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改革上演深度攻坚:十五5大视点十一五6点建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2-27

   

  走过27年,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如何深化的关键时期。

  在此基础上,如何看待“十五”期间的改革?其大体脉络及阶段性特点为何?下一步改革又将如何推进等,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方瞩目的焦点。就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包括政府决策机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及中央党校的多位资深人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十五”改革的阶段性评析。

  客观评价“十五“改革

  视点一:改革在“十五”期间进入攻坚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重要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丁元竹研究员告诉记者,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已基本过去,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改革发生变化的重大标志,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进入到深度市场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从10年前的建立到10年后的完善,说明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不能不认识到,完善在这里更现实的含义是攻坚和决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如是说。

  在这样的压力和紧迫感之下,“十五”期间的改革攻坚有了推进,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非公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等关键领域有了突破。改革也并非十全十美,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以及政府改革的不到位,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攻坚难题。

  丁元竹认为,如今,改革已经触及到了包括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在内的核心问题,如今剩下需要完善的都是一些更为复杂的深层次问题,触及的面比较宽,涉及到的利益也比较深,难以推进的原因也是多重的。

  视点二:改革的聚焦点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政府改革。

  “现在改革的聚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政府”,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分析指出,因为我国几乎所有的改革,最终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这些改革能否真正推进,是与政府自身的作为紧密相连的。比如市场化改革、国企、医疗、教育、投资、金融、住房等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能否深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改革主体本身的改革。而现阶段暴露出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其主要矛盾也都在政府。

  对此,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告诉记者,从总体考虑上来看,党领导的这场包括自身完善在内的改革实际上已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部署,只是工作安排有先有后,“十五”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也已加快。粗线条的来看,在十六大报告以及修改的党章中已包含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党的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内容,这正是改革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第一项议程——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述职,作为改革机制体制有序付诸实施的清晰信号曾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叶笃初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二中全会上,便已有尝试,这正是党中央从自身做起,自己来改革自己的有益尝试。而《行政许可法》的强力推进、党内监督条例、干部任免制度等相继出台,以及一些单项的、具体的法规的相互配套、多项改革试点的陆续展开,也意在逐步建立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完善监督和廉洁高效的体制机制。

  视点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对后者的公正性缺乏有效制约,从而形成了目前社会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改革的力度、时机和推进速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的提出,便是强调用协调的办法来调整利益关系。

  “如今改革触及了根本利益,如何能够保证全体人民在改革中受益”,在丁元竹看来,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可以为下一步推进改革提供思路。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妥善处理好改革的长远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的关系,平衡改革的利益得失,才能使改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范恒山这样认为。

  正因如此,“十五”期间,改革更多地关注到农村、社会事业、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等领域。

  视点四:改革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对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大以及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阶段,社会矛盾由改革初期的经济不发达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且配置失当的突出矛盾。

  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研究者们认为,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第二个突出矛盾,丁元竹分析说,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对于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以及其配套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与前一阶段改革有重大区别的是,“十五”期间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逐步按国际规范运作的时期。以入世为标志的国际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改革。而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常修泽教授认为,“十一五”期间,开放“倒逼”改革将会更加强烈。

  视点五:改革推进的条件及社会基础发生重要变化。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基本上是体制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但90年代中期之后,自改革起便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群体,开始逐步定型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组合,即“结构先于体制定型”。也因之出现定型的新社会力量影响乃至左右体制变革等问题。甚至形成“赢者通吃”的扭曲改革机制。这种扭曲90年代中期以前还主要发生在政策的实施环节,进入“十五”,则开始进入了某些政策制定的层面。而这,是我们必须深刻思索并在下一步改革中应着力纠正的。

  孙立平指出,要以坚持改革为前提,在肯定改革基本方向的基础上,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梳理和总结,使有关改革的争论从情绪化上升为理性表达。这样才会形成更多的改革共识和推进动力。

  “十一五”改革的推进策略

  对于如何推进下一步改革,孙立平给出以下六点建议:

  首先,将改革的目标要调整为建设一个好的市场体制、一个好的社会体制,能够兼容公正和效率,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其次,改革要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相结合,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克服改革上的短期思维。

  第三,要解决参与和利益表达问题。改革要保证其公正性,就要建立在相关的利益群体对于改革过程的参与以及利益表达的基础之上。

  第四,适时地转变深化改革的策略。从改革推进的策略来讲,前一个阶段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全面的转型、全面的制度建设,新机制要与此相适应。

