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10-17

 

    我国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在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贡献率33%,与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60%~80%相比相差甚远。目前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科技开发费用已占到其销售额的5%~10%。但在我国,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自主研发能力普遍较弱。
    采访嘉宾: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蒋佃水教授、中科院理化研究所产业策划部刘新建主任、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乔均录主任、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张楠、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宋广智主任。
    科技成果转化难,我们该怎样由难变易?
    一边是企业急需实用技术,一边是研究所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实施转化,有数据表明我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还不足5%。中国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物质消耗量,却创造出价值量很低的生产总值;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低档高耗的产业结构,可我们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得惊人。是体制使然?还是观念过时?还是我们的科技成果不成熟?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声音在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政策支持,需要与政府互动。 
    
转化如何变“易”? 
    蒋佃水:企业与科研机构应该是技术创新的双主体。科研机构仅作为知识与技术的生产者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向企业推介技术,还帮助企业去实施,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立项、研发、咨询到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服务,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与企业一道协同发挥作用,共同进行技术经营,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刘新建:首先要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盟机制。众多企业相互联合形成合作组织,通过各个企业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拥有的卓越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将它们变成一个网络,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职能。科研机构则通过与企业的联盟达到优势互补,加速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相关技术、市场、销售人员掌握的信息都综合进来参与科研开发,从市场需求、市场应用、市场价值等方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其次在成果转化中要充分重视科技人员的报酬,使成果转化的收益与其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在科研与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服务性的中介机构。这种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成果的评估、市场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的服务和技术咨询等职能,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战略联盟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条渠道。
    张楠: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的新型科研模式,科研单位由企业研发部门和社会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依托,注重跨学科、跨地域合作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促进各种技术相互结合。
    乔均录:科研机构和企业都需要转化思想。一方面科研院所要经常“科技下乡”。研发工作必须从国计民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科研人员需要市场化的头脑和准备,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院所要降低与企业的合作门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并不等于生产力,更不等于产业化。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地完成大量环节中的少数,其他环节都需要企业执行。因此科研院所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要降低合作门槛、主动与社会资源配合,共同做好技术转移工作。此外,科研人员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除了重视其单个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外,还应着眼于综合应用,以及产品部件的匹配度,避免片面追求算法的先进,忽视相关功能的衔接,从而影响产品整体效能的发挥。另外,科技人员应主动与兄弟院所沟通,强强联合,通过资源共享,集成领域优势力量,携手合作,不要吃“独食”。另一方面企业可将科研院所看作自己的“研发中心”。在有与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的思想基础上,本着技术提升、技术进步的态度,而非一上来就希望拿到能马上投产赚钱的项目。在合作中,企业要发挥市场敏感优势,主动策划产品进行科研立项,然后将目标产品的技术问题交给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解决。企业要善于综合集成,与社会资源结合,将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与工业企业的设备制造以及风险投资企业的资本运作等紧密结合,共同完成产业升级。 
    
转化因何“难”?

