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芦山地震中预警进步预报纠结 国际专家解答芦山地震三疑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4-23

 

芦山地震:预警进步 预报纠结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遭遇7级大地震,再次让中国和四川进入全民抗震救灾进行时。对于地震为何会在与汶川相邻的芦山再次发生,专业人员在探讨原因的同时,公众也在追问原因,并且直逼地震预防的核心问题:地震能否预报和预警。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地震之后发出信息,后者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报,显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大,情况也更复杂。正如任何事情都是从简易之处突破一样,地震预警在此次的芦山地震中也有突破和进展。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称,芦山地震后该所成功地发布了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秒发出的,地震波从芦山震中传到雅安城区需要10秒,因此让雅安城区获得了5秒预警;地震波从芦山震中传到成都需要33秒,因此为成都赢得了28秒的预警。

  预警让其他城市的人获得5秒至28秒的时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还需要在此次地震后进行研究和评估,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国内现阶段的地震预警也表现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过窄,很多人既没有收到短信,也无法听到警报,更不可能“随时都看着微博”。但是,日本的预警系统却比中国做得好,其地震预警和NHK(日本广播协会)是联动的,能第一时间告知所有公众。

  因此,地震预警如果不能把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接收后公众该如何行动等五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就不能发挥地震预警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

  相比于地震预警,地震预报一直徘徊不前,自然会处于非常纠结的境地。现在,中外科学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地震预报在目前还做不到。然而,即便在这个大前提下,也还是有很多研究人员在这一充满荆棘的荒芜之地辛勤地探索着,并且陆续有结果公布。但是,这些结果的公布方式,是面对公众还是专业人员发布,有一些矛盾和不周之处,也可能会对抗震产生误导。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开研讨会,有专家提出四川100年内都不可能再发生强大地震,因为能量在汶川大地震中释放得差不多了。更有甚者,北京大学一位教授通过自身的研究提出,汶川大地震的能量已得到释放,这一地区再发生类似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但是,仅仅过了5年,在离汶川80公里同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芦山就发生了7级大地震。

  现在,旧事重提,一些专业人员认为过去那些说四川100年,甚至4000年内都不会再发生大地震的专业人员,是在误导公众,给老百姓传递了错误信息。更有网民激情陈辞,认为应当追究这些发出错误信息的研究人员的责任,就像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地区法院对6名意大利科学家和1名意大利民防局地震危机办公室官员判处6年监禁一样,因为他们在拉奎拉地区6.3级地震中,未能向公众提供准确和及时的预警信息,从而导致309人丧生。法院认定这7人在评估地震风险及向公众通报相关预警信息时玩忽职守。

  然而,中国的情况与意大利不同。专业人员是在研讨会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结果,而非直接向公众和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或预警。例如,北大的那名教授的预测,是发表在2009年9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科学研究中,任何人都可以公布依据其研究获得的结果,无论对错都只是一家之言。而且,研究结果一般面对的是专业人员或部分公众,而非政府发布的面向所有公众的防震抗震信息。同时,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在发布后,只是一种假说,还需要以后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或证伪,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公认的理论或被否定。其结论也只是一种假说,并不能作为社会和公众抗震防震的指南。

  不过,北大教授的研究结果也通过媒体的采访传播出去了,这是唯一不慎重的地方。这也给地震预报和专业人员提了一个醒,在公布自身的研究结果时需要谨慎,否则就可能真的误导公众,给防震抗震添乱,并且置地震研究和预报于无限的纠结之中。(张田勘)

    [新华网]

国际专家解答芦山地震三疑问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往往会发出如下科学疑问: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吗?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地震可以预报吗?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一些国际专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汶川之余震?