  第五,改革要在法制的保证下进行,造就一个改革“有法有天”的体制。

  最后,需要超越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避免改革被利益部门主导。

  而在这一框架下,建立改革的协调、配套机制,加快政府改革成为了关键。“影响我国改革深入的瓶颈不在经济领域,也不在社会领域,而是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政府自身的改革。”汪玉凯这样告诉记者。

  谈及此,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熊文钊教授举例说,在目前的机构改革过程中,应该少一些手工操作,建议适当的放开这一领域的研究,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来增加科学合理性。

  比如,目前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这样拥有准司法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审批等公权力的监管机构却被归为国务院事业单位,其分类显然有问题。在进行机构改革的时候,如何对这些机构的性质、地位进行明确的定位,只是一个具体工作安排问题。考虑机构改革问题,关键不在机构的数量,而是管理要素与行政事务本身的内在联系性。

  汪玉凯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和推进也十分必要,如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等。对此,叶笃初告诉记者,在中共中央纪委六次全体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透露出重要的信息,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已正式启动,包括一系列的民主制度、监督制度,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完善监督机制、科学合理配置权利,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互动的结构,这是一个从制度、机制上最大程度上减少权力行使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资料:

  改革试点知多少

  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率先在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1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具备条件的省份可以全面推开试点。

  2002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16个省、市、自治区试点,还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市和浙江省,不享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自费进行改革试点。

  2003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中央财政拿出305亿元用于税费改革的专项转移支付。

  2004年,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税税率降低三个百分点,其余省份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或取消。

  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上年的8个扩大到28个,其他3个省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免征农业税。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已在29个省份部分地区展开。

  2006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2000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省份。

  2001年,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重点是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八省(直辖市)。第三次粮改由此启动。

  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当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国企改革

  2004年,“宝钢”集团成功受让“上海宝建”,为大型国企整体转制探索了新途径。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进行了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的国资委在省级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了总法律顾问试点。“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三大集团分离办社会试点基本完成。

  2005年,宝钢集团等11家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的试点进展顺利。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金融体制改革

  ○证券市场改革:

  2005年4月,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底,证监会宣布将进行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银行改革:

  2003年,制定并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方案。

  200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着手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顺利进行。

  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启动。

  ○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酝酿多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在8个省(市)试点。

  2004年,在8个省份试点的基础上,又在21个省份全面推开。

  2005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已经扩大到全国30个省份(西藏没有农村信用社),全国农村信用社包括改革后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达85%。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

  自2002年10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2005年,改革试点从现有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全国。

  财税改革

  ○增值税转型改革:2004年下半年开始,东北地区的部分行业率先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据初步统计,东北地区三省一市已有4万多户企业享受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累计办理抵扣退税40多亿元。

  ○部门预算改革:2004年,完善定额标准体系,选择人事部等5个中央部门进行了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在教科文、经济建设、农业、社保等领域选择一些跨年度重大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

  ○“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2004年,增加司法部、信息产业部等7个中央部门试点,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改革力度。2005年,已在40个中央部门进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综合预算改革试点。

  2005年,部署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组织中央部门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

  ○投资体制改革:2005年,启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

  垄断行业改革

  ○电力改革:2003年6月,全面启动东北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2004年6月,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实施两部制上网电价改革试点,揭开新一轮电价改革的序幕。

  2005年,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大用户直接购电试点开始实施,《电力监管条例》颁布实施。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5家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有序展开,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展顺利,3个铁路局(分局)“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试点着手进行。

  市场体系建设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2004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选择部分城市进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试点。2005,商务部决定把安徽省作为全国第一家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

  ○产权交易市场:2004年,京、津、沪三地产权交易机构成为国资委首批产权交易试点单位。

  社会、文化改革

  ○卫生领域:

  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

  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641个县,覆盖人口2.25亿。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着手进行。

  ○社会保障:

  2004年,吉林、黑龙江两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进展顺利。

  2005年,在总结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文化体制改革:

  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是电影公司、演出经纪机构和部分艺术表演团体,通过国有独资、国有或民营资本控股、艺术骨干持股等方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改制转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5年,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既是浦东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

  [瞭望新闻周刊]

 

相关报道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观念之变是中国战略重大转型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事实上,以此为内容的执政新思维已经在具体政策层面积极展开。此前一日,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和量纪标准作出规定。同时,北京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称,“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

