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深度撞击”进入倒计时 炮轰彗星网上直播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7-04

 

“深度撞击”进入倒计时炮轰彗星网上直播

“深度撞击”慧星示意图

  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进行的“深度撞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尽管国内读者不一定能够抢到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排位置,但是你也可以在网上观看现场直播的“炮轰”彗星实况。

  预计,撞击器将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11点左右(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3∶52),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轰”上坦普尔1号的彗核。只有西半球的某些地区在空气能见度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深度撞击”。

  所以NASA安排了一系列网上电视节目,让全世界有目共睹即将到来的“炮轰”彗星壮举。国内观众可以登陆www.SPACE.com网站收看这一节目,也可以到www.nasa.gov/multimedia/nasatv/MM_NTV_Breaking.html查看节目预告。(记者施平)

     [新闻晚报]

  

相关报道

深度撞击进入倒计时 人类7月3日深夜(太平洋时间)将首次撞彗星

深度撞击进入倒计时人类今晚将首次撞彗星

撞击彗星轨迹示意图

  中新网7月3日电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进行的“深度撞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为“撞击”来临的一刻做好了准备。

  据联合早报网站消息,“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说:“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在6月23日进行了一次轨道调整,正向它的最终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急速飞去。项目主管里克·格兰米尔说,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状态不错”。

 

  按计划,探测器在7月2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轨道调整,然后就释放撞击器。预计,撞击器将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11点左右,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轰”上坦普尔1号的彗核,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不过科学家说,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个距地球1.3亿公里以上的大“焰火”的。只有西半球的某些地区在空气能见度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深度撞击”。

  “深度撞击”是美宇航局探测太阳系的“发现”计划中的一个项目。科学家设想通过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他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

  今年1月12日发射的“深度撞击”探测器至今已飞行了4亿公里以上。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大小相当于一辆两厢轿车,实际上就是一艘飞船;二是外部由铜合金加固的撞击器,重约400公斤,大小接近一台家用冰箱。在靠近坦普尔1号的彗核时,飞行器将撞击器弹射出去,而自身在近8000公里旁的安全位置观测撞击的过程。 [完]

人类历史上首次撞击彗星(组图)

 新京报:人类历史上首次撞击彗星(组图)

新京报:人类历史上首次撞击彗星(组图)

新京报:人类历史上首次撞击彗星(组图)

  “深度撞击”号飞船将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3日凌晨释放出一个探测器进入彗星坦普尔一号的轨道,该探测器预计在24小时后的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2分),以大约每小时3.67万公里的速度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彗星的“大对撞”。

  从科学层面看,在撞击过程中,撞击舱将携带照相机冲向彗核,拍摄有史以来距离彗星内核最近的图像,最小可以分辨出20厘米的细节信息。虽然撞击器会被彗星吞噬掉,但是其携带的电子设备将一直传送图像信息,直到最终消亡。

  宇宙飞船自身也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离彗星仅500公里的安全距离近距拍摄撞击时冲天而起的蘑菇云,记录撞击坑的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

  从公众欣赏的层面看,这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的美妙天象,观赏性非常高。目前,这一天文事件已吸引了众多的天文爱好者。美国宇航局网站(www. nasa.gov)在主页上设立了专区介绍这次深度撞击太空实验。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都已开始将望远镜对准了坦普尔一号彗星,闻名遐迩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钱德拉”太空望远镜也准备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天文事件中一展身手。

  解密“深度撞击”号

新京报:人类历史上首次撞击彗星(组图)

  探测器

  外观:大小约等于一辆小轿车

  重量:约380千克

  装置: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和高稳定性的指示控制系统。一个固定的太阳帆板及小的镍氢电池、高增益天线、碎片防护装置、高分辨率成像仪和中分辨率成像仪,34米波长的X波段无线电与地球和撞击舱保持通信。

  功能:1、传输数据。当撞击舱撞上彗星的小段时间内,由于探测器记录数据急速增加,其信号将向地面各个重叠天线传输。探测器上的初始数据将立刻被传输至地面,随后的数据将在一个星期内传输完毕。2、观测记录撞击过程。在7月4日彗星被撞击的24小时前“深度撞击”释放撞击舱。之后,探测器将降低速度,改变航线,在距离彗星500千米以内观测撞击并记录过程。3、收集分析彗核样本。在撞击发生后,使用其光学成像和红外线频谱对彗星内部物质的碎片扫描,考察撞击后10多秒内彗核的变化,对撞击过程、撞击坑的形成及坑内部成像,获取彗核及撞击坑内部的能量谱,并存储、发送图像和能谱数据,还接收撞击舱发回的数据,收集彗星内部物质样本,分析彗核结构和组成。

