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巴人论评:院士队伍在“此地无银三百两”中继续"扩容"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12-19

  

    巴人论评:臃肿的院士队伍 孱弱的科技风采

    院士帮出现问题,本应整顿队伍,清理编制,修正章程,使之适应世界科技发展之潮流、人类历史进步之潮流、宇宙新陈代谢之潮流,然而,大家都是院士,不必伤了和气,加之此种制度又似乎非须广大科技工作者投票,故而皆大欢喜的稳定甚好。这种一选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的做法,实在是纵养误国误民、不思进取的最佳举策。我等公民从国之前途、民之向往、历史之发展方面来考究,实在是难以苟同。

    正是有如此院士制度,因而院士们也足见其学问之长进也难,人才辈出之不易,成果辉煌之虚渺了。那么多院士,诺贝尔奖已经搞了一个世纪,执政党执政都五十五年多了,为什么会一个诺贝尔奖都挤不进去呢?此也足见入选院士科研水平之低劣、科研成果之小渺了!我们常常听院士这样客观条件那样客观条件说得不少,同样是人,为什么别的国家的科学家可以做到,而中国科学工作者就出不了那些世界级成果呢?为什么就不能从自身改起呢?难道都是客观条件吗?!院士制度本身就没有问题?!

    当然了,这种体制倒是甚为符合一党专制之格调的,说得过头一点,完全如人所云“俨然狼狈为奸”。但是,搞科学和政治吹牛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一种模式呢?如果一种模式真能管用的话,中国政客都个个是科学家了!这还是说明,政治理论精确不到、也代替不了可以用数学表达出的科学思想和理论!现代历史证明:执政党人历来是革别人的“命”可以,革自己的“命”就不行了!院士制度也是一脉相承的。

    院士本来应当由广大科研工作者来选出,而不应当仅仅是院士们来选院士。院士选院士本身就是脱离群众基础的做法。也许院士们自己觉得很牛,认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没有水平,不懂得他们干的活儿,真如此的话,国家科研成果为什么就不都是这些院士们做出来的呢?!院士们真的水平很高,可以脱离科研群体,那为什么还是要从科研群体中成长起来呢?为什么就不能够搞一个院士生产班呢?!院士们的水平很高,代表国家科技风采,可为什么到国际上与同行一比较差别如此大呢?!院士们的水平很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确实愚钝,为什么广大科学工作者能对世界一流科学成果很好理解并应用呢?!可见,中国院士的水平是牛不上“仙界”的!顶多是占住几个山头称“先生”的“山大王”级次!院士编排是走的“山头”主义!哪个山头有人,哪个就是院士,以至于“护林队长”也封赏为院士了。

    千里马通常是赛出来的,不是按某些人的意志挑选出来的。“瞎子摸象”凭印象挑选出来的马,食之精细、居之安详、飘飘然忘乎所以,饲养得再好也是跑不出水平的!说得惨然一点,可能拿去送信都是很可怜的,反倒是挡道祸害了那些名副其实的千里马!我有一句仿古人的话——“忧劳兴业”,是不是对院士竞选制度也能有所帮助呢?!院士制度太急需增进“忧劳”之意识了!竞选院士不正常,没有不导致院士的院格落伍。这些方面的例证就不讲了。

    事实上,中国选院士尤其需要看重是否效忠于某个政治小集团。科研体制和政治联姻,科研政治化已经搞了五十多年,中国科技也平凡了五十多年,此才是导致中国科研日益落后世界的根本原因!可以想象,政治体制的落后世界发展,与之联姻的科研体制又能进步到何种程度呢?长此下去,中国科学将不可能产出对人类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阿弥陀佛,但愿世界现代科学发展史不会真的没有中国科学界什么事儿。

    唉,憋了许多年,我实在想问一句:难道五年、十年不增选院士就真会有科学天才上吊了么?!破院士制度的格真的就这么难吗?!

    呜呼,越来越多的吃中国饭的院士!

