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温家宝称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全国人大财经委呼吁政府减税过紧日子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18

 

温家宝: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据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国务院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

会前,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随后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奖。

温家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至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已超过1200万人,每年参加各种类型培训的超过1.5亿人次。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第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第三,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展就业领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第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要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五,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南方日报]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呼吁政府减税过紧日子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聚焦经济年中形势,建议提高对经济增速回落的承受能力,防止刺激经济导致投资怪圈重演

  2012年中国经济盘入中局,形势紧迫。连续两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了关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会议。南都记者昨日专访部分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建议要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的承受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而全国政协委员在提交给政府的政策建议中,建议恢复2009年刺激汽车消费等优惠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建议分类调控而不要“一刀切”。

  1

  要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上周五公布的二季度G D P增速回落到7 .6%,成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高度关注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16日至17日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分析讨论。1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在京举行,厉以宁、郑新立、张国宝、刘明康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学者分析了宏观经济总体形势,并就今后一段时间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新一轮刺激政策中,“稳投资”再次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对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此提出要求,要审慎把握投资力度和方向,注重改善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

  “在当前情况下,如果单纯扩大投资和信贷,投资怪圈将重演,我们不能走老路。”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昨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强调指出,中国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投资怪圈一直存在,当感到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时候,就加大财政支出和银行贷款,结果经济因为投资增加而上去,但通货膨胀就来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建议中还包括,尽快把高铁建设强度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建设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1998年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把高速公路建起来了,这一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要看高铁建设,要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高铁。”郑新立指出。

  刘明康等委员在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中低速增长的准备可能还不够,国有及其控股企业投资增幅仍在扩大,其背后的代价和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是巨大的。

  2

  结构性减税政府要过“紧”日子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会议上,委员们呼吁多措并举扶持实体经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切实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严格清理和减免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要注意避免征收“过头税”。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昨日通过人民网微博指出,全国人大财经委几乎一致认为经济走势会逐渐趋稳,宏观政策不宜频繁变动,政府要少干预,要在“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企业负担”12个字上狠下工夫。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2012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3795亿元,虽然创出同期新高,但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贺铿强调,财政要准备过一两年“紧”日子,要量入为出,严格用财绩效评估。要严格监督,避免征收“过头税”,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企业负担是使当前经济走出困境,转向健康、自主增长的唯一办法,这对财政的压力已经很大。当前不宜增加财政负担,绝对不可以实施所谓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扩张政府投资。

  厉以宁昨日指出,经济宏观政策的调控可能会阻止经济下滑,但不要希望回升得太快,现在主要对策是鼓励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可以减少企业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产业升级。

  3

  全国政协建议完善楼市调控政策

  如何拉动内需成为扭转经济低迷局面的关键问题,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成为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厉以宁在这次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了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他指出,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推行土地确权工作,土地确权就是给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及在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创业扩大生产规模,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

  “有人说中国的土地资源潜力已经耗尽了,这个不一定准确。”厉以宁对南都记者表示,如果土地确权,土地的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土地资源会有更大潜力。

  郑新立昨日告诉南都记者,这次座谈会上很多政协委员认为,现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要压投资规模,不应“一刀切”调控而是应该分类调控,增加保障房的供应,类似“限购”这样用行政办法控制房价应该进一步改善。(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委员们认为,当前,虽然国际市场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的承受能力。

  郑新立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还建议,中国应降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现在这些消费都跑到国外去了,到美国旅游消费最多的是中国人,美国上半年的旅游消费,中国人在那边花了80亿元,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分消费留在国内,不要再叫奢侈品了,可以叫中高档消费品。”

  南都记者王卫国 实习生 王岚锦

  全国人大财经委:

  提高对经济增速回落的承受能力

  ◎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

  ◎要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

  ◎要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特别要注意避免征收“过头税”。

  ◎利用目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

  ———16日至1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与会委员观点摘录(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协经济委:

  防止刺激经济导致投资怪圈重演

  ◎产业升级是更有效的摆脱经济下滑的对策。

  ◎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要推进土地确权以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1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与会代表观点摘录(据新华社电)

    [南方都市报]

 

 

 

相关报道

八成不会农活: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间彷徨

新华网合肥7月17日电(记者蔡敏 杨丁淼)九成以上的人渴望留在城市,但仅有5%能买房定居;城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却遭遇“情感孤独”;乡间故土仍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八成人不会农活,想回去也不易。

中国农民工大省安徽近日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引发人们再度关注一个“离乡土更远,却未必距城市更近”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有媒体也称,他们是摇摆于城乡间的“双重边缘人”。