  撞击舱

  外观:与茶几大小相等。主要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

  重量:约370千克。

  装置:一台称为“撞击者目标遥感器”的高精度星体跟踪器。实际上它是一个带孔径为12厘米望远镜的目标瞄准照相机,用于在撞击舱飞向彗星过程中导航。25米/秒推进速度的推进系统,以推进必要的轨道修正和姿态控制。

  功能:1、提供照片。撞击舱与探测器脱离、在撞向彗星彗核的前2秒,撞击舱利用其相机,在距离彗星大约20至300公里之间拍摄有史以来最清楚的彗核照片。2、撞击彗核,产生动能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时的能量。

    [新京报]

深度撞击解密:耗资3.33亿美元的太空焰火

    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夜空将被无数美丽的焰火点缀,但最引人注目的一朵焰火将绽放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太空中: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将发出撞击舱,以10.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4日凌晨,人们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这朵熠熠生辉的太空焰火。

    耗资3.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制造一次绚丽的人造天象,它要解答的是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的诸多疑问。

深度撞击解密:耗资3.33亿美元的太空焰火

    2005年1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空站,“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搭乘“德尔塔II”型火箭前往太空,开始了它的“追星”之旅。

    科幻成真

    “朝彗星扔一个铜球。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穷人的探测器,但是,这确实也是很聪明的办法。”“弥赛亚”号的船员们望着太空中美丽的蔚蓝色星球,毅然发动飞船向彗星撞去,用最后的四颗核弹与它同归于尽。就在进入大气层前,彗星被炸得粉碎。碎片化作无数金色流星划过天空,就像美丽的精灵保护着人类家园。这是1998年好莱坞科幻灾难影片“DeepImpact”(中文译名《彗星撞地球》)中的感人一幕。

    由于“深度撞击(DeepImpact)”宇宙探测器与这部电影同名,场景也“似曾相识”,于是7月4日的“亲密接触”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在《彗星撞地球》中,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一颗迎面而来的重约500兆吨彗星的威胁。眼看浩劫即将降临,美国政府发射了一艘名为“弥赛亚”的宇宙探测器,试图登陆彗星,用核弹将其炸碎,或使其偏离原来的轨道。但是因为对彗星结构了解不足,核弹虽然顺利引爆,彗星却没有被炸碎,而是分成大小两块继续向地球撞去。为了保全人类,和地球失去联系的“弥赛亚”号最终选择牺牲自己,进行了一次悲壮的“深度撞击”。

    而1998年的全美电影票房冠军《绝世天劫》(Armageddon)中,更煞有其事地描写了一个人类战胜天外煞星的故事。为了摧毁一颗向地球袭来的巨大陨石,好莱坞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钻井工人摇身一变,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他带领一群手下登陆陨石,用最擅长的技术钻井贯穿至陨石中心,成功引爆了这颗灾星。

    当然,7月4日的真实版“深度撞击”与科幻灾难电影有着天壤之别:坦普尔一号是一颗运行轨迹不可能威胁到地球的彗星;这次的“深度撞击”也并不是要摧毁它,而是为了深入探索彗星的真实构成。

    事实上,研究人员也曾经设想过让探测器在彗星上进行软着陆,凿开彗星的外壳,取出样本,再带回地球。但是现阶段这样的想法只能在科幻片中出现。暂且不考虑科学家对彗星构造了解甚少,仅在彗星上着陆和起飞就困难重重。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把彗星形容为“性情古怪的野兽”:急速运行的彗星上,表面除了有剧烈的喷发,周围还被密集的星尘包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着陆和起飞都是难以想象的,当然也更不可能出现在《绝世天劫》中驾驶着太空车在彗星上横冲直撞的场面。

    科学家认为,在彗星上撞开一个缺口是目前最实际的研究彗星方式,也将为人类飞行器探索太阳系探索新的方法。从2001年2月12日美国无人空间探测器舒梅克在433号小行星(爱神星)上实现了历史性登陆,到今年欧洲航天局制造的“惠更斯”号探测器于1月14日在土卫六上着陆,人类已经进入驾驭无人探测器登陆地外天体的时期。

    “深度撞击”也是随着这一潮流发展的结果,只是探索的方式更加非传统,更戏剧化。有科学家开玩笑说:“朝彗星扔一个铜球。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穷人的探测器,但是,这确实也是很聪明的办法。”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行星天文学家哈尔·维渥认为,“深度撞击”是一项非常值得期待,同时又“相对廉价”的探索彗星试验。他说:“我们需要炸得越深越好,看看里面是什么?”

