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当前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原因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02

 

当前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原因

诺贝尔基金自1900设立,从1901年开始向全世界科学家及文学家颁发奖金以来,共有108年的历史,在这108年的过程中,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及文学家都曾获此殊荣,这也是每一们科学家和文学家一生的梦想,是当前科学家和文学家的最高殊荣!

然而,100多年来,我们看着外国科学家和文学家获得奖励,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却无一人获此殊荣,虽然有8位华人先后获此殊荣,但可惜的是他们并不是中国人。今年,又看到一位华人区获此殊荣,却依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诺贝尔奖离中国还会很遥远吗?笔者认为,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近200百年的历史中前100年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正在经受屈辱。

大家都知道,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49年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处于统治腐败、列强欺凌,经济停滞的阶段,中国人为了赢得独立,为了获得幸福,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为驱除外国侵略斗争,没有人能安心做科学研究,也没有人能安心做文学,即使出现了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他也在为国家和人民的明天在摇旗呐喊,主要经历放在唤醒民众的杂文上,而对小说、散文、诗歌方面有所放弃。而我们的科学家在炮声隆隆中,如何安心做研究,在加上当时的统治阶级也不重视科学研究,许多科学家为此流亡海外,后来,一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国的,如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正处于一穷二白,而且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没有重视科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正处于一穷二白,政府虽然很支持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层子理论、李四光的采矿方面的研究、两弹一星的成功等,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茅盾、老舍、巴金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师,但是,我国随后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科学家被整、文学大师被关、甚至自杀,把科学和文学批为牛鬼蛇神,而且闭关自守,一切陷入停顿,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也因此不敢回国,让中国失去了与世界联系和交流的机会,科学家也不可能有心思做科研,文学家也不可能在牛棚里去安心写作。

三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首次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时间太短,正处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现在,中国对知识产权相当重视,提出了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光辉思想,中国的科技力量正在提高,涌现出了袁隆平、陈景润等一大批世界有名的科学家,无奈时间太短,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有个过程,如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对于相关研究中国是要领先的,但是有关的课题组在文革中被批斗。何况,我们目前正处在学习阶段,还没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四是诺贝尔奖的评奖项目不齐全,也是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的一个重要原因。

诺贝尔奖对某些项目是不参评的,如农业和数学等,而恰恰在这两方面,中国人是有优势的,如数学家华罗庚的黄金分割法、陈景润证明的1+2=3都是人类了不起的发现,是完全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有,袁隆平的杂交技术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他得不得诺贝尔奖都不会减少他的光辉。

五是中国对人才的评价体系目前没有还不十分科学,这也是中国人才不突出,最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对如何选拔人才还存在误区,要求人才全面发展,而这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才是极其少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优秀,而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却要求我们的孩子不能有任何偏科的可能,否则,你就进不了你理想的大学,而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兴趣培养的阶段,但你在父母、学校和社会及将来就业的压力下,你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爱好,所以,你必须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某方面优秀的人才很有可能被埋没,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另外,当前社会上只重视“官本位”和“钱本位”,而对技术人才的不重视,这也是当前中国没有特别优秀人才的原因,这些人才只有通过出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中国成为人才的最大流失国。当引起重视,这也就出现只有华人获奖,而无中国人获奖的遗憾!

六是国际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这是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深层原因。

中国近200年来,在世界的地位一直处于弱势,尤其是60年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列强欺压的对象,现在,中国已经独立,按照中国的想法处理中国和国际的事务;中国正在崛起,按照中国的步骤走向复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世界主要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而且依然用老眼光来看待中国,处处与中国为敌,压制中国,甚至想颠覆和分裂中国,不希望中国强大,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附庸,所以,他们不会宣传中国好的东西,尤其在有世界影响的诺贝尔奖方面,他们当然不会推举中国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让我国拥有越来越多的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再为核心技术买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诺贝尔的获奖名单中,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一定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凤凰网 2009-10-12]

专家把脉中国为何没获诺贝尔奖?关键学风不正

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美国朗讯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昨日,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61岁的丘成桐和73岁的卓以和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为了科研愿意拼命,从早到晚做研究。新生代研究者把工作时间限定为朝九晚五,休息时间就出去玩。”两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年轻学者的科学精神颇为担忧。

