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9-22

 

中国人必须正视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不拉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美好愿望也就只能止于想象中而已。

李 磊(广州)

10月5日起,2009年的诺贝尔奖年度揭晓仪式陆续开始,当中,又出现了华人的身影——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高锟和2名美国科学家共同捧获。

虽然说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国籍。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却不是中国籍,让中国人心喜的同时难免再生心痛之感。再联想起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先生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时所谓的“我并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话,中国人更加心痛了:诺贝尔奖,到底离中国人有多远?

诺贝尔奖,中国人缺席的顶级盛宴

10月5日至12日,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这个已经拥有100年历史的世界性大奖每年都将评出在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1969年新增加的奖项)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或有很高成就的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

令中国人激动和欣喜的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膺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后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第八位华裔科学家。他在1966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但他的这一理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此次获奖就是因为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

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从诺贝尔奖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到了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据统计(不包括今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文学奖获得者11位,和平奖19位,经济学奖34位,化学奖54位,物理学奖75位,生理学或医学奖85位。在亚洲,日本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佼佼者,共有15位。印度和以色列等其它国家也曾染指过诺贝尔奖。其他获奖者主要分布在欧洲。每次谈及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不得不想到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获得过这个大奖,这让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无法不耿耿于怀。

也许,有国人自辩,诺贝尔奖本来就产生于西方国家,由于观念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奖项的评选方面自然会青睐外国人,但解释不了的现象却是,为何这项大奖也垂青外籍华人,却偏偏与中国籍者无缘?这是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也是困扰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一大难题。他曾提出的著名“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超于同期的欧洲,但在近代科学方面却略逊对方一筹?

的确,中国古时的科技创造多如牛毛,随便拔根寒毛都比其他国家的腰还粗。当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问世时,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美洲大陆则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就连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也毫不夸张地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然而,到了近代之后,诺贝尔奖却似乎离中国人越来越远。这似乎令中国人更加郁闷了,既然民族和人种方面都没有问题,那以中国人的勤奋好学,人口又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就不能取得被诺贝尔奖的评委们承认的科学成就呢?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对于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杨振宁教授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对于此话,杨振宁已经反复说过许多次,这其实与我们说的“总有一天”是一个道理,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力度,“总有一天”会把诺贝尔奖盼到手的。

然而,美好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差距。中国人必须正视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不拉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美好愿望也就只能止于想象中而已。

时下,中国的科技界依然存在一些弊病。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出在科研体制上。当前科技界,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特别是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显而易见,如果不改变观念,不革新体制,不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要想获诺贝尔奖只能是在梦中。此外,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后盾,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支持,没有优越的科研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去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眼下国内科技界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的科研水平无法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比如,有的单位制订了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奖励1万元之类的政策,有人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竟然一年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如果科研政策激励出这样的结果,那就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再者,有学者指出,我国的科学家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科研力量落后的重要原因。有人对中国的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进行抽样估测,其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尤其是合作精神在我国科研人员中比较薄弱,存在着不少文人相轻、难以合作的现象,这与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集体创造的趋势很不相称。当然,这其中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科学传统、科学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此外,当前中国的科研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重要原因。当下,国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节”,即一开始就以诺贝尔奖为追逐目标,把获奖的结果比创造的过程看得更重。于是,心态发生扭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如挖井人一样,挖几下不见水便易地重挖,结果换了无数地方终究也没挖出水来。而现实中不少科研工作者也挣脱不了功利主义的阴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利益考虑,鲜有人有志于献身世界的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如此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又怎能抛开私欲杂念潜心钻研真正做出巨大贡献呢?

相反,西方人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们不逐名争利、甘愿为世界做贡献。“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这是诺贝尔奖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的两句名言。

再看高锟。在他创立的光纤通信传输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之后,他才拿到这个奖项。整整40年时间里,作为这项成果的开创者,却比其他任何人都少想到诺贝尔奖,甚至不曾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高锟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对于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这话真是耳熟能详。例如牛顿、卡文迪、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普遍不看重名利和金钱,而醉心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反观如今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很少有这种为科学而拼搏、献身的精神,那种追求真理、真正的“科学的精神”的信念开始分崩离析,日渐消逝。若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作为真正的动力和追求,为名利而浮躁而浮夸,那么,冲刺诺贝尔奖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的“诺贝尔奖情结”,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应该学会更多的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人应该学会在国门大开中历练成熟,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不应津津乐道有“亲戚”获奖,从中找到那份自我慰藉,而更应该置身于全球化的氛围之中,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和他们所属国家的科教体制与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科书”。毕竟,一个谦逊而充满睿智的民族才是最具竞争力和爆发力的民族。只有不避讳我们的短处,真正以奋发进取的心态去分享华人诺贝尔奖的荣耀,才能知己知彼,脚踏实地去追寻和实现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最讲究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哪个科学家,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研究,真正为人类和社会的做出巨大贡献,是不可能得到公认的,也注定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因此,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切实创造有利于科学创新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唯有如此,不管中国本土20年内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都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否则,任何豪言壮语都将沦为空谈。(来源:《中关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