    [狗官霸夜半注毒杀我]

 

相关报道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50名院士6名外籍院士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姚笛)中国工程院2005年当选院士名单今天下午在京公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宣布新当选院士名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1月初全面启动,11月28日顺利结束。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等渠道遴选以及院士推荐,共产生526名有效候选人,通过两轮评审和主席团讨论审议,并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程院8个学部共评选出50名新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5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6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7人,医药卫生工程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3人。

    新当选的院士分别来自于教育部(14人)、科学院(1人)、国务院所属其他部委(9人)、国资委管理企业(12人)、军队(6人)、省、直辖市、自治区(7人)、香港特别行政区(1人)。除教育部系统的14人外,国务院其他部委、各省市所属高校有9位当选。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65岁以下的27人,占新当选人数的54%;60岁以下的16人,占新当选人数的32%;50岁以下的5人,占新当选人数的10%;年龄最小的40岁。此外,新当选的院士中有4名女性。

    今年中国工程院还新增了6名新的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介绍说,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二级学科覆盖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77%,地区分布更加广泛,必将更加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徐匡迪对新当选的院士表示祝贺。他说,院士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新当选的院士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加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工作,努力拼搏,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保质减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放缓"扩容"步伐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晶晶)随着50位新院士的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了704人。尽管增选院士的人数在逐年递减,新增院士的“质量”却更加受到重视。

    中国工程院1994年成立时院士总数仅为96人,在历经了八次增选后,院士数量已与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相当。但从历次增选人数看,1997年116名,1999年113名,2001年81名,2003年58名,2005年50名,工程院院士队伍正在放缓“扩容”步伐。

    今年增选工作中,工程院主席团在征求全体院士意见、认真分析院士队伍的发展和后备人才状况后,确定今年有60个增选名额。经过重重评审,最终确定了50名新院士。

    “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新入选院士的学术水平和学风道德关系着工程院未来的发展和院士在社会上的形象。”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说。

    据介绍,今年院士增选评审工作更加严格。提名、遴选环节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透明度,除在候选人所在单位公布材料外,还将全部候选人名单登报上网,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审方式也有所改进,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必须到会介绍情况、回答问题” 成为第二轮评审中的必需环节,候选人现场介绍自己的主要成果、回答院士提问,改变了以前院士们主要通过书面材料了解候选人,很多时候连候选人的面都没见过的情况,使评审更加公正。

    学风道德是院士标准的重要方面。据沈国舫介绍,在今年的评审中接到了不少投诉信,对于投诉中反映的候选人的学风道德问题,工程院各学部都进行了认真严肃的调查核实,并向院士们进行了通报。

    此外在业务标准方面,今年评审中更加重视对候选人获奖情况的科学评价,考查候选人在奖项中的实际贡献;对候选人的论著更重质量,而且要考查了解其在论著中的科学贡献和实际工作量;注意比较候选人在全国同行业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贡献大小等。(完)

中国工程院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

    编者按:中国工程院始终重视建设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增选新院士要向院士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发信,强调自律方面的要求。当前院士队伍建设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本报刊发这两封信,以期增进社会的了解和监督,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和人民对您多年来辛勤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

    您能获得院士的荣誉,除了自己的艰苦努力,更有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和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教育和支持的结果。在每一位院士取得的成绩中,都凝结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每位当选院士,都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在我们的双肩上,担负着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的责任。

    中国工程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是建设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让我们以如下八条共勉:

    1.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深入工程科研实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新贡献。

    2.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谦逊地评价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避免过多的社会兼职,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3.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特别是商业性广告和造势,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应酬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4.在当选院士以后,更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5.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者。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同行和同事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等年轻人在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严守院士纪律。遵守我院制定的院士自律规定和各项行为规范。在增选新院士时,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不受干扰,公正无私地进行评审和选举。

    7.在各方面严于律己,主动听取并正确对待各种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单位和社会的监督。

    8.院士的作用是重要的,但能当选院士的人毕竟是少数。院士有责任和义务广泛团结自己周围的科技工作者,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希望您把这封信放在案头,记在心头,常阅常新。

    让我们珍视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共同努力维护中国工程院的崇高声誉,共同建设好我国的工程科技队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团结奋斗!