    研发与市场脱节,企业不是研发主体
    蒋佃水:发达国家的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科研机构则是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而我国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力量弱,还不能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国家大量的科技资源和投入主要用于支持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的建设和研究工作,科研人员也主要集中于独立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这就形成了现在相对强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能力与相对弱小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并存的格局。
    张楠:目前企业尚未成为创新机制的投入主体,没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模式,既有的产学研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共建产业发展联盟等高层次经济实体的合作较少。这就导致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从科研到产品、从开发到应用,始终以供给方为主导,忽略了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使得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或没有转化价值。
    刘新建:以现实存在的、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价值观在于,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要从纯粹的发表论文的导向中,转向将科研工作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方向上来,并且鼓励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相结合,转化为高新技术。
    乔均录:技术开发工作必须源于产品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部分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失去市场基础的科研项目注定毫无意义。
    宋广智: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某些脱离实际、仅凭个人兴趣爱好,甚至主观臆造的“小科研”模式,由于人员结构单一、科研目标重复,对经济推动贡献不大。在科研方法上,以发表论文为主的科研目标,与一个项目从实验室的样本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两者间的劳动量和价值量决不能相提并论。“小科研”模式之所以阻碍科研成果转化,还包括体制上对纯学术的过分强调、海归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以及科研投入的片面,使闭门造车的“小科研”成为争夺“皇粮”经费的手段。
    中试难,科研成果不成“果”
    刘新建: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不成熟是成果转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一项成熟的科技成果往往要经过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生产等环节。生产是企业行为,实验室研究是研究所行为,而中试实验环节却经常被忽略了,企业接受没有进行中试实验的成果非常困难,技术风险很大。
    乔均录:科研院所“生产”的所谓成果或技术往往只是部分单元技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很成熟,其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院所的技术要想达到“样机”阶段,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攻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技术到中试再到产业化1:10:100的比例关系。但由于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或者说这也并不是其强项,因而造成了科研院所大量“半成品”待字闺中。
    技术共享难,缺乏协作机制
    张楠:受利益驱使的“闭门造车”也使某些单位的科研活动只重局部利益,忽视社会的整体效益,科技资源自我循环,缺乏与外界科研学术机构的沟通和交流。长此导致科研环境愈发恶劣,直接导致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乔均录:科研单位的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学科的不断交叉交融,对技术提供者的要求也越趋综合性。提高科研院所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集成、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当务之急。但我们的研究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单一学科设立的,自身很难单独完成企业复杂又对系统集成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再加上缺乏跨单位合作的机制,因而就出现了科研单位拥有许多单元技术或项目,对企业综合技术需求无能为力的局面。
    过渡难,成果各阶段缺乏衔接
    刘新建:成果的转化在于原始性成果阶段、技术性成果阶段、中试实验线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四个步骤有机联合成一个整体。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用研究的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化人员需要在各阶段形成良好衔接,加强成果转化工作整体的计划性和各阶段的组织协调,使一项成果的各个阶段之间顺利过渡。
    激励机制落实难,成果无法合理量化
    刘新建:各个阶段的人员激励政策要与其后续阶段和最终社会的回报挂起钩来,同时扩大在各类人员报酬中,社会最终回报所占的比例。现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另外,由于目前对科研成果评价的不规范,导致无法对成果价值合理量化,一些认为在学术上先进的成果却没有市场,而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又往往在评价中被弃置。一方面这种对成果价值的感觉判断,常常低估了成果价值,从而严重挫伤单位和个人对成果转化的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一种通行的做法是在成果研制过程中将花费的成本作为成果转化的最低标准,也有的将成果转化后可能产生的全部利润来计算和评价成果的价值,缺乏公正、客观的标准,造成成果不是被“贱卖”,就是由于要价太高无人问津。
    共识难,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存在障碍
    乔均录:科研院所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存在种种障碍。比如在技术评估作价、股份比例、选派管理者等诸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合作无法成功。再者技术转移的其它方式比如单纯的技术转让,也往往因其技术成果的持有人与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即使技术转移了,其主体不到位也很难保证技术成果在实际商品化生产过程中达到设计要求,所以成功率较低。
    转移难,要求知识面更广
    乔均录:技术转移不同于科研工作,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了解经济、财务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还要涉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因而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从事技术转移,这也客观上影响了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刘新建:中科院理化研究所为了促进科研和管理人员对市场的认识,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花费100多万元,先后把39位科学家、科研组长送到北大、清华参加MBA培训,组织他们到企业参观学习等。 
    
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分析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指出,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用于引进的资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8,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07,而且真正能够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骨干集中在科研机构。我国企业引进技术以后却对科研机构的人封闭。科研机构用国家提供的资金搞了一些课题,出了一些技术成果,又跟企业的生产应用和占领市场脱节。所以长期形不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海尔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其中一条是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庞大的技术开发队伍,而且张瑞敏有一个绝招,就是技术开发人员自己到市场上推销他设计的产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完善和修改其开发的产品。新产品投产以后取得效益的一定比例给设计人员分成。技术人员搞一个新产品,搞成了马上就富起来了。这一条对调动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非常有效。海尔现在有几千个专利,平均每天要产生两个专利和技术诀窍。华为通讯,在国际市场上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已经视其为竞争对手了。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奇瑞作为一个新成长起来的汽车生产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在10%以上。奇瑞的汽车技术开发人员占全国整个汽车行业技术开发人员的60%。他们的快速发展正是下决心在技术开发上增加投入的结果。
    自主创新一定要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占全社会技术开发投入的70%以上。技术开发人员企业也占70%以上。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全社会技术开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0%多一点,还要进一步提高。因为企业跟市场比较贴近,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就把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结合起来了。
    以往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进入到大型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发挥作用比较好。像原来石化研究院、设计院在中石化集团内,发挥作用比较好。所以科研院所的改革还要继续深化,要通过进入大型企业集团,使他们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更好的结合起来。(本报记者 刘峥毅)

   [科学时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