  “仅从近期这些频频动作,就可以看出,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引发的观念之变,已经开始逐步从思想认识向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方面落实。”中央党校组织部副部长、经济学家赵长茂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新思维,及其对当前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已经确立。”赵长茂解释说,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经过2004年全党范围内的学习和贯彻,2005年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依据,而且将贯穿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参与了“十一五”规划《建议》制定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赞同这个分析。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2005年可谓中国转型年,“这种转型最深刻的内容,就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激发的观念之变。”在他看来,这将是继“发展是硬道理”开创的改革开放战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又一次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春风化雨凝聚共识

  “今年‘两会’期间,将使用再生纸制作的请柬和纸制铅笔。”这是《瞭望新闻周刊》从有关部门得知的一个小消息,但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办公纸张两面用、安装节水龙头,2005年盛夏北京各政府机关规定把室内空调温度最低定在摄氏26度等等。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2005年,政府部门正在通过建设“节约型机关”,具体而微地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

  事实上,2005年以来,科学发展观一方面通过这些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具体的社会生活行为,一方面也深入到了政策观念的转变,尤其在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焦点领域。

  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再出重拳,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这是去年“环保风暴”在2006年的继续。

  去年年初,被视为“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随后,整个一年尽管环保部门与有关地方和企业时有争执,但治理污染的政策和行动贯穿始终。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当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难题,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甚深。2005年针对“看病难”、“上学难”的群众呼声,主管部门都在着力加大治理行动的力度和决心。

  这其中,被誉为2005年“敢说真话的高官第一人”的张保庆,直斥教育积弊,对把教育这个公共产品进行产业化的做法充满了忧虑:“教育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对凡是能够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所以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005年8月29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教育新闻发布会上,毫不留情地公开点名批评8省区支持国家助学贷款不力,导致一些贫困生无法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痛斥“中国一些高校现在收费收上瘾了”,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呼吁教育要体现社会公平。

  卫生部部长高强也针对医疗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许多令公众不满意的地方公开发言,“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

  尤其在2005年年中,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从专家学者波及到了全社会,高强站出来强调,“发展卫生事业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更不能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医疗体制改革如何走?走向何方?一时万众瞩目。

  2005年发生的这些事件强烈暗示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如雨润春田般正在持续转变着领导干部们的执政思想和行动。

  领导干部思想“拐大弯”

  “发展转型是大势所趋,可观念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赵长茂认为,2005年的观念之变,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并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然而,观念的根本转变,必然要在新旧观念的不断交锋和冲突中实现。必须看到,这样一种转变,对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一点都不会轻松。

  “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当时感觉这又是我们中部地区发展的‘紧箍咒’。”作为西部地区一名基层党政干部,黄伟向《瞭望新闻周刊》坦言自己一开始对这个新名词有抵触情绪。

  黄伟的理由很“充分”,“过去强调大力发展经济,倡导‘先富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经济迅速增长,而我们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了。现在,西部大开发刚刚开始不久,西部发展基础和速度开始提高的时候,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和环境保护,强调发展社会事业,这会不会影响西部发展?”

  2005年黄伟到中央党校参加学习。他发现,几乎所有来自中西部的各级干部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疑虑和情绪。更令他惊讶的是,东部地区的领导干部同样对科学发展观抱有怨言,“他们认为,原本东部经济能更快发展,现在又是全面协调,又是结构调整,许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的项目上不了,会影响发展的速度。”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趋势后,尤其是了解了一大堆GDP高速增长数据后面中国经济发展失衡所造成的矛盾,黄伟和他的党校同学们开始把疑虑转变为深思。这时,黄伟开始隐约感觉到这背后已不是简单的政策之争,而是发展的观念和思路的问题。

  不过,最让黄伟切身感到转变观念的迫切,还是从党校回到自己岗位上处理的第一件麻烦事。起因于市政府招商引资,招来一个化工厂。开工3个月,因为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被市人大叫停。这家工厂告到法院,说自己被市政府招来,没办土地征用、没有环保评价就叫开工。现在停了,政府就得赔偿。黄伟责问当事主管官员,该官员解释说,“哪有钱赔啊?我就管招商引资,上面压给我的。”