    中国工程院
二OO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科学时报]

中国工程院向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的建议

    一、当选为院士是国家对他们过去工作成就与贡献的肯定,他们也肩负着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继续做出贡献的历史重任。当选院士仍然是本单位的普通一员,离不开组织和大家的支持和关心。希望你们在继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他们,对他们的不足也能及时提醒与帮助。

    二、院士是在其专业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专家,但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建议不要安排他们参加那些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各类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等活动,不宜使他们在一些应酬性活动中分散宝贵的精力。

    三、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宣传要恰当,避免“炒作”。“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工程院
二OO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工程院号召新当选院士加强自律 勿做商业广告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晶晶)中国工程院2005年院士增选结果13日揭晓,50人“榜上有名”。这些“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的新院士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将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中国工程院向每位新院士发出了一封信,号召新院士们加强自律,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在每一位院士取得的成绩中,都凝结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每位当选院士,都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这封信对新院士们提出了八条要求,包括: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避免过多的社会兼职,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特别是商业性广告和造势;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同行和同事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遵守院士自律规定和各项行为规范,在增选新院士时,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主动听取并正确对待各种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单位和社会的监督;广泛团结自己周围的科技工作者,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等。

    新院士们所在部门和单位也将接到中国工程院发出的信。信中要求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宣传要恰当,避免炒作,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

    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介绍,向新院士发信的做法从上一届院士增选开始,受到了广大院士的拥护和社会的肯定。他希望院士们在学术研究和学术道德上真正成为全体科技工作者的表率。(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称:院士不是状元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王学健)在中国工程院2005年当选院士名单公布通报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院士不意味着“官本位”,院士也不是状元。

    徐匡迪说,中国工程院党组针对前段时间社会对院士期望值太高以及炒作等现象,特地在这次发布新当选院士名单的同时,在媒体上公开发出两封信,一封是给新当选院士的信,另一封是给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的建议,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院士行为,强调院士自律,同时增强社会对院士队伍建设的了解和监督。

    徐匡迪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和人民对一名工程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希望新当选的院士对自己的成绩有清楚的认识,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不做“社会活动家”。同时,在当选院士名单公布后,也不希望哪个地区、哪个领域宣传院士“零”的突破。

    对于院士制度的问题,徐匡迪表示,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像我国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干部任命制度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院士制度也同样如此。现有院士制度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院士制度本身是在发展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

    徐匡迪说,目前的院士群体中只有12%是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80%多的院士都在教学、科研、技术创新的第一线发挥作用。这有个数字可以说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就有一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希望全社会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

    徐匡迪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是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对中国的工程技术领域而言,是风景这边独好。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引领着世界,中国钢铁增产则全世界的产量增产,中国减产则全世界减产。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讯产业等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这一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拔尖人才出现,希望有更多受到良好教育、有着杰出贡献的工程科技工作者进入院士队伍。

     [科学时报]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不赞成给予院士过高的待遇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16日在北京说,全社会要以平和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院士,科学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需要提倡学术自由,提倡理性批评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路甬祥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说:“获得院士这一崇高荣誉称号的科学家要在科学道德学风方面严格自律,成为全国科技界的榜样和表率。社会各界也要正确对待院士,不必邀请院士参与同他们的研究领域无关的评审活动。”

  他说,院士们也应有“自知之明”,即便在本学科领域也只是提供决策建议。

  路甬祥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学部主席团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常设领导机构。

  路甬祥说,院士是“科学之子”、“人民之子”,他们在科研上作出了比较杰出的贡献。当选院士的科学家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他说:“一些部门和地方给予院士较高的待遇以及额外的研究经费,这表明它们对科学的重视。但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并不赞成给予院士过高的待遇。”