  芦山地震自然让人想到2008年同样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在地图上看,芦山与汶川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在地质学上,两地都属于龙门山断裂带,这是夹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个地震多发带,长约500公里,汶川地处断裂带中段,而芦山位于断裂带南段。

  那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这个问题还有争议,记者采访的国际专家大多倾向于认为这是余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但我们认为,此次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地震仍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这是我们目前的判断。”

  而中国地震局一些专家曾表示,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芦山地震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陈胜早对此表示,上述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通常从构造类型、震源机制、曲线分析等途径来判断主震和余震的关系,但科学界存在不同的判断标准,如果各自依据的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则介绍说,传统意义上认为,余震发生在主震破裂带周围,其频率根据“大森公式”随时间衰减,如果余震频率衰减到主震发生之前的水平,那么可以认为余震序列已经结束了。对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震前地震活动水平很低,有研究者推断其余震可能会长达上百年。

  地震活跃期?

  芦山地震除让人想到汶川地震外,还有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发生的大地震: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这些是否表明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震活跃期”尚有争论,还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频率比以前要高,说明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随机现象。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对“地震活跃期”的说法持谨慎态度。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就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专门探讨上述大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这篇文章颇能代表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那为什么许多人有“地震活跃期”的感觉呢?这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是过去对地震了解不多,现在随着监测水平提高,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晓;第二是现代社会传媒日益发达,地震信息被迅速传播,相关讨论也更多,其中不免有夸大之辞在流传;第三,全球地震带人口越来越密集也是不争的事实,地震的破坏性也因而变大,更加引人关注。这些因素合力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我们正生活在“大地震时代”的印象。

  预报可能性?

  且不管“地震活跃期”是否存在,一些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有目共睹,那么对于这些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否可以预报呢?

  现在科学界承认在地震预报上的能力有限。就在2012年年底,在曾受地震袭击的意大利拉奎拉,当地法院因提供地震信息失误判定6名科学家有罪。当今科学界的顶级社团和刊物——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自然》杂志相继发声为这些科学家辩护,理由之一就是当前的科学还没有办法准确预报地震。

  那常说的地震预测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存在用词的细微差别,虽然把一次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诸要素都准确地预先报出来还无法实现,但是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等特点,预测某地在某段较长的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还是可以尝试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就在自身任务描述中说得很清楚: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测任务。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伊丽莎白·科克伦说:“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甚至也许永远无法做到,但对于生活在地震多发带的人们来说,应做好地震防范准备,提前制订好应急方案。”(执笔记者:黄堃;参与记者:林小春、郭爽)

    [新华网]

全球专家争议“地震活跃期”

综合新华社电 昨日17时11分,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暂无人员伤亡。

截至22日14时,芦山7.0级地震震区共发生余震2283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92次,包括5.0级以上地震4次。

联想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智利、日本等国多次发生8级到9级大地震的情况,人们不禁会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还在争论之中

尚未达成共识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

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几率高于2004年前平均两年一次,所以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上一个特大地震比较集中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这是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又发生了9.2级地震。所以,一些地震学家提出“超大地震活跃期”的概念。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情况完全可能是随机现象。人类对地震有可靠的观测记录实际上始于1900年,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时间。区区一百多年,对研究地震的周期性来说还是太短了,因此,得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为时尚早。

震感强烈地震频发

与相关报道增加有关?

既然科学界倾向于认为大地震发生仍属随机,为什么许多人都有活跃期的感觉呢?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推荐的一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我们正生活在“大地震时代”的印象。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陈胜早也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震感强烈的地震频发,一方面因为人类对地震的监测水平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与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增加有关,并不能据此表明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东方早报]

 

 

相关报道

地震思考录:在灾区,我的羞愧感越往后越重

作者 韩 寒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罗等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不少网友捐了物资委托我们救灾用。次日,又有几个志愿来救灾的朋友与我汇合。我们告别了牛博网的朋友,开始单独行动。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多,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来比较合适。

作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对于“志愿者”三个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谣言,比如“当年我们开着跑车什么物资都没带到玩,结果车坏了堵住了救援队的路”,更有不少是针对其他志愿者的,我不知道编这种故事的人是什么样的微妙心态。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定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定会有不周全。灾难越大,越需要社会共力。有些人,对着这些因为热心而造成的麻烦不愿理解并且死缠烂打穷尽挖苦,反而对一些明显的公权力失职监管缺失造成的悲剧坐视不管甚至助纣为虐,我宁愿他在家里看跳水比赛。

