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地震专家:鲁甸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走向与汶川相似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8-04

 

地震专家:鲁甸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

    据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吴晶晶 余晓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表示,此次地震是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与3日下午西藏日喀则吉隆县5.0级地震没有太大关系,是一次独立的地震。

    专家提醒,现在当地正处于雨季,要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晚上要注意避让破损房屋,在地震救援过程中要防范较强余震的发生。

    据介绍,鲁甸县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貌错综复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5人,为人口稠密地区。鲁甸县农村房屋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为主,普遍未经抗震设防,部分房屋抗震能力差。

    蒋海昆介绍说,这次地震发生在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震中2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强震频发,1900年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5次,最大为1974年5月11日大关7.1级地震,距离本次6.5级地震震中约145公里。震中100公里范围历史上发生5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6级地震1次,为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6级地震,距离本次地震约40公里。从西鱼河——昭通断裂看,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记录。

    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II级响应,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迅速作出部署,并派出由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带队的20人现场工作队。云南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

    [科学网-中国青年报]

专家:云南地震早先已发现异常 走向与汶川相似

    本报北京8月3日讯(见习记者倪思洁)今天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川南泸州、宜宾震感明显。中国地震局已决定启动地震II级应急响应。截至21时30分,据国家民政部消息,地震已致云南省175人死亡,181人失踪,1402人受伤。

    对于此次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该地震带处于青藏高原的东边缘,在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东边,发震构造为昭通-鲁甸断裂系内部北西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是北东走向的地震。

    “北东走向的地震以挤压为主,带有一点水平错动的现象。此次地震走向与汶川地震相似。”徐锡伟说。

    实际上,此次地震一直是专家们所担心的。“几年前,地震局就通过GIS观测发现这一片有地质突变,发育了三四条北东向断裂带,昭通鲁甸就是其中的一条。我们一直担心从安宁河、大凉山,到南边的小江断裂带这一片会发生大地震,在小江、则木河这一带加强了台震数字观测。”徐锡伟说,当时地震局监测到的数据就显示出一些异常。

    不过,徐锡伟表示,12千米的震源深度属于正常范围内,云南四川等地一般的地震深度会在8到20千米之间。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一方面是由于当地地形条件复杂,地势陡峭,属于山区,地基不稳,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滚石等次生灾害;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房屋的抗震性较差。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18时30分共记录到余震107个。其中5.0~5.9级地震0个,4.0~4.9级地震0个,3.0~3.9级地震2个。

    18时左右,云南省消防总队介绍,云南鲁甸县县城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因为泥石流中断,正在修复。

    “余震的级别最大可在4.5级到5级。”徐锡伟说,余震级别通常会比主震级别低1级至1.5级。

    但是,“死亡人数肯定还会继续增加。”晚21时,正在北京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刘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地震发生后几小时内有一些地区完全联系不上,随着通讯的恢复,统计出的死伤人数还会增多。

    对于救灾,徐锡伟表示,地震的灾害带会沿着发生断层的走向,所以救灾中要特别注意北东向断裂带,应当沿着断层线分头救灾。

    《中国科学报》 (2014-08-04 第1版 要闻)

    [科学网]

 

 

相关报道

日本大地震时有水从地幔喷出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海沟附近的深层海水中一种氦同位素比率升高,这意味着在震源附近有水从地幔中喷出。

研究小组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1个月和3个月后,在日本海沟附近水深约1800至5700米处采集了海水,与地震前的海水比较了氦同位素的比率。结果发现,地震后海水中比较轻的氦-3的比率要比以往高出1%至3%。

与通常的海水相比,地幔中的水氦-3的比率更高。研究小组认为,上述结果是地幔中的水喷出到海中的证据。研究小组推测,这些水是顺着引发地震的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喷出的。

东京大学教授佐野有司认为,水的流动会使板块更加容易活动,从而有可能成为大地震的导火索。(来源:新华社 蓝建中)

     [科学网-2014-01-28]

最新研究发现神秘地光现象有助预测地震

大陆裂谷环境现在显然被认为是引起地光的最常见因素。这张地光图是在萨尔瓦多拍摄到的

大陆裂谷环境现在显然被认为是引起地光的最常见因素。这张地光图是在萨尔瓦多拍摄到的

  北京时间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曾把它们与UFO和幻觉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是厄运的预兆。现在科学家称,他们已经发现有关神秘浮动球体——“地光”的更多细节。

  地光拥有很多形式,它们显然是在地震发生前或者地震期间出现的,因此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早期预警信号。例如,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发生地震前,走在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大街的行人在该市历史悠久的市中心的上空看到一个直径10厘米的光斑忽隐忽现。1988年的一天,有人看到一个紫红色光球在加拿大魁北克附近的圣劳伦斯河上空移动,11天后这里遭到强震袭击。1906年,在一场大地震摧毁该市的大部分地区的前两夜,一对夫妇在美国旧金山最北端大约100公里处看到一连串光斑在地面附近移动。这种十分罕见的地光更有可能发生在断层线上及其附近。

