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中美公布玉树震源深度相差一倍 专家称标准不同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4-17

 

中美公布玉树震源深度相差一倍 专家称标准不同

  新快报讯 据《新京报》报道,青海玉树地震震源深度是33公里还是16公里?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地质勘探局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发现这一不同的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说,不同机构有时候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与监测方式、当地地震台网数量都有关系,哪个更准确还需研究。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消息,玉树地震震级为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但是,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上发布的消息是,震源深度为16公里,另外,地震的级别也比我国公布的级别低一些。倪四道说,震源深度不同,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源越浅破坏就会越大。最简单的一个办法,用震级除以震源深度,就会发现,震源16公里的破坏程度是震源33公里破坏程度的两倍。”

  对于震源不同的情况,倪四道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地的地震台网比较稀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水平面上方向的位置监测的会比较清楚,但是深度就比较难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地震科研技术上,对测定深度的测量也没有更为准确的方式。他认为,这种不同不是水平问题,而是硬件问题,美国给出的数字也不一定是对的。

  另外,对于震级也不尽相同的原因,倪四道说,这是预报标准的不同,美国网站上甚至会根据不同的记录方式,预报两个震级,震级不同更是可以理解的。

    [新快报]

地震专家全面解析玉树地震

  据新华社电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和预测情况做出解析。

  百多年内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介绍,玉树地震发生的断裂带为风火山断裂带,从地况的角度来说,属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该地区自1900年以来200公里范围内没有记录到7级以上的地震,相对来说属于不太活跃的地震带。

  他介绍,由于玉树地震之前,即14日5时39分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了6级地震,因此,目前专家对玉树地震的定位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活动可能较为丰富。

  地震台网中心判断,玉树地震最大烈度大概为8度强。8度地区集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东西七八十公里,南北二十公里左右的区域。

  全球地震活动进入相对活跃阶段

  自2009年7月至今,9个月内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24次,平均每个月达到了2.6次,高于以往百年每个月1.6次的平均水平。

  是否“地球已经被调成震动模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研究员孙士鋐认为,从频度、强度上来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都高于历史上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进入了相对活跃的阶段,主要的地震活动集中在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他说,中国作为多地震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应该高度重视地震频发、地震增强的态势。

  地震预测仍是世界科学难题

  张晓东说,经过40多年地震预报的实践和探索,人类掌握了一些地震预报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类型的地震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报。如果要精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地点,目前全球的地震科学家都难以做到,预报成功率很低。因此,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的科学难题。他认为,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非常重要。

    [羊城晚报]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参数更新 震源深度14千米

  中新网4月17日电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青海区域台网资料,对该地震参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测定,对主震参数进行了更新,震中纬度由北纬33.1度更新为北纬33.2度,震中经度由东经96.7度更新为东经96.6度,震源深度由33千米更新为14千米。

  主震参数更新为:

  发震时刻: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

  震中纬度:北纬33.2度,震中经度:东经96.6度

  震级:M7.1

  震源深度:14千米

  参考地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国家地震台网正在收集全球地震台网(GSN)的资料,对主震参数将进行进一步分析测定。

  背景资料: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资料,在震后11分钟做出正式速报,速报参数如下:

  发震时刻: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

  震中纬度:北纬33.1度,震中经度:东经96.7度

  震级(M):7.1

  震源深度:33千米

  参考地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中新网]

专家称近期地震是地球能量正常释放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晨4时31分,日本冲绳本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6.9级地 震;5时37分,汶川发生4.2级地震;14时34分,智利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一日内的三起地震报道令人们震惊。联系2个月前的海地大地震,有网 友搬出“2012”预言,称地球越来越疯狂,世界末日或将真的来临。

  面对如此频发的地震,地震专家解释,在海地地震之后,2个多月没有 发生大的地震,近期地震仍是地球能量的正常释放。

  中广网报道,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认为,最近的地震频发,并不能说明地 球的能量释放有多频繁。“地球每年差不多都要发生18到20次7级以上的地震,海地地震后,已经2个多月没有发生大的地震。”曲国胜表示,这与海地地震之 前比较,也是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所以不能说近期地震活动有多不正常。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也表示,地震活动 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某一段时间发生地震多一点,某一段时间少一点,是地震活动的一个特征。 据《南方周末》

   [四川在线]

美国生活科学网:地震是否真的变频繁

  导读:最近,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地震,而且强度都不低。美国生活科学网近日撰文解读地球是否真的被调成了“振动”模式。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国青海14日发生7.1级地震,死伤人数持续增加,这次地震距离智利和海地地震如此之近,你不禁要问:地震如此频繁,难道地球真的被调成了振动?