  据了解,目前国家每月给院士的额外津贴为200元人民币,一直沿用10多年前确定的标准。对于年龄超过80岁的资深院士,国家每年增发1万元津贴。

  路甬祥说:“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院士制度的评论,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会正确对待社会的关切,吸取中肯的意见,把院士制度建设得更加完善。”

    [四川在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制度不可动摇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王学健)在中国工程院2005年当选院士名单公布通报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表示,院士制度不可动摇。

    沈国舫说,“中国工程院已经注意到有人在网络上和一些媒体上炒作,对院士制度提出质疑。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目前绝大多数院士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也是科学道德上的楷模。绝大多数院士勤勤恳恳地工作,没有计较个人利益。”

    “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工程技术领域最高的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沈国舫表示,“中国工程院每年开展大量的咨询活动,涉及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等等内容都被中央采纳。中央非常重视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意见。”

    沈国舫表示,“可以说,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学术浮躁和学术不良作风,不会影响中国工程院。”

    沈国舫还说,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院士的队伍应该减少、增选院士的年数应该增加等,这些议论不涉及院士的基本制度,属于该进一步讨论和合理改进的范畴。

    [科学时报]

 

相关评论

院士道德他律需更有效的机制保障

  中国工程院日前公布了2005年增选的50名院士名单,并首次公开致信院士所在单位及本人: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商业性广告和造势,避免炒作;不要安排他们参加那些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各类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等活动,不宜使他们在一些应酬性活动中分散宝贵的精力;不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既意味着实至名归的荣誉,也意味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现实利益。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对院士的过度崇拜和巨大利益配套,导致了众多科技工作者对“院士”称号的趋之若鹜。

  一个月前,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前院长周光召在上海的院士圆桌会议上指出,社会上把院士抬得太高,不仅学术上不敢争鸣,不少地方还到处为院士塑雕像、建纪念馆,远远超出了当初设立院士制度时,国家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初衷。“院士崇拜”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在学术界的复制。

  确实如此,现代院士的当选与古代状元及第之间似乎总有某种戏剧化的“神似”,对院士的顶礼膜拜与名目繁多的利益捆绑,与状元公老爷的“骑大马,戴红花,满街巡游”的喜剧场景设置之间,总叫人难以阻断“通感移觉”般的无限遐想。百姓们如此厚爱,社会上如此礼遇,院士们要想心如止水,久经考验,洁身自好,非通过自律,全面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而难以达成。

  这次中国工程院对新当选院士的道德号召,其实就是对院士的个人道德修养做出了正面的号召,而力图为院士们营造出一个良好而纯净的科研工作环境,对院士所在单位也发出了建设性呼吁。

  对很多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以身作则,德技双馨的院士,不论从事业心还是道德操守方面,我们的崇敬之情怎样表达,似乎都不过分。但这些科学家的道德情操的秉持,恐怕更多的是出于深厚的个人修养。外部力量的他律机制,似乎仍需加强。

  致力于保持并不断提高院士的道德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的举措,其实已经做了不少。两院都先后颁布了相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1998年制定,其后补充了较为具体的自律明文规定,共七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2001年制定,共十条。)。这种显形的明文的道德规条,无论工程院的“七个方面”和科学院的“十诫”,有些已经规定得非常周到了。然而讲到针对性惩罚的时候,或欲言又止,或语焉不详。比如工程院的自律规定的在细述规定之前,写着:“院士不得做出有损于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形象的行为。一经发现,工程院在查实后将根据其错误程度,按章做出相应的处理,直到撤销其院士称号。什么是有损形象的行为?为什么不直接限定为“有违背本《规定》的行为”,处理起来似乎更方便。

  类似的举例表面上仅仅反映出技术上的瑕疵,但这种技术上的“瑕疵”不应被错误理解成对道德他律精神的某种模糊性的缺省。在院士道德建设问题上,我们已经认识到道德他律的重要性了,认识到在坚持他律的同时,寻求更为有效的机制保障,但目前,这个机制似乎仍有改进的空间。

    [新京报]

 

相关链接

“狗”官与“狗”院士[评论]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