    此次撞击的对象———坦普尔一号彗星在1867年法国马赛被天文学家坦普尔发现,它每5年半环绕太阳飞行一圈。坦普尔一号长径14公里、短径4.8公里,彗核被直径8万公里的彗发包围。科学家们之所以选择坦普尔一号,是因为该彗星有代表性,适合对所有彗星的研究;坦普尔一号的轨迹位置会经过火星和木星,相对合适作为被普通飞行器撞击的“靶子”;而且这个撞击地点也适合从地球上进行观测。
   
追星之旅

    经过耗时6个月、里程4.31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深度撞击”探测器“拦截”到正远离地球的坦普尔一号。1996年,3位美国科学家德拉美尔、白勒顿和赫恩向美国宇航局提出揭开彗星内部秘密的撞击计划。在对撞击舱的导航系统进行改进后,计划于1999年11月1日启动。

    主要参与机构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鲍尔航天技术公司。整个“深度撞击”宇宙探测器耗资3.33亿美元,其中的母船约12米长、380公斤重,大小约等于一辆福特开拓者汽车。用于撞击的撞击舱看起来像一只铜制啤酒桶,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是一个边长约99厘米的立方体。它上面布满铜钉,还携带一台叫“撞击者目标遥感器”的高精度星体跟踪器,用于在撞击舱飞向彗星过程中导航,保证它撞击在预定的地点。

    2005年1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空站,“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搭乘“德尔塔II”型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升空35分钟后,探测舱脱离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展开并固定太阳能电池板,开始了自己的“追星”之旅。

    经过耗时6个月,里程4.31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深度撞击”探测器“追上”了坦普尔一号彗星。事实上,说“追击”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坦普尔一号的运行速度高达10万公里每小时,“深度撞击”号的速度则不到8万公里每小时。探测器的航行轨道是在经过精确计算后与彗星交叉,“拦截”到正远离地球的坦普尔一号。

    6月22日,“深度撞击”探测器观测到了坦普尔一号彗星上冰雪喷发的奇景。此前的6月14日,“哈勃”太空望远镜曾观测到坦普尔一号彗发的照片。“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说,22日的这次彗发形成,规模比第一次更大。“深度撞击”号上的分光计探测到,彗星喷发出的水蒸气增加了一倍,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更明显。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在大约半天的时间里,坦普尔一号上大量碎冰和各种微粒喷发出来,形成彗发,这使彗星在外形上变得更大更亮。喷发没有影响到撞击计划,也没有影响探测器安全,还让探测器上的仪器探测到其中的物质成分。

深度撞击解密:耗资3.33亿美元的太空焰火

    7月1日,美国宇航局负责“深度撞击”项目的科学家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即将到来的撞击一刻。

深度撞击解密:耗资3.33亿美元的太空焰火

    虽然科学家调侃地把撞击舱称为扔向彗星的一个“铜球”,但此次撞击就像“一颗子弹驮着的另一颗子弹,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去击中第三颗子弹”。

深度撞击解密:耗资3.33亿美元的太空焰火

    如果撞击成功,形成的太空“焰火”不仅能使天文爱好者们一饱眼福,而且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探索星系乃至人类的起源。

    惊天一击

    整个撞击过程就像是“一颗子弹驮着的另一颗子弹,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去击中第三颗子弹”。6月23日,“深度撞击”宇宙探测器进行了一次轨道调整后,向坦普尔一号彗星急速飞去。按计划,探测器还将在7月2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轨道调整,随后就释放撞击舱。

    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引导这个探测器飞行约22小时并逐渐接近彗星。7月4日,它将以约3.6万公里的时速撞入彗核。为了确保撞击的精确性,科学家们对“深度撞击”号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和核查,飞行计划还曾两度延迟。

    为了让民众更加关注天文研究,探测器上天前,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计划”网站上还发出邀请,任何人想让自己的名字随探测器一起进行大碰撞,只需登录网站签名,其名就会被刻上一张特殊的光碟,随探测器一起飞往彗星。现在,包括上万名中国人在内的全球56万天文爱好者的名字正随着“深度撞击”一同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

    科学家说,整个撞击过程就像是“一颗子弹驮着的另一颗子弹,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去击中第三颗子弹”。按照计划,“深度撞击”号的铜质撞击舱将提前24小时与母船分离,穿越坦普尔一号的彗尾、彗发,在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以每小时3.6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