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不久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发现80%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此外,“较之父辈,他们生活优越,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什么概念”,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生涯有更高追求,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90.73%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57%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

然而,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直言对自己务工的城市缺乏归属感。难以融入城市缘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保障的缺失,更缘于情感、精神上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

80后农民陈庆亮如今是合肥市高新区一家公司的验货员。在他的老家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六、七月是最忙的季节,年迈父母忙着夏收和夏种。此时,他正在上班路上挤着公交车,“从小就一直上学,一点儿农活也不会,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陈庆亮和他的女朋友“蜗居”在离单位很远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这儿的租金比较低,就是一个毛坯房。床是我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为了能在城里筑起自己的“小窝”,陈庆亮不知疲倦地干着,一年有9个月的时间在出差,一周在车上颠簸30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尽管如此,他却拿着微薄的薪水:每月工资2100元,出差补贴每天20元。奖金全看公司效益。

“不会种地,也没种过地,回到农村对我来说已不现实。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7年,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商品房每平方米超过6000元,想要扎根下来同样遥不可及。”陈庆亮说。

据统计,中国现阶段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有8400多万,占外出务工者总数的58.4%,陈庆亮式的矛盾困扰着他们中很多人。

长期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间彷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它源于中国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劳动环境、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依旧明显;缘于种粮收益仍然较低,农业生产无法实现年轻人的理想;缘于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等等。

上述安徽省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8.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大多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他们也不能与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公积金购房的按揭贷款等福利政策。此外,超过一半的人将“情感孤独”作为难以融入城市的首选原因。

家住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的普传见,现在是厦门一家健身器材生产厂的装配工人。他每天8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一个月只休息两天。工作太忙太累,家里的老婆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休息时间也没有什么娱乐,只有到网吧和老婆孩子在视频里见上一面。

普传见想把家人都接到城市,但“家乡情节”在心里总也挥之不去,“想起那山、那水、那无话不说的乡亲,心里总是暖暖的。”他说,“如果在城里留不下来,我打算再干个5、6年,攒点本钱回老家开个小超市。”

社会学家们指出,过多青壮年农民工不愿回乡种地,将导致中国产生系列社会问题,如大量农村老人“老无所依”;村庄治安状况恶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现代农业推广乏力;城市安置能力不足;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纠纷增多等。

王开玉指出,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需要国家继续从政策导向上重视新农村发展,从财政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面貌;要平抑农资物价,在种粮方面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赚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城市化制度设计,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华网]

审计署:29.5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被挪作他用

  7月18日,审计署发布66个市县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的公告。公告显示,2011年,18个省区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当年上报完成705.71万套(户);筹集资金2811.62亿元。66个市县中,22个单位将29.55亿元工程资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注册资本验资和市政工程建设等。

  重点审计的66个市县,2011年上级政府下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161.16万套(户),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675.39亿元,支出562.47亿元,年末结存298.29亿元。

  公告显示,18个省区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由2009年的664.73亿元增加到2210.56亿元,增长2.33倍;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94.13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48.29万套(户),在拉动内需、缓解房价过快上涨、加快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一些市县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中仍然存在管理不规范、项目管理不到位、分配及后续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66个市县中,有36个市县少提取或少安排工程资金53.14亿元,占应提取或安排总额的14%;29个单位违规拨付或滞留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3.33亿元;22个单位将29.55亿元工程资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注册资本验资和市政工程建设等。

  此外,审计结果发现,66个市县中,有5个市县的2801套保障性住房被作为商品房对外销售;3个市县的226套保障性住房被挪作他用;32个市县的1.46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半年以上,影响房屋使用效率。66个市县的77.35万套保障性住房中,有37个市县的19.3万套住房(占24.85%)超出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廉租住房单套不超过5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单套不超过60平方米的户型面积标准,套均超面积26.52平方米。

  审计署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跟踪和督促后续整改情况,促进中央要求和部署落实到位,推动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规范有序进行。

  附:本次重点审计的市县名单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和县、曲周县、泊头市

  山西省:太原市、山阴县、天镇县、定襄县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宁城县、五原县、察右后旗

  吉林省:长春市、大安市、延吉市

  江苏省:南京市、泗阳县、江阴市

  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县、江山市、文成县

  江西省:南昌市、寻乌县、丰城市、都昌县

  河南省:郑州市、兰考县、鄢陵县、范县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县、宜都市、罗田县

  湖南省:长沙市、宜章县、湘阴县

  广东省:广州市、连州市、怀集县、丰顺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博白县、田东县

  重庆市:主城区、云阳县、涪陵区、荣昌县

  四川省:成都市、富顺县、彭山县

  贵州省:贵阳市、盘县、石阡县

  云南省:昆明市、云县、新平县、勐海县

  陕西省:西安市、富平县、洛南县、淳化县

  甘肃省:兰州市、秦安县、通渭县、陇西县

    [中新网]

“稳增长”政策下,如何防范房地产借机涨价?

