个责任是由“老天爷”来负,还是由北京某些管理者来负?气象部门那些拿着国家高工资的所谓“专家”们,难道说都是吃“白干饭”的?难道说没有一点责任吗?

面对评论如潮的“北京暴雨”,不用大家担心,北京管理者们肯定想好很多对策,来应付各方的质疑,你质疑又有什么用?老天爷要下暴雨,我们能管的了吗?首都变汪洋,排水不畅,要怪就怪老天爷雨下的太猛,要怪……反正,我们没有责任。这就是中国官员的“聪明”之处。

北京这场暴雨下的好不好,应该说下的好,如果没有这场暴雨,北京会暴露出这么问题吗?北京作为中国13亿人民的首都,首都经不起暴雨考验作何解释?不管北京管理者们怎样推卸,肯定要负一定责任的,不然怎么向全国人民交待?

    [新京报]

学会自救,灾后急需的社会行动

  雨灾后关于逃生常识的讨论,让人惊觉公众于某些领域的求生技能竟如此匮乏。我们需要一场提升公民自救意识和能力的全社会都参与的行动。

  7月21日晚,因暴雨天气,广渠门桥下一名男子被困在浸满水的越野车内丧生。悲剧发生后,民众唏嘘之余,也不禁会想:如果不幸遇到类似困境,用什么样的自救手段才能逃出生天?

  绝境中如何自救,成了这几天网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新京报记者实验发现,在用全力的情况下,男性也无法用头枕击破车窗,而铁锤、拖车钩等坚硬、重、易甩击的工具,可以将车窗砸破;车玻璃四角比玻璃中心更易击碎。对此,网上有了不同声音,称用头枕下的钢管“撬开”而不是“砸开”车玻璃可以逃生。正是这场逃生常识上的讨论,才让人惊觉公众于某些领域的求生技能,竟然如此匮乏。

  在这个风险社会,火灾、暴雨、地陷、海啸……一切看似不可能的社会风险都有成真的可能,那么,我们的自救能力都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化为更具体的追问:私家车常备安全锤了吗?公交车上的安全锤都还健在吗?公共场所的应急设备都会用吗?……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对自救知识缺乏重视,所受的急救培训也很匮乏。以至于厦门大学近日称将“开设爬树课”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

  大学开“爬树课”,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如果看看暴雨中市民求生技能之孱弱,也许晚来的这一课就显得有些悲壮而严肃。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很少关注生存技能,这不仅暴露在极端天气中,日常也屡屡有悲剧印证——夏天溺亡的儿童,火灾中施救不当而亡故的成人等,一再证明自救知识的“缺课”,有时需要以生命为代价补上。

  《人民日报》昨日报道了香港人对极端天气的应对预案。除了港府在城市的硬件建设上显得甚为小心谨慎之外,香港人更重视对意外灾害的防患于未然。譬如香港夏季热带气旋频繁,“出门查天气”是多数香港人的习惯,很多年轻人都会利用智能手机“出门先看天”,遇到极端天气尽量少出门;不仅市民习惯于将气象资讯当回事,香港的公司一般也会在天文台宣布悬挂8号风球前两个小时让员工下班,确保住得远的员工可以在风球到来前顺利到家。

  遇到极端天气尽量少出门,这听起来很简单的习惯,其实也是“自救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和如何破窗逃生一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乃至政府全方位的培训。有了应急避险能力教育,再加之慎之又慎的防范灾害意识,在突发事件中,最宝贵的“第一时间”才会有更多的生机与转机。

  这场暴雨后,我们期待城市的排水等基础设施能有所改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一场提升公民自救意识和能力的全社会都参与的行动。某种意义上说,提升公民自救能力,也是雨灾留下的宝贵遗产。从车内放一把触手可及的安全锤开始、从出门关心极端天气开始,共同守护生命的美丽与不易。

    [新京报]

 

 

 

相关链接

“城市的良心”很不好 四问北京“7·21”暴雨预警与应对

城市排水管网标准低致频频内涝 北京暴雨"61年来最大"遭质疑

科学创新实践第一 排水设施拖后腿 苏联老大哥坑了北京?

20日来强降雨致95人遇难45人失踪 北京37人遇难7人失踪

城市规划瞎子摸象 新机场运行不满五年 北京将另选新址再建一机场

首都安全令人堪忧 一时暴雨导致死亡人数已上升至37人

国家防总:京津冀等地特大暴雨已致12人死亡和失踪

北京刀劫地铁女安检员男子被击毙 21日雷暴雨已致2死6伤

北京的水环境脆弱 污水处理费适时调整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