    彗星的彗核。在撞击前2秒钟,撞击舱完成使命前会将图像和数据最后一次发回宇宙探测器。撞击后,“深度撞击”母船也将在距彗星500公里处拍摄撞击的细节。在爆炸的碎片击中自己之前,母船有15分钟的时间拍摄爆炸的全过程,此时它也将进入“装甲”状态,抵御来自彗星的碎片,科学家将几乎在同时收到即时发回的图片和数据。

    撞击将引发何种后果还有另外两种推测,有物理学家认为,由于受太阳“烘烤”,彗星外层可能有大约厚达几米到几百米的冰壳,其密度相当高。因此如果彗核比预想的更加坚硬,即使是“铜弹”也无法打出大坑,充其量砸出一个房间大小的坑,同时溅射出的物质也较少,无法形成剧烈的爆炸,成为一颗“哑弹”。

    与此相反另一个极端是,如果组成彗核的物质极度松散,彗星经受不住这样的撞击会分崩离析;而如果彗核中心是由粉末状物质组成,撞击舱甚至还可能穿透彗核,在上面击出一个洞。

    所有这些猜测都是由于人类对彗核构造了解不够,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后果都将帮助我们认清这颗彗星的真实面目。参与“深度撞击”探测器设计制造的科学家杰·梅洛斯说:“我们不知道彗星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不知道它们有多坚硬,它们可能松散得像一碗爆米花,也可能坚硬得像水泥地。而设计‘深度撞击’号的挑战之一就是把所有这些可能都考虑进去。如果撞击成功,至少能解答一个问题———彗核到底是由什么组成,是质地坚硬的冰石核,还是多孔的雪核?”

    此外,由于在“追击”一个急速飞行的彗星,撞击舱也有可能错过目标。但由于撞击舱自身也带有导航系统,研制它的科学家认为,“打偏”的几率低于1%.而如果“深度撞击”没有按预期计划击中坦普尔一号彗星的话,它还将继续飞行,去探测另外6个替代彗星。

    “隔岸观火”

    在高温下彗核物质会瞬间蒸发或升华,同时向外迸发出大量尘埃气体,形成焰火般壮观的景象。那么“惊天一击”的场面将有多壮观呢?由于对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真实构成不能完全确定,科学家也不能给出答案。大部分科学家推算,最可能出现的理想后果是,撞击舱高速撞入彗核,引发剧烈爆炸,威力相当于4.5吨TNT烈性炸药,这可能在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炸出深30米、大小如足球场般的巨坑。在高温下彗核物质会瞬间蒸发或升华,同时向外迸发出大量尘埃气体,形成焰火般壮观的景象。

    为了全方位观测首次人造天象,包括“哈勃”、“钱德拉”、“牛顿”和“斯皮策”在内的著名太空望远镜都将对该彗星进行观测研究。在地球上,美国基特山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以及各国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都会将天文望远镜聚焦坦普尔一号彗星。

    预计,撞击舱将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11点左右,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3时52分发生。在美洲大陆的西岸,只要空气能见度够好,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见证“深度撞击”。撞击后6个多小时,坦普尔一号彗星将开始进入中国夜空视野。

    目前坦普尔一号的亮度约为11等星,撞击后如果发生剧烈爆炸,将升级到7等星。在晴朗的夜空,口径30厘米以上的高质量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坦普尔一号。由于人的肉眼在明朗夜空只能看到第6等星,只有撞击异常剧烈,人们才可能通过肉眼看到壮观的人造太空焰火。

    虽然科学家预测撞击可能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30米深、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形坑。但是对于长径14公里、短径4.8公里的坦普尔一号来说,即使撞出足球场那么大的坑,也不会对其产生明显影响。经过估算,撞击会使彗星的速度每秒钟增加万分之一毫米,但这也只是使它原来5年半的轨道运行周期减少1秒而已。撞击发生时,坦普尔一号远在地球1.32亿公里以外,正远离地球飞去,其碎片也不可能撞上地球。

    对于撞击产生的影响,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一撞击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不过,这次“深度撞击”也将为地球未来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转守为攻”。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同木星相撞,造成人类观测到的太阳系中最大的爆炸。撞击持续了一个星期,其威力高达6亿吨级———相当于现有核武器的总威力的75倍,在木星表面造成了地球大小的伤口。如果这样的撞击发生在地球上,毁灭性后果不言而喻。2004年圣诞节前夕,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直径为400米的小行星正向地球飞来。虽然美国宇航局宣布它击中地球的几率仅为1/ 71000,但人们难免不担心《彗星撞地球》中的浩劫场面会成为现实。