  被称之为空穴的应激活化移动电子电荷载体沿应力梯度迅速移动。上升到地面时,它们就会促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并产生肉眼可见的光。大陆裂谷环境现在显然被认为是引起地光的最常见因素。回顾美国和欧洲从17世纪开始记录的65次记载最详细的地光事件,85%显然发生在断层线上或者附近。97%显然出现在接近垂直断层周边。板内断层仅与5%的地震活动有关,但是却有97%记录在案的地光出现在这种断层带。魁北克自然资源部的地质学家罗伯特-特里奥尔特说:“作为震前现象的地光与其他类型的因素相结合,有一天它们或许有助于预测地震是否即将发生。这些数字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出人意料。迄今为止我们仍不清楚为什么有更多地光事件与断层环境有关,而非与断层的类型有关。”

  据描述,地光的形状和范围均会发生变化,不过地光最常以球状发光体的形式出现,它们不是固定不动,就是四处移动,有些像大气灯饰,还有一些则像是从地下不断涌出的火焰。由于它们是在震前或者震中发生,这表明导致地光形成的过程与断层裂开前的压力迅速增加,以及震波传播期间的局部压力变化有关。2007年在里氏8.0级地震袭击秘鲁皮斯科期间,有很多人目击地光,而且保安摄像机捕捉到大量闪光。再加上在一所地方大学校园获得的地震信息,自动保安摄像机的记录有助于查明照亮大面积夜空的闪光发生的确切时间和地点。那些被鉴别为地光的闪光与震波经过的时间和路径相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地震研究快报》上。(来源:新浪科技 孝文)

     [科学网 2014-01-06]

研究揭秘震级最大深源地震

今年5月24日,邻近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发生震源深度为610公里的8.3级强震。中美地震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深源地震释放出大约36兆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相当于约2300个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创下震级和能量释放最高纪录。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中国在读博士生叶玲玲及其美国同事,19日在《科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全球数百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数据,分析了今年5月发生的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发现该地震释放出了有记录以来空前强大的能量。

此前震级和能量释放最大的深源地震是1994年的8.2级玻利维亚地震,其震源深度达635公里。与之相比,上述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前者的3倍。

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鄂霍次克海地震的破裂速度约为每秒4公里,在长约180公里、宽约50公里的断层面(即岩石之间的破裂面)上发生了平均约2米的滑动,最大滑动位移达10米左右。叶玲玲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目前观测到的破裂最长的深源地震。”

深源地震是指发生在地表以下400公里到700公里的地震,一般发生在俯冲板块内。地球上有记录以来的最深地震发生在地下约700公里处。由于震源较深,这类地震对地表产生的危害较小,其地震发生机制及地震破裂发展过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目前一般认为深源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流体、熔融或者矿物“相变”有关。叶玲玲对记者说:“此次地震破裂过程以剪切滑动为主,与浅层地壳中发生的地震很相似。很难想象在610公里深岩石的压力(2万个大气压)下,两块岩石能像地表一样在断层面上发生滑动。”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此次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与1994年玻利维亚深震在破裂速度、能量和应力释放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可能是由它们所对应的俯冲板块的年龄和温度不同所致。俯冲到鄂霍次克海下方的太平洋板块较冷,而玻利维亚地震所对应的俯冲板块温度较高,产生了较多的黏性变形并耗散了更多能量。

研究人员还猜测,鄂霍次克海地震可能发生在已存在的断层面上。这一断层曾发生浅层地震,之后该断层随着俯冲的太平洋板块以每年大约8厘米的速度,从千岛群岛-堪察加海沟下插到了鄂霍次克海下方。

叶玲玲说,尽管他们不清楚这场地震是如何开始的,但发生深源地震的俯冲板块内应力分布情况,可能与造成巨大灾害的浅源地震有密切联系,对深源地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震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来源:新华网 林小春)

     [科学网 2013-09-20]

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全球最大火山

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这座超级大火山,被称为大塔穆火山(TamuMassif),位于日本东部1000英里的太平洋海底,占地面积12万平方英里,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之一。

该发现刊登在最近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此次考察行动的组织者、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威廉姆·萨格尔教授介绍说,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日本以东约1000英里的太平洋海底发现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大塔穆火山,其面积大约有美国新墨西哥州那么大。

威廉姆·萨格尔说,大塔穆火山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英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也是太阳系最大的火山之一。此前,地球上发现的最大的活火山为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面积约2000平方英里。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最大火山是火星上的奥林帕斯山(OlympusMons)。据称,大塔穆火山的面积仅比火星的奥林帕斯火山小25%。

萨格尔说,大塔穆火山是一座单火山而不是火山群,它形状不同于地球上此前发现的其他海洋火山,它很可能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大规模火山如何形成的线索。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大塔穆火山大约1.45亿年前形成,在其形成的几百万年后成为不活跃火山。(来源:中国新闻网 阮煜琳)

(原标题:美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全球最大火山)

     [科学网 21013-09-07]

火山喷发前地震或因断层黏滑运动导致

在2009年美国阿拉斯加州的Redoubt火山喷发前出现的地质震动现象或由距火山口以下数千米的断层的黏滑运动导致,这是《自然—地球科学》上一项研究给出的结论。当时科学家观察到该震动的频率有所增加,且在每次火山喷发之前会突然暂停,但原因一直不明。