--解读年中房地产市场

新华网海口7月18日电(记者 宋振远、王晖余)最近北京“地王”再现,深圳等地零星重现“排队购房”现象,上海、杭州、海南等多地楼市成交量有所放大--借助楼市新“变数”,房价即将“反转”之声渐起。

如今房价会不会“触底反转”?新的形势下楼市走势如何?市场博弈双方谁能胜算?有关楼市的预期牵动人心。

楼市风云突变,房价果真“起底”?

进入6月份,上海、广西与广东等地相继出现高溢价地块成交现象。7月10日,北京万柳地区新“地王”在一片喧哗声中诞生。这些“变化”与此前土地成交冷清的状况形成对比。

一些地方土地成交回暖的背后,是房价和交易量有所放大。得益于刺激刚性需求的楼市“微调”,加之开发商“以价跑量”,最近一些城市商品住宅交易呈现增长态势。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部分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创下新高。20个重点城市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长17%,其中6月成交量与2010年调控以来最高点持平,与2009年高点仅相差15%。

楼市“回暖”引发多方博弈。市场上有人热炒房价即将“反转”,网上惊现“新一轮房价快速上涨正拉开帷幕”,部分消费者甚至“恐慌性入市”,未来楼市调控面临复杂形势。

在近日召开的海南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等回应说,尽管成交量有所回升,但楼市呈现的还是筑底态势。

专家认为,一方面,库存等大部分房地产指标依然低迷;另一方面,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基本面未改,这决定了房价短期“反转”可能性不大。

记者在海口、三亚楼市采访发现,开发商依然选择打折促销、以价换量,加速减少库存。“楼市回暖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绝大部分是刚性需求的释放,短期内房价不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新世界中国地产(海口)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莫添瑜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1408万平方米,增长33.1%。

“巨大的库存和消化库存的较慢节奏,意味着今明两年房地产行业仍将比较低迷。”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说。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近期个别城市再现高价地,主要是结构性和区域性市场波动,并未改变市场整体偏冷的格局。

楼市借机“松绑”,谁是背后推手?

记者追踪发现,凭借宏观政策由“控物价”转向“稳增长”之机,一些地方政府流露出加快为楼市“松绑”的迹象,试图尽快扭转“土地财政”收入下滑现状。

近期,一些“限购”城市的高档房和豪宅销售有所活跃,“多数应属于‘限购’对象。有些地方监管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如是说。

一些被曝光的案例显示,部分城市对涉及违规骗取购房资格的开发商、中介和个人,实际上采取默许态度。

对于这种“复杂局面”,国土资源部有关机构近日发布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称,“在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地方政府出台微调政策情况下,市场预期出现一些变化,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敏感阶段。”

试图改变房价预期的另一个推手是开发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开发商借一些地方政府“暗助”,开始打起楼盘涨价的主意,积极释放“房价已见底、调控将放松”的信号,诱导购房者出手。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开发商借市场阶段性“回暖”之机,甚至自导自演“楼市热销、供需两旺”的假象,为炒作涨价铺路。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部分房企年初下调全年指标导致年中销售业绩“达标”;还有的房企“粉饰”中报,报喜不报忧,炒作“回暖”现象,都是为了形成“买涨不买跌”的市场预期。

房价再度反弹,市民能否承受?

“如果房价再来一轮大涨,后果会很严重。”海口市民李晓岩说,“不能中断房地产调控。那样房价必然会报复性反弹,购房自住的市民根本无法承受。”

针对消费者的疑虑,住建部等四部委最近频频释放楼市调控不动摇的信号,有关部门领导也一再强调继续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稳增长’政策下,楼市调控的变化只是更加重视刚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没有改变。”顾云昌等专家说。

有关专家表示,在保增长的基调下要捍卫调控成果,必须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例如房产税改革应该加快,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也应该加快。

另一个问题是,城市保障房建设如何继续保持增量?以及分配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公开透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代表的保障房建设决不能放松,而且应明确将其与城镇化的两大主力人群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挂钩,防止分配不公。

