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人民日报:坚持科学发展观 铸造航天新辉煌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8-07

 

科技时代_人民日报:坚持科学发展观 铸造航天新辉煌
东方红3号卫星。

  ———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35周年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 孙来燕

  编者按:35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航天这个世界高科技领域,我国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事业的发展,历来为国人所关注。为使读者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航天专家为本报撰文,分别就读者关心的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资源卫星应用等领域的热点话题作出回答。

  实践证明,在航天这样的高科技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们期待我国航天事业续写新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而且不断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航天事业,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战略举措。

  35年来,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和5艘“神舟”号飞船,航天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空间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空间应用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空间科学取得长足进展,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并且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中国航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继续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推进航天事业发展

  我国确立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面临着人口增长、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学技术是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解决这些制约的根本途径。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整体跃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初步估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门对航天器的需求量是“十五”期间的三倍,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后续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相继启动,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作为中国航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重应用求效益,推进航天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近十几年来,航天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在全球形成了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据报道,目前全球航天高技术产业的年收入约10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服务业约占60%;预计到2010年,年收入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服务业约占70%以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天高技术产业有较大差距,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卫星通信、广播、导航和遥感市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航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握航天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大力加强卫星应用技术的研发,引导社会需求、培育新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以信息化为先导,加强卫星和运载火箭等航天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建立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卫星应用体系,支持卫星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航天高技术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形成以卫星制造业、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业、卫星应用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构成的完整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

  我国研制并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广大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攻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掌握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系统的基本技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跟踪手段、信号形式、星体温度控制技术都超过其他国家首颗卫星的水平,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航天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与其他航天大国相比,我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将影响未来发展。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强化基础是前提,自主创新是核心。我们必须把提高航天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实践表明,国家重大工程是围绕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也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同时,要继续坚持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通过实施新的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带动航天科技和产业能力的整体跃升,实现航天事业的跨越和持续发展,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造就新型航天人才团队

  我国实施的“两弹一星”工程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而且培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涌现一大批科技精英,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源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源、兴业之本,实施人才战略。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要通过实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凝聚人才、历练人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构建鼓励创新、尊重首创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人才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航天人才团队,为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航天国际合作

  21世纪是人类探索与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新世纪。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时期,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更加广泛的航天国际合作,加强航天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航天国家的必然选择。

  我国将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航天交流与合作。我们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多层次、有重点的国际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大力开拓我国航天产品的国际市场,提升整星出口与对外发射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加强航天领域政府间、部门间、企业间、组织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的重大航天国际合作,为人类探索与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航天事业的根本指针。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铸造新的辉煌。

    [人民网]

相关

人民日报:空间学科大有作为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吴季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空间科学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被并列为我国航天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特别是在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嫦娥工程以及载人航天后续任务中,空间科学的成就与发展将日益受到世人瞩目。

  空间探测

  浩瀚的太空中有太多的人类未知现象,即使是从事了几十年航天工程技术的专家,也常常感叹“天为何物”。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物理研究是以空间环境中的粒子和场等物质为目标的学科,其第一手的探测数据只能来自于空间探测,从空间直接测量获得,这包括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地球磁层地球空间以外的行星际空间。

  我国为了解空间环境先后发射了四颗“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200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将我国的两颗探测卫星与欧洲空间局的四颗探测卫星进行协同探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同样和相似仪器对地球空间的六点联合探测。利用空间观测数据和地面连续观测数据,我国为空间天气的预报开展了长时间的试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自主数据和国外公开数据的空间天气试验性的预报能力,可以为我国航天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空间天文

  空间天文是地面天文观测在空间平台上的延伸,进入空间以后无论是从观测频率的窗口还是从观测信号的稳定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我国曾利用气球平台进行过多次实验性的空间天文观测。1979年还曾进行过天文卫星的设计以及初样的研制工作。2001年我国利用“神舟”二号实验飞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高能空间天文观测。此后,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空间天文观测计划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各级部门的支持,开展了预先研究。

  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

  自探空火箭研制成功以后,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完成了一批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空间科学实验。1986年以来开展了数次空间细胞生长研究和半导体晶体的生长试验。9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流动式空间细胞生长器,并在1994年7月返回式卫星搭载实验中取得成功。1999年,在试验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上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科学实验装置全自动无人操作以及遥测遥控等先进的空间实验技术,在我国首次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控操作。载人航天工程为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我国多工位晶体生长试验,细胞生长以及微重力下的电泳分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特别是在与人相关的空间生命科学的应用或称为航天医学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为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指的是离开地球空间的太阳系空间探测,它包括对空间环境现象的探测、对行星本身的地质探测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其根本目的是了解太阳系,探索生命和物质的起源,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生存的地球。我国于2004年立项开展月球探测———嫦娥工程,拟通过对月球的环绕探测、着陆巡视探测和样品返回三个阶段,充分了解月球,获得前人没有获得的关于月球的知识。月球探测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空间,但是它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在我国迈出了这第一步之后,将会继续开展包括行星际太阳风和火星在内的深空探测活动。

  未来展望

  空间科学是支撑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没有空间科学的航天国家不能称作为航天大国。我国的航天发展政策已经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会加大对空间科学的支持力度。这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进一步开展深入了解人造卫星运行的空间区域中的空间环境现象、确保卫星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方面开展探测和研究;第二是加大对了解太阳系深空乃至宇宙空间的奥秘方面的投入,提升我国对人类认识太空,创建新的太空知识方面的贡献度,体现中国人的探索和创造精神;第三是继续开展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力争在科学和应用方面都获得收获;第四是充分利用开展空间探测、空间科学研究的机会,加大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科普宣传和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逐步形成完整的空间科学计划的论证,立项审批,预研、生产和发射以及应用和科普宣传方面的体系。

 

附:

  中国航天发展重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