Ksenia Dmitrieva等人利用数字模型模拟了Redoubt火山的震动,这种频率在0.5到5赫兹的持续震动或由引发小型地震的一类断层所伴随的黏滑运动导致。由于火山内压力的增加,地震发生更频繁,产生了一段持续震动。研究人员称,最终惰性效应使得断层运动稳定,产生稳定滑动且不会出现地震波,震动停止。火山喷发前的这种独特的模式或能帮助未来火山危害缓解措施的制定。(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笑/编译)

     [科学网 2014-01-02]

印尼泥火山喷发或因地震而非钻探导致

印度尼西亚的Lusi泥火山在2006年发生过一次喷发,最近,该泥火山又开始喷发,据《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称,可能是因为喷发前两天,泥火山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增强的地震波引发了这次喷发。而之前有人认为这次泥火山喷发是一家石油公司的钻探导致,并要求石油公司承担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Stephen Miller等人利用地震数据对Lusi泥火山所在位置的地表进行成像。他们发现有一个弧线岩石层覆盖在泥岩储层上面。先前有人认为,之前的日惹大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太弱,无法触发泥火山爆发。

但研究人员利用数字模拟发现弧线岩石层可能将地震波放大并集中,其产生的应力足以将泥浆融化从而触发泥火山喷发。计算结果显示,这次泥火山喷发可能来自自然因素而非钻探。(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笑/编译)

    [科学网 2014-01-02]

研究发现监测慢地震可预测大地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监测慢地震能为有些由慢地震触发正常地震的地区提供可靠的预测依据。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在线版上。
地球物理学教授克里斯·马罗内说:“我们目前没有任何办法远程监控地下断层何时会发生移动,而新的发现则有可能改变地震监测和预报的规则。因为如果它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预测,判断可能会是场大的地震。而了解在断裂带慢地震的物理学现象以及确定可能的前兆变化属性,是未来研究越来越重要的目标。”

马罗内和布莱恩观察到慢地震背后的机制,发现实验室的样品在缓慢粘着滑动之前的60秒出现了前兆信号。正常粘滑的地震一般移动速度为每秒3—33英尺,但慢地震会持续数月的粘着滑动或断裂,速率约每秒0.004英寸。然而,慢地震往往发生在近乎惯发的地震多发区,并可能诱发潜在的破坏性地震。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经常在慢地震发生地区发现的矿物——蛇纹石做实验,对其施加剪切应力,以使岩石样品表现出缓慢的粘滑运动。研究人员反复实验50次甚至更多,发现至少在实验室里,缓慢断裂带经历的过渡,是从缓慢速度状态到基本上停止运动。研究人员认为这很复杂,速度取决于摩擦。虽不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但是从实验中可以得知某种现象正在发生。

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种不寻常的运动模式是当速度上升时,摩擦接触强度下降,但仅限于小的速度范围内。一旦速度增加足够多,摩擦接触面就趋于饱和。这种机制限制着慢地震的速度。

同时,研究人员看到在实验中产生的第一次弹性波和第二次剪切波。马罗内说:“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弹性波的移动、地震的横波和纵波移动是怎么回事,以及声波速度。这很重要,因为你可以在现场见证地震仪所记录的”。(来源:科技日报 华凌)

     [科学网 2013-8-28]

地下注入废水可能引发大地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6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最近越来越多地壳稳定的地方发生地震,与能源行业通过采取水力液压破裂岩石开采天然气,或将废水汲入常规油井以提高出油产量有关。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地质学》(Geology)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特别提到,2011年11月6日在俄克拉荷马州中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里氏5.7级地震,以及之后一连串的余震,可能与在800多公里之外的密尔沃基所进行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废水注入有关。

近期美国兴旺的能源生产产生了大量废水。同时,这些水既被用于水力液压,使岩石破裂释放天然气,又用于汲入常规油井以提高出油量。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处理的盐水和掺有化学物的水常常被回注入地下其他地方,有可能引发地震。

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地震发生在阿肯色、得克萨斯、俄亥俄、科罗拉多州正常平静而有大量地下水注入的地域。近4年里,美国中部的地震数比之前30年的总和增长了11倍。去年,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一个研究团队也把该地区中等规模的地震归因于人类。这个危险严重到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去年的一份报告呼吁,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理解、限制和响应”诱发的地震事件。

研究人员推测,一旦废水补充到曾经充满石油的隔间,液体的压力逐步加大,随着压力的增加,一个被地质学家称为Wilzetta的断层会跃升。该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的地球物理学家希瑟·萨维奇说:“过大的压力会把该断层‘钉’进这个地方以减压,这时地震将可能发生。”

该研究合作者之一、地震学家杰弗里说,注入井下的废水量是比较小的,但引发了一连串的震荡,导致了主要的冲击,从而诱发出人意料的大地震。这种观察研究非常重要,它表明,即使很小的地下注水活动,风险都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高。(来源:科技日报 华凌)

    [科学网 2013-04-01]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