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别让中国创新的有生力量集体消失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11-18

 

别让中国创新的有生力量集体消失

从高校到研究院所,谈起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不能不让人感受到一个具有危机性的问题——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还能存在几年?

为什么这么问?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博士学位后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不是国家不需要,以我们政策模拟研究来说,很缺人。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博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首先是因为高校和研究所存在强烈的对“土鳖”博士就业的歧视。国内高校和研究单位,特别是号称要进世界一流的“985工程”大学和研究单位,几乎一律只要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是不要国内培养的。

其实这先有一个道德问题,看不起“土鳖”博士,你招收博士研究生干什么?

说实用的,政策模拟是新兴学科,国外的容易就业他们也就回不来了,国内培养的又因为没有外国学历找不到工作。作为普遍现象,结果导致国际上新兴什么,我们就停止发展什么了,因为后继无人。

其实“土鳖”博士不一定比留学生差多少。好几位美国教授发现笔者的学生能建模,还能编写程序,都表示在美国也难于找到。究其原因,因为美国人有钱买软件,反而只会围绕成型软件建模了。可是笔者的学生就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被有关学校拒绝了。有的被拒绝后,到境外做博士后。这或多或少有点讽刺。

在这种对“土鳖”博士歧视的情况下,学生不读中国博士学位了。去年到今年,笔者已经有3名学生退学出国了。其中一名学生,曾承担“973”项目的一个核心模块开发,但后来不让她走都不行,她理直气壮地说:“某某师姐发表11篇文章都留不了校!”

而大多数学者感受到,有不少留学生英文好,SCI文章多一些,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比国内博士强,而且国内学生更知道在研究领域去艰苦奋斗。

SCI成为标准以来,有言论表示中国院士水平不如国外助理教授,也有笔者一朋友在“科学网”博客发文说中国博士99%不合格。面对这些说法,笔者都跳出来反对,因为这样否定中国科学家就会破坏中国文化自信力,就会使得我们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

居里夫人说,首先是自信力,其次是恒心——这是一个当时被灭了国的波兰人的深刻感受。中国发展的恒心是有的,可是自信力就这样被破坏了。

北京政府出台政策对“海龟”博士入北京户口予以特批,“土鳖”博士的户口则卡得严,结果“海龟”趾高气扬,“土鳖”忿忿不平,导致了知识分子群体分裂。这样的歧视政策,比比法兰西人、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甚至比比日本人,我们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这种自信力丧失,就集中表现在对“土鳖”博士的就业歧视上,从大学到政府一律搞歧视,所以法国人看不起你,俄国人看不起你,日本人也看不起你。说到底,把中国博士与外国博士放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平等竞争,让专家内行评价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让官僚主义者看指标体系。这样我们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歧视“土鳖”博士的情况下,中国博士研究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单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城市?问得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仪器设备、越来越离不开学术团体合作,离开了具有这些条件的大城市学校,他们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笔者两个学习计算管理科学与政策模拟的学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毕业后坚持回到了家乡,结果单位要求他们教会计学。

人们自然会说,你们培养的人不适合市场需要。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一种鼠目寸光的东西,它的每次选择,依靠 “边际效益”这把尺子。社会需要两方面人才:面向边际效益的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即应用技术(广义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讲长远眼光,讲跨期效益。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吹糠见米。要考虑市场需要,也要考虑长期发展。大学、研究生院不是短训班。有长远观点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还有人可能说:“可是大城市人口实在太多了。”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大城市还会发展的现实。这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只有把人力物力首先集中到大城市,我们才有力量发展。

其次是城市化政策问题。长期以来,说起城市化政策就是指人口聚集。实际上,聚集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城市化还在于引导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中国目前的科研教育需要发展一些专业化的知识城市。

比如郑州,那是河南省政治、经济中心,现在高校都忙着往那里集中,因为各种设施投资都往那里跑,结果城市功能全面化了,反而创新能力不足了。老牌的河南大学因为在开封,本来当地政府可以依托河南大学将开封建设为知识城市,国外许多名牌大学就是在小城市。在规模中等的城市建设知识城市、建设好的大学,有利于解决基础研究、创新探索的博士的户口问题,也有利于避开强烈的商业气氛推进知识创新。可是在官本位结构下,每省只能有一个“211工程”高校,河南大学连“211工程”都进不了。事实上河南省人口是海南省、青海省的多少倍?人口多,更需要多几个创新源地。

总之,歧视“土鳖”博士、限制户口,必将终结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国创新的有生力量集体消失,亦将终结中国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 王铮 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11-10 第7版 创新周刊)

    [科学网]

 

 

 

相关报道

专家解读中国本土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

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历史,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科学家获奖,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每每在诺贝尔奖颁奖时节被不断提及。

今天,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与媒体记者分享了他们对诺贝尔奖的解读。在两位专家看来,近些年中国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但依然存在距离,而这种距离来自原创成果、执着精神和科学机制的缺失。

郭光灿长期研究量子科学,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与他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近十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让这位70岁的科学家印象深刻。“这使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郭光灿觉得,有一点还不够,那就是我们缺少原创的东西。“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他认为,目前我国各学科、各领域原创还很少,应该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是鼓励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本身应该非常乐于做科学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爱好,不考虑获得什么奖,不把获奖当成工作的动力。“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科学研究,我认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郭光灿说。

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郭光灿说,那时和他一起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都怀着“将来当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梦想,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实际。“追求功利所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这种新的环境下,他认为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投身科学,潜心研究。但现在的制度下,学生们常常选择更容易出论文的题目做,否则毕不了业,评不上职称。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江云是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和教授,受到考核的压力比美国同龄人还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考核频繁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欧洲、日本、美国的研究,“这样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

静下心来,认真执着地做研究,郭光灿觉得,现在有些年轻人想这样做但是环境不允许,“最大的问题是评价体系”。郭光灿以量子芯片研究举例说,该项工作难度大,又不容易出文章,不容易出文章就留不住年轻人。“国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奖,没有文章什么奖都拿不到,什么位置都没有,这就很难使看重这些的人真正专心研究。”

“如此一来,对年轻人有导向作用,使他们很难做艰苦的、花时间的、不容易出成果的、对个人利益又不太有利的工作。”郭光灿说。他希望国家除了项目支持的形式外,能够固定支持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让更多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科技日报》(2012-10-23 一版)

    [中国科技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