    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率也许人类永远都无法正确估算出,但这一次“深度撞击”的主动出击,能让我们看到动用人类自己的力量避免天外灾难的可能性。

    科学探索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它们是由形成行星的最原始材料构成,包裹了46亿年历史原始材料的天体化石,“深度撞击”计划能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的本源。

    当然,对科学家来说,“深度撞击”的意义远远超过防范不速之客或制造太空焰火。最让科学家着迷的是这些太阳系“流浪冰山”内部的真正构造。“为什么要了解彗星?

    因为它们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它们是由形成行星的最原始材料构成,包裹了46亿年历史原始材料的天体化石,‘深度撞击’这个大胆的计划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源。“美国宇航局总部太阳系分布主任安迪·丹兹勒这样解释”深度撞击“的目的。

    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古代文化中,彗星常常被赋予噩兆的形象。喜观天象的古人们把它当做天体的入侵者,“扫帚星”的出现总是象征着对完美天庭的破坏,预示天下大乱。而直到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德·哈雷爵士预测,哈雷彗星将以75年为周期访问地球的理论在1758年被证实后,人类才开始揭开彗星的真正面目。

    彗星是主要由冰石混合体构成的小天体,把它比喻成宇宙中的冰山并不是形容它的体积庞大,而是因为这些拖着尾巴的古老冰块背后,可能隐藏着太阳系形成,甚至地球上生命诞生的巨大奥秘。由于我们对于这些天外来客知之甚少,对于其原始内核更不了解。因此,科学家们希望此次撞击能足够使内核暴露。

    根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是由原始太阳星云聚集而生的。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构成物质经过四十几亿年的演化,与形成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惟独彗星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和成分基本还保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等在1964年提出了彗核是脏雪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彗核是由冰冻的固态气体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夹杂着宇宙尘埃组成,组织疏松。后来,前苏联天文学家威斯萨斯基和莱文对他的理论再进一步发展,提出彗核是不良导热体。当彗星沿椭圆形轨迹飞行靠近太阳时,仅彗核表层受热被蒸发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长长的彗尾;而内部则受热很慢,仍保持冰冻状态。再加上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温度空间。因此探索彗核的物质构成,就像得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化石,对研究早期太阳系形成有重要意义。

    此外,彗核物质还有一部分是由原始的宇宙尘埃———星尘构成,有科学家猜测星尘中的有机物可能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起源。一种理论相信,距今39亿年前,处于碰撞时期的彗星被抛向太阳,其中一部分降落到当时炙热无比的地球后,融化形成了海洋。因此,来自彗星的水和各种有机分子很可能给死气沉沉的早期地球带来了生命的种子。

    事实上,先于“深度撞击”的历险,人类的宇宙探测器已几次“拜访”过彗星:1985年9月,美国7年前发射的一艘空间探测器穿过了一颗彗星的彗尾;同年,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乔托探测器,第一次近距离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彗核;1992年该探测器成功地飞抵一颗彗星,用多种实验设备对那颗彗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近距离观测。2004年3月,欧洲航天局也发射了其第一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

    2004年1月2日,美国宇航局派遣的宇宙探测器“星尘”号与彗星进行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经过5年的漫长飞行后,“星尘”号终于靠近了彗星威尔德二号。它在相聚的短短8分钟时间里拍下了清晰的画面,还“捕捉”到了彗星的尘埃。

    科学家借助安装在美国“星尘”探测器上的一种新型光谱仪发现,彗星尘埃中存在一类被称为PQQ的辅酶,它是产生遗传物质的必要一环。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彗星星尘带来的有机分子帮助地球产生生命之说。

    目前,“星尘”号正在凯旋途中,它的太空舱预计将在2006年1月降落于美国犹他州。届时科学家们将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珍贵“包裹”,他们盼望从这些细小的彗星尘埃中得到更多解开生命起源秘密的钥匙。与此前的彗星探测计划相比,此次“深度撞击”号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人类主动向彗星索要秘密。

    当地球上的人们目睹绚丽的太空焰火的同时,科学家们能进一步揭开彗星的神秘面纱,长久以来被人类视为“煞星”的太阳系流浪者彗星将对我们讲述亿万年前万物起源的故事。

    [新京报]

 

相关链接

基本粒子致使热核聚变和恒星演化[6]

巴人论评:人类第一次近距离探索彗星的重大意义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