  科学家表示,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仍不能用“异常”来形容。地震专家认为,近年来地震活动可能比长期平均水平要高一些,但它依旧没有脱离正常范围。

  美国密苏里州立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芬·高说:“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20年相比,过去15年左右地震发生确实更频繁了。目前我们仍不明确原因是什么。可能只是地球岩石圈中应力场发生正常的短暂性的波动。”

  岩石圈是地球外层的固体部分。继美国和墨西哥、海地、智利和日本琉球群岛发生强地震之后,中国青海玉树14日发生地震,地球似乎变得比从前更活跃了,但是,这基本上与视角有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拉蒙·阿洛史密斯说:“因为我们人类相对短的视角和不完全的记忆以及全球日益信息化,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地震,似乎地震更频繁了。但这可能不能说明全球地震比率增大。”

  阿洛史密斯表示,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多,我们逐渐移居到一些更危险的地区,所以,我们会听到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在人口居住地区发生强地震,消息很快就会传播开来。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兰迪·科勒说:“如果在地震中死去很多人,那就会有很多媒体报道,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偏僻的地方,它就不会引起关注。”

  即使是那些很罕见的事件发生也是正常的。科勒说:“智利发生8.8级的地震,这是不寻常的事,这种强地震不常发生。”尽管如此,地震学家有时会期待发生这样的地震。科勒说:“这似乎听起来有些冷酷无情,但那是地震,在一个地方早晚要发生的地震。”

  事实上,琉球群岛和智利的地震都发生在火环带,这是一个环绕太平洋的地带,在这里,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在地球的其他板块下俯冲,世界上约90%的地震沿火环带发生。下一个发生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是欧亚带,从地中海区域向东延伸,它的地震发生率仅为5%到6%。

  可能这一系列地震只是一个动态行星自然周期的一部分。科勒说:“如果从全球范围看,你会看到地震发生限于我们已知的地震带,而且基本上是一个随机过程,有时它比平常更安静,有时它比平常更活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以全球为基础来看,这些事情不存在联系。最近发生的地震与地震平均发生率相比稍多,但并非很特别。这次地震是6.9级,但是按照事物发展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

  科勒指出,总体来说,中国因地震死亡的人较多,尤其是这次地震,发生地西部较远的一个地区。在那里,他和同事建立地震记录仪来研究该地区易发生地震的原因。例如1556年,中国陕西曾发生8级地震,据估计造成83万人死亡。 1976年中国唐山发生7.5级地震,造成25.5万人死亡。这些地区在青海玉树东部500英里到1000英里(约合800公里到1600公里)。

  4月14日早晨发生在青海玉树的地震的不同之处是它发生在地球一个板块的中间部位,而不是很多地震发生的板块与板块的连接处。这次中国地震沿西藏高原东北部一个断层发生,只是目前科学家仍未找到这一断层的具体位置。科勒说:“它在西藏高原的东北部,西藏高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质结构。”

  因地质运动,西藏高原持续增高,而且还受到其他力量的推挤,致使该地区形成众多断层。科勒说:“因为次大陆挤入亚洲形成的巨大压力,这些原来形成的断层逐渐成为一系列,这些断层变得再次活跃,造成类似这次发生的地震。”这些“旧断层”像是1亿年前的断层。科勒说:“它就像一辆行驶缓慢的公共汽车撞进一座大楼,而司机依旧踩着油门。这只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孝文)

   [新浪网]

 

 

相关报道

世界最大海底监测网:把地震一“网”打尽

  “‘哈勃’改变了天文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相信这个电缆网(海王星)也将改变海洋学家从事他们自身科学研究的方式。”

  远程遥控车ROPOS:加拿大深海研究远程遥控车ROPOS成为“海王星”建造者的一个好帮手。ROPOS装有两条手臂,“海王星”的大部分深海安装工作均由它们完成。

  垂直分析器:这个垂直分析器系统是日本NGK Ocean公司专为“海王星”设计和制造的。分析器的“仪器”包含有10种不同设备,被拴系在一个海床平台上。在从海床向上方400米的海面移动时,这些仪器将负责监视水柱。

  海床停靠点:在垂直分析器系统穿过水柱过程中,所携带的不同仪器将负责监视盐度、温度、溶解的气体和营养物、洋流、浮游生物和鱼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活动。此时的分析器栖身于海床上的停靠点。停靠点位于巴克利峡谷顶部附近,所在深度达到396米。

  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有线局域网,有了它,海洋学研究有望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借助于这个新的海底监测网络,科学家对海洋深处进行探索时将与过去的一些惯用手段说“再见”,他们再也不需使用系缆浮标或者利用船只上传仪器在简短的时间里拍摄到的数据。