  在处理这个烂摊子的过程中,黄伟说自己痛定思痛,“这种发展到底是给老百姓造福还是造祸?小康社会首先的标准是要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健康的食品。如果这些目标都达不到,我们要这种发展干什么?这种小康不是老百姓要的,将来他们会骂我们的。”因此,他不断告诫自己和部下,发展观念不变不行了,“观念不变,祸害无边。”

  据在中央党校多个部门工作过的赵长茂观察,近两年来,接触到的许多领导干部学员,都有与黄伟相同的观念转变经历。按照赵长茂的分析,“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险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

  赵长茂说,科学发展观显然是更加符合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思想,“但新的理念不见得被所有人接受,这里面就有统一思想的问题。而能否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对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他看来,中国现实发展环境正在不断促动和逼迫着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思想“拐大弯”,观念之变深刻而震撼。

  用制度贯彻科学发展观

  “要真正把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还有许多思想和体制障碍需要克服。”赵长茂说。

  他指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其一,一部分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看作“管老百姓”的“父母官”,少有“人民公仆”意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公仆”的姿态,以老百姓“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的标准来决策和行事,这个弯一时还转不过来。

  其二,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囿于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难以摆脱本位思想的局限,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科学发展观要求既着眼于当前,更着眼于长远,甚至考虑后代人的发展。但在一部分领导干部眼里,只有上项目、快增长,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结果导致行政行为短期化,危及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

  其三,一些领导干部还是把经济增长看作最硬的指标。赵长茂说,“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领导干部尽管把科学发展观挂在嘴边,但并没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动上,在决策时仍然把焦点集中在GDP增长上。这就是近两年为什么在不断强调科学发展的同时,安全事故频发、死人越来越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所在。”在他看来,这和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不完善,偏重考核GDP增长指标相关,“现有的干部考核体系还不能使领导干部完全摆脱‘以GDP增长论英雄’的思维模式。”

  因此,赵长茂认为,“转变发展观念,除了统一领导干部层的思想认识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必要的制度约束,迫使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行为和政策‘靠边站’。”制度建设与统一认识同等重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对干部业绩进行综合考评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人们已注意到,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显淡化了简单的数字指标。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中,只有两个具体数字: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均”概念,彰显人本理念;另一个着眼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具体而微的体现。

  1月4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表示,“2006年,要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赵长茂告诉记者:“这些都说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设,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而这些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将在2006年、‘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资料:

  专家谈执政理念的转变

  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的郭树清,1993年~1998年作为国家体改委综合司司长及秘书长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改革的政策建议和设计。1998年赴任贵州省副省长,到2001年转任央行副行长和外管局局长,再到参与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设计、操刀建行上市,郭树清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阅历,使他对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切的理解。

  在郭树清看来,改革开放启动的中国第一次发展战略,是以党和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标志。没有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过去26年不可能达到平均9.6%的增长速度。但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却相当严重。投资和经营决策与市场真实情况相差甚远、成本约束机制不健全、风险无人承担,持续地侵蚀和破坏市场经济。特别是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在高度分权的背景下形成,所以有五级或六级政府经济主体同时在活动,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超过了合理限度,造成政府“不是管得太多就是撒手不管”。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政府职能已经被明确界定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其中的经济调节,按照郭树清多年从事宏观调控实践的经验,认为这一职能应该愈来愈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要从这个领域退出,否则就不能避免行政干预和市场扭曲”。而市场监督,他认为既有中央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市场监管的力度迫切需要加强。

  比较而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比较模糊。郭树清分析说,首先是最基本的公共品的供应没有完全保障。例如义务教育,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司法条件、基本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等都莫不如此。而且,由于经济转型引发社会生活变革,传统的以单位为基点的社会控制体系逐步解体,但是新的组织架构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社会管理出现了许多空白。与此同时,政府的行为方式未能及时转变。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红头文件、会议布置来落实工作,成本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指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正确的,这方面的改革要继续进行。过去的不足之处,是偏重于强调‘放开’和‘退出’的方面,而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应该加强的社会事业方面的责任,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这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也是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

  所以,范恒山认为,地方政府的职能应当从直接抓经济项目转移到执法、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职能定位。北京市定位于“宜居城市”后,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都提出了“宜居目标”,甚至传出成都和杭州“打擂”争“宜居”的新闻。尽管这后面存在不成熟因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政府开始扭转“唯GDP思想”,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安、教育文化和公共服务上着手下功夫了。范恒山说,“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职能的调校作用初现。”

    [瞭望]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qianlong.com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