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蛟龙”载人入水7000米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9-16

 

  长8.2米,高3.4米,宽3米的“蛟龙号”,身似海豚,但拥有一对灵活的“龙爪”,它能潜入7000米深的海域,探索人类未知的深海区域。同时,它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水载人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牵头,总装工作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承担。“蛟龙号”设计的最大入潜深度为7000米,在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共完成17次下潜,4次突破3000米,已经成功经受3759米的考验。

  深水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说:“目前的潜水器有三种,载人、遥控无人以及智能无人。我国的智能无人潜水器已经可以入潜6000米,但‘蛟龙号’之前我国的载人潜水器入潜深度只有600米,这一次从600米跃到7000米的技术跨度很大,需要突破很多难点。”

  徐芑南告诉《北京科技报》:“‘蛟龙号’可以载三人入海,一名是可以熟练操作‘蛟龙’的主驾驶,并搭载两名科研人员以及最多220公斤的实验设备。载人舱在‘蛟龙’头部,为内径2.1米的球形舱,携带的氧气瓶要时刻保持舱内17%~23%的氧气浓度和0.5%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我们办公室环境的浓度相同。”

  为了能在深海7000米的地方畅游,“蛟龙号”必须能抵抗700个大气压的压力,因此钛合金制成的舱板非常厚,“这么厚的舱板,成型、焊接都是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徐芑南说。

  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蛟龙号”还有很多必备措施,徐芑南介绍说,比如一旦机械手在作业时被缠绕无法脱身,切割设备就会采取截断措施,抛弃“龙爪”。

  工作时,舱内人员可以通过“蛟龙”头部的三只“眼睛”直接看到舱外的情况,而头顶的照明灯和摄像头也可以辅助舱内人员的工作。

  “蛟龙号”在海上试验时,就从3700米的深海用“龙爪”,捉回了两只海参,以及其他样品,并拍下了很多深海鱼类的照片,这也让很多深海科研人员“垂涎三尺”。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告诉《北京科技报》:“今年7月,我们在南海深部的一个探测计划已经获得批准,我正在打造这个计划,正期待着在 2012年‘蛟龙号’能在这个计划中发挥作用。”

  “蛟龙号”未来将可以用于海底资源调查,海底生物资源、基因调查,“此外还可以进行深海科考,包括海底地貌、水文、生物起源的调查。”徐芑南向记者介绍。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是非常晚的,汪品先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阿尔文号”深潜器潜入深海,发现海水温度越来越高,有海底热液上升,而在海底热液的周围又发现很多特殊的生物。从此,打开了整个科学界的视野。

  “深潜器的实验成功,让我们的科学家可以乘坐自己的潜水器直接下水科研,”徐芑南说。“这项技术的成功还可以推进无人潜水器的发展。深海作业装备都是有它的共性的,因此深潜器的成功能够推动一系列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技术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

    [北京科技报]

 

 

 

相关报道

刘峰:深海舞“蛟龙”

   本报记者 陈磊 

    8月26日晚,总编室来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稿件收到,能否配发一张照片?”

  我犯难了,已是夜里10点,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都已下班,何处去寻照片?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上午新闻发布会上那张和善的脸庞——“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当时,在新闻发布会结束的忙乱中,我找他要了一个联系方式,对方肯定不记得我是谁了,他会帮这个忙吗?

  我硬着头皮拨通了刘峰的手机,对方应答了,“照片确实有,家里网速慢,明天发给你吧。”

  “就现在,麻烦您现在就发。”

  “好,我试试,你可能要等几分钟。”

  几分钟后,他发来了照片,并短信告知。幸亏有这张照片救了急,上了头版头条。我对他不禁心存感激。

  9月11日,我们有了第二次正式的约访。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谈,才逐渐了解了他与“蛟龙号”结下的十载情缘。

  一项跨越从零到7000米的任务

  时间还得追溯到2001年12月1日。刘峰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那天北京下起了雪,从科技部回来的路上,交通瘫痪,但这丝毫不影响刘峰此刻的好心情,因为他刚应聘成为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

  其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构想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用户、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等原因,没有立项。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当时作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项目处处长的刘峰,深知我国深海装备的落后和载人深潜器的缺失。自主研制载人潜水器刻不容缓!2000年前后,大洋协会组织各方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论证,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形成了需求论证报告,并报科技部。

  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该项目直接面向应用需求,采取业主负责制。由于以前参与了863计划水下自治机器人、海底采矿等项目,刘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管理经验。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可以说没有悬念。“但现在真枪实弹地做,实现从无到有、到7000米级的跨越,确实困难重重。”刘峰深感重任在肩。 

  吹响100多家单位攻关的“集结号”

  刘峰的办公室不大,墙壁有一半的面积被两张巨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照片占据着。每当介绍情况时,他总是不自觉地站起身来,指着照片中“蛟龙号”的每个细小部位,如数家珍。

  最近刘峰刚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海洋会议,并作学术报告。“‘蛟龙号’深潜试验成功后,现在很多国家对与我们合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刘峰感慨不已,“想当初,到国外参观一下人家的潜水器都很难,更谈不上了解核心技术。我们想与别人交流,由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如同小学生与博士讨论,没有对话的基础。”