  数据不间断

  全年365 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传输,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够了解从地震动力学到气候变化对水柱产生的影响,再从深海生态系统到鲑鱼迁移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海王星”网将开始传输数百个海底仪器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将直接从太平洋洋底传到互联网上,并且是以全年365 天,每天24小时这种不间断方式传输。据估计,这个海底网络每年可产生50太字节(TB,一千千兆字节)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够了解从地震动力学到气候变化对水柱产生的影响,再从深海生态系统到鲑鱼迁移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项目负责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大学项目办公室的克里斯·巴恩斯表示:“这是一场革命,为海洋环境带来了电力设施和高带宽互联网这两大新要素。我们已经站在为海洋进行配线的边缘。

  监测地震动力

  “海王星”将负责执行一些规模更大的科学研究任务。它的传感器将在更大细节上监视地震动力学现象,其中包括海啸以及地壳运动。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运行轨道之后,天文学家得以获取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太空景象。巴恩斯解释说:“‘哈勃’改变了天文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相信这个电缆网也将改变海洋学家从事他们自身科学研究的方式。”

  他指出:“大量活动影响着地球海洋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岸上进行研究。”据悉,“海王星”将负责执行一些规模更大的科学研究任务。它的传感器将在更大细节上监视地震动力学现象,其中包括海啸以及地壳运动。

  此外,“海王星”还将负责研究分布于大陆边缘广阔的气水合物沉积物。巴恩斯说:“没有人知道这些气水合物沉积物所代表的到底是一个潜在的能量源,还是一个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了解这些过程显然是现实的需要。”

  “海王星”网络将同样研究深海捕鱼对底栖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巴恩斯说:“对于生物如何在海洋深处生存,我们知之甚少。”巴恩斯将“海王星”形象地称之为“信息水龙带”,将通过量身打造的方式满足公众和学术界的需要。(吴涵)

   [四川新闻网]

法国研制隐形地震斗篷以保护建筑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法国马赛菲涅耳研究所的斯特凡·伊诺克及其研究小组正在研究隐形斗篷的应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便是“地震斗篷”,能够让冲击波、暴风浪或者海啸在所遮蔽的物体面前变成“瞎子”,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这种斗篷是如何工作的呢?为了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地震波的两个主要分类———体波和面波,前者可以穿透到地球内部,后者则在地表传播,而且的破坏性更大,如果能对其进行控制必然造福人类。

  据悉,这种概念上的隐形斗篷将由几个大型同心塑料环制成,塑料环将紧贴地面。为了让面波平稳地通过塑料环,科学家必须对环的硬度和弹性进行密切控制。穿过这个斗篷的地震波将被压缩成在压力和密度方面均处于极小程度的波动,进而能够沿着一条快速通道传播。这条通道可以被设计成弓形,通过调整塑料环的特性引导地震波远离斗篷内的物体。一旦离开斗篷,地震波便立即回到最初的强度。

  这些神奇的塑料环可以让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隐形”。除此之外,根据研究小组的建议,应该将地震斗篷安放在建筑物地基位置。为了保护一座横跨10米的建筑,每一个塑料环的直径需要在1至10米左右,厚度则在10厘米上下。当然,所有这些理论仍需在现实实验中加以检验。如果伊诺克等人的研究发现能够得到应用,必将有无数人在地震发生时幸免于难。

  (吴涵)

    [四川新闻网]

 

 

文献网络搜索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新华网北京2008年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1668年发生过8级强震。北边界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强震的孕育场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华北平原的7级以上地震还沿内部主要活动断裂发生,如1937年山东磁县和1966年邢台地震。

    ——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一带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不对地表形成强烈破坏,是太平洋板块下插入日本岛弧和中国大陆之下的结果。除了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之外,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张培震表示,上述强震活动受中国大陆周边动力环境和内部地质构造的控制。中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所挟持,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板内动力作用控制着中国大陆地震的空间展布格局,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巨大的活动断裂十分发育,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也就是重要的地震带,例如青藏地块的东边界带就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这次‘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其中段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这就是中国大陆地震成带分布的原因。” 张培震说。

    他特地指出,距“5·12”汶川大地震200多公里的岷江断裂,1933年发生7.3级叠溪地震,地震本身造成了约6000人的死亡,但地震滑坡形成了几个堰塞湖,48天之后溃坝,冲毁了下游村庄,造成2500人的死亡。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中央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治理“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及时的。

    由于绝大多数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查明这些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和长期地震危险性,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建议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地对全国主要活动断裂开展详细调查和综合研究,为防震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张培震说。

   [新华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