“当前楼市调控的重点仍是开发商和购房者,对土地、银行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调控力度不够。”聂梅生认为,房价涉及多元主体,今后应配套推进土地、金融、财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动整体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

    [新华网]

 

 

 

相关评论

继续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南方日报评论员

  只有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向市场、社会和下级政府简政放权,逐步解决政府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特点、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有竞争力的政府、充满活力的市场及和谐稳定的社会。

  昨天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公布了省政府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明确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79项、转移事项55项、委托事项5项。

  广东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全面彻底地清理审批事项,不留死角、不留盲点,涵盖了拥有行政审批权的所有54个部门。在内容上,除了上轮改革保留的省级595项审批事项外,还把2009年后因法律法规调整等原因新增的事项、国家下放的事项,以及本质上属于行政审批的日常管理事项等共1120项都纳入清理范围。在行政层级上,不局限省政府权限内的事项,还将地方性法规、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事项、法律设定的事项等一并纳入清理范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大举措,体现了广东“革自己命”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全面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重审批、轻服务”、“重准入、轻监管”到“少审批、重服务”、“宽准入、严监管”,这种审批制度的改革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然,改革越往深处走,难度也越大。这是因为很多改革一旦推进就涉及到对政府自身权力配置的再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特别是来自既得利益格局的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既需要面对复杂情况拿出相当的勇气,也需要讲究改革的步骤和策略。只有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向市场、社会和下级政府简政放权,逐步解决政府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特点、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有竞争力的政府、充满活力的市场及和谐稳定的社会。

  广东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前进,时有类似于昨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样的大动作,整体也有长远的规划。此次会议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将是未来指导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根据《意见》,广东将选择深圳、珠海、顺德等地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设立管理体制。同时,今后还将加大力度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意见》对规范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和行为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面清理和废止妨碍市场流通的限制性规定,切实破除地方保护壁垒,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政府不再实施行政审批;凡是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达到目的的事项,一律取消前置审批;凡是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被实践证明无效的审批,依法先行先试予以清理。这就是此次改革坚持的理念,也将是今后广东继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遵循的理念。

  不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破除体制和机制障碍,特别是不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就缺乏体制的竞争力。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发展的前沿,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必须走改革这条路,必须破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个难题。相信智慧的广东人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南方日报]

复兴之路 富强之路 幸福之路

  任理轩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成熟,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加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更加清晰丰富。

  ●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由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选择和开辟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关键看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也是道路发展的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和信念,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凝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是我们的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奇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中国道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答种种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始终做到坚定不移,就不能不谈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现代化的艰辛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彻底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旧梦,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面对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而来的工业文明,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找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和变法在腐朽而保守的封建专制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很快败下阵来。

  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软弱性,所以辛亥革命虽然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却未能成功地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它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其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仍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失败。血的教训表明,依附西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中国的现代化靠谁?又该从何处开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黑暗中的人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新的转折,走向新的方向。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汇集到社会主义旗帜下。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问题的解决中,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整个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使中国获得了新生,中国走向现代化有了可靠的保证。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不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方面所作出的艰辛努力。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十分落后。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建设新社会、探索新道路的历程: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同志在探索初期发表了一系列光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重大理论;强调“以苏为鉴”,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等。虽然探索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道路的开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不铭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全面推向前进并创造新辉煌的。

  当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已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左倾”错误仍在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徘徊。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内种种困局,“中国将向何处去?”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进程。这条道路形成的主要表现,一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二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三是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四是明确了在发展道路上要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是把这条道路的基本点以基本路线的形式确立下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保证始终不渝地走这条道路。从此,我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30多年来,我们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亿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中国道路:内涵丰富

  从道路的选择到道路的探索,再到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成熟,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加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更加清晰丰富。

  党的十七大精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一”,即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

  一条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我们的事业经受风险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握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发展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通过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方向。

  中国道路:启迪深刻

  历史给人以思考。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探索、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可以启迪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条道路、更好地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

  道路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臆测,更不能割断。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由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动顺应历史趋势,并在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选择和开辟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道路的开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关键看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即是否体现了合规律性;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即是否体现了合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道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也是道路发展的常态。把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以为道路已经形成,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功,这种想法只能是幻想。前进的道路上不会只有顺境和坦途,还会有险境和荆棘。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事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道路的拓展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我们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我们所开创的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是我们的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干扰和考验。这更加需要我们在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社会共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人民日报5月9日署名文章)

    [南方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