  “蛟龙号”研制历经6年,集结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它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形成了标志性的四大技术特点。”谈起“蛟龙号”,刘峰很是自豪,“具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能够在特殊条件下完成复杂任务。”

  “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太多了,难以计数。”刘峰说,“今天的‘蛟龙’是我们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改进而成的。”“蛟龙”问世,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除了技术难题,这个项目还面临组织协调的挑战。“作为技术决策和组

  织实施的机构,专项总体组的责任就是实现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这4个系统之间技术上的无缝对接、研制进度上的步调一致。”刘峰称自己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协调组织,把这100家单位、1000多人集结在一起。最让刘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团队适时组织完成了“关于建立国家深海基地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蛟龙号”,在一次次海试中历练完善

  “蛟龙”研制完毕,下一个挑战——海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出航前刘峰代表参试队伍立下铮铮誓言:海试团队将“尊重科学、依靠专家,以坚定的信念、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科学的决策,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去迎接一切挑战。”

  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潜。“其实,当时心理压力最大。由于水越浅,水声通信难度越大,我们无法得知水下潜水器的状况。”刘峰说,“每次下潜,我们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考虑所有情况,制定严密精细的预案。这就要依靠专家,依靠科学。” 

  载人潜水器试验如果准备他救措施,价格非常昂贵。经反复研究,专家们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经济可靠的自救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必须在50米海区对方案进行验证,但试验中绝对不容许出现潜水器在海底无法上浮的情况。“为此,海试现场指挥部召开了五六次会议,群策群力,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漏过。”刘峰说。

  布放、下潜、上浮、回收,甲板一片欢腾,50米海试圆满成功。作为海试总指挥,刘峰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其实,“蛟龙”早期并非完美。它正是在一次次试验中,才逐渐改进完善。

  例如,在D2海区大深度下潜试验中,接地绝缘检测值异常问题一直困扰试验队伍。为了找到这个巨大的隐患,通过科学测算,潜航员一直坚持下潜到2700米,直到确认“元凶”,让问题彻底暴露后,才抛弃压载开始上浮。最后,他们终于彻底根除了这个拦路虎。

  “这只是画了一个逗号”

  参与“蛟龙号”海试工作的人,每天都在与烈日抗争,与台风周旋,与时间赛跑。

  “在去年75天的海试过程中,我们遇到4次台风,2次热带风暴,2次热带低压和1次局地强对流;而今年困扰我们的是持续强劲的西南季风。”难以捉摸的天气和海况考验着刘峰的智慧。只有科学决策,才能抓住非常有限的海试时机。

  今年海试,原计划到B1海区(300米)试验,下潜了几次,试验还算顺利。但是,6月14日之后,强劲的西南季风来临,风力达到6级,海试对海况的要求是4级以下。参试人员暂时回到三亚避风。天气预报显示,西南季风在B1海区至少要维持10天左右。刘峰认为,如果继续等下去,大家肯定会产生急躁情绪;如果打道回府,人心必散;如果去B1海试,则冒极大的风险。

  “我们要有冒险精神,但我们绝不是赌徒,任何决策必须科学而严谨。”刘峰深知这一点。按照原定计划,B1海试之后是去D2海试点(3000米海深)。根据天气预报,当时D2区海况较好,于是他召集海试现场指挥部开会认真研究,果断作出决策,先去D2区海试。

  但先在D2海区开展试验是有条件的。虽然海试方案没有明确要求,但海试现场指挥部将任务主动加码,先前已经把B1区“长时间下潜”和“潜航员独立驾驶”的试验内容写进了《300米海区试验实施细则》。可由于天气原因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两项内容开展试验。指挥部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开展3000米海区的试验必须限定条件:1.每次下潜不能超过300米海区试验的时间;2.不能让潜航员单独驾驶;3.每次下潜深度要与海底保持距离,以确保安全。

  经过缜密安排,参试人员在D2海试点分别顺利完成了2067米、2104米、3039米的下潜试验,这是自去年海试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之后,B1海况已经满足试验条件,刘峰又坚持把队伍带回B1海试点,把没做的两次试验都补做了。

  最后,队伍又回到D2全面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试验任务,并成功下潜到3759米,也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在短短11个月内,我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跨越,“这体现了我们团队严谨求实的协作精神和决策判断能力”。

  48岁的刘峰,花费了10年心血倾注于“蛟龙号”。一副大眼镜,一脸书生气,丝毫看不出近“知天命”年纪的沧桑。除了爬山,刘峰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一辈子能干一件事就很满足了。当然,现在只是画了一个逗号。”刘峰告诉记者,“蛟龙号”还向更深的目标进军:5000米、7000米……

  人物档案

  刘 峰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负责人,项目总体组组长,海试现场总指挥。

  刘峰结合我国深海资源研究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议。经过反复论证,2002年3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与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办公室签订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研发合同。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的总体协调、项目组织实施的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和参与了从立项建议书编写、立项论证,到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再到水池试验、海上试验的全过程。

    [科技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