但志愿者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我也是。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热血,到了那里,发现其实我们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网友们因为信任,把很多的帐篷和物资寄给我,我和几个朋友一开始会选择有目的的发放,后来发现这工作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基金会,你干到奥运闭幕都完不成,而且容易一笔乱账。后来我让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资给了壹基金。至于到四川的那些物资,我们两台车,白天拉满,一趟趟去往不同的受灾区,对于灾民的帮助其实有限。更大的帮助就是是能最准确的知道灾区所需,发布给大家,以便于网友们在捐物资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在汶川时,我就收到了很多的赞美。其实根本就不配。很多冒死救助灾民的真英雄被媒体忽视,我一个拉货发物资和传达消息的志愿者却被人夸奖,其实羞愧。真正见识过巨大灾难救援现场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渺小。越往后这种羞愧感越重,以至于我一直戴着口罩,一看见有媒体来就避开,也没有发布什么我在灾区的照片。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专业救援和热心救助之间的区别。好在我开车水平还行,没添乱,也招募来一些物资,不至于完全是个废人。配得起赞美的是那些乐观的灾民,很多专业救援队,志愿的救援者,一些专业基金会的志愿者,部分敬业却不过度消费灾民的记者,还有我们平时所挖苦和批评的部队及警察。

网络虽然对救灾帮助巨大,但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当时传播信息靠博客和论坛,这种困扰还不算大,无非是一些网友夸大事实。我们在汶川地震期间,常常看到网上帖子,说某地已经不行了,断粮缺水少药,广场满地伤员,快救救我们。在我们飞奔去的一路上帖子还不断更新,直播惨况。等我们到那发现该镇受灾很小,人们在广场上歇息聊天,甚至旁边餐馆和商店还有不少开业着。很多志愿者都闻讯赶来了,物资堆积如山。一周内,我们被这样的网络帖子牵着到处走,很多次到了现场才发现与描述不符。灾难面前,谁都不愿被遗忘,谁都想有更多的物资,但资讯传播的偏差,往往让由民间力量积蓄的重要的物资没有能去到最急需的地方。最后我们的经验是,往往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真的很严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许可以先缓一缓。

如今有了微博,甚至有人借灾难骗转发关注甚至骗钱,捏造了不少信息。一些朋友无法分辨,一心急都转发了,然后变成热门,民间志愿者甚至专业救援队都往那赶,等发现是假的已经浪费了大把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求助微博都不敢转发,因为在汶川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不少教训。在灾难面前,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我也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恢复期,愿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里,哪怕就是宣传,也是件好事。这点和我08年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08年汶川地震的后期,很多明星去往现场。在那里呆了一周多的我那几个朋友对此有所不屑,都言作秀,说,为什么你们在最危险的那一两天不来帮忙。到了09年我就觉得,其实他们的做法是对的。这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

还有一个感触。当灾难来临,最好的救援者其实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学校能够开设或者强化救援课,教授各种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亲历过几次灾区,更知道所谓道德两字,不能用来高挂。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面对自我的苦难,他人的生死,很多时候,你和你以为的你并不一样。我们都愿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善举A和善举B之间不该互相责难,也不要用动机论去解释那些善举,更不可道德绑架。我一个朋友,做了不少善事,很多不愿言说,饭桌上也不愿意谈起,更不会网络平台上有所表示。早年玉树地震时,不见他有动静,结果有另外几个朋友觉得他冷血。其实他的企业是第一批捐款捐物的,很多平时我们和媒体根本关心不到的慈善,他都会参与。人心肉做,有些苛责和绑架其实会伤害到行善者。对我所不理解的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是我们内心隐藏的另一种灾难。话退万步,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在对远方苦难的万千声援热血热心之后,我反而会看见身边有很多默然不显的困苦需要帮忙。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

祈福雅安。

    [腾讯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