症结

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丘成桐认为这是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说:“得诺贝尔奖要作出有很大创新性的贡献,中国的创新人才还差很远,大学也没有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很多年轻教授想着怎么评上杰出青年等奖项,到了四五十岁又想着当院士。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最高尚的境界,就是中国有一群优秀年轻人真正为了人类求知欲望来做学问,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能做到这个,很快就会有中国科学家拿到诺贝尔奖。”丘成桐说。

退步

名校生考不过哈佛入学试

“高考不考微积分,很伤害中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因为微积分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文艺复兴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后来全球科技才开始长足发展,”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中国高考为了标准化,担心很多学生学不懂微积分,就干脆不考。高考不考,学生也不学。但是,美国的中学是要学微积分的,学得好的大学生在20多岁就开始做相关研究了,而中国学生到了大学才学这门课,浪费了很多时间。“中国一定要培养一批精英学生,要跟全世界开展科技竞赛,人家能懂,你也要能懂,不能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不懂。”

“近10年中国出去的留学生比20年前水平差了很多。以前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会轻松考过博士入学考试,而且得到很高分,但近几年中国名校的学生到哈佛却考不过入学考试。”

丘成桐说,“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不是为了做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都想着怎么样在毕业之后到华尔街上班挣钱。”

“我在美国遇到很多中国去的人才,我问他们要是回国的话,什么是最要紧的条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要紧的是自己需要一个靠山,”卓以和说,“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会用的问题,有了人才怎样留住?应给他们提供一分稳定的薪水,还有稳定的研究时间。”中国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怪象

名教授不屑给本科生授课

“在学校里要端正学风,教授和学生都要做到这样,”丘成桐说:“世界上抄袭别人的学者很多,但被发现后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但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学校里,真的是很奇怪。这让学生怎么看?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则在台下偷笑。一个老师面对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面对一两万个学生,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中国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惩抄袭者。不仅是工业创新,学术创新也是这样。一个好的创新研究动不动被人家抄去了,研究者情何以堪呢?不搞好这个,自主创新没法谈,”丘成桐说。

卓以和说,美国很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学界若发现有人抄袭,就将抄袭者解雇。

“中国很多有名的教授不重视教学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名教授觉得自己有名,要做研究,很伟大,教本科生显得水平太低。但是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吧,哈佛就要求每个教授都要教本科生,中国学校太宠名教授了,”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多人去申请,申请者要讲清楚自己对教学有什么贡献。有这个机制后,名教授也不得不花心思去教本科生。美国没有教授敢说自己是做研究的,不教书,但在中国常有人讲。在这方面,美国的机制值得借鉴。

出路

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卓以和说,做实验需要和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叉在一起,产生了灵感,就是新发明的开始。

“所以我希望中国有这么样一个实验室,能够集中最优秀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一样,将有力促进中国的自主创新。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保持实验室的运营,不要给研究者太多的压力,不要规定他们一定要在三五年内出成果,有时候十几年才真正将一个发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卓以和说。

本报专访省侨办主任吴锐成———

“引侨智”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日前,省侨务办公室主任吴锐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海外华侨华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才智力,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宝库。近年来,广东实施的“海外人才为粤服务计划”,已经在海外“招才引智”方面先行一步。

吴锐成介绍,本届论坛参会的海外代表达到190人,大多数为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食品工程、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学术权威和学科带头人。吴锐成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有几十万人,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高科技领域。而很多华侨华人也心系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希望为祖国或祖籍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引侨智”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吴锐成说,海外人才长期在国外生活,有着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联系,这些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吴锐成分析说,“广东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腾笼换鸟’,而且要‘扩笼壮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侨智’推动广大港资企业、台资企业和侨资企业形成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当务之急”。

在“招才引智”方面,广东已经先行一步。2009年,省侨办促成了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在广州举办第14届年会暨“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受到国内外的瞩目。

南方日报记者雷辉

观点1

发展新能源也要“经济实惠”

在世界各国就低碳经济进行“正面交锋”之时,海外高端专家聚集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创新中国与低碳发展”分论坛,探讨广东的低碳与新能源之路。

美国益科风电集团和美国浮海风电公司董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鲍亦和在昨日演讲中表示,发展新能源也要有“成本意识”,“海风发电比煤电还便宜,要的就是这种项目,在三五年内产业化!广东发展新能源,如果100年后才能产业化,投入又很多,就不划算了。因此,两个原则很重要,一是经济实惠,二是经久耐用!”

“新能源”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来了个“冷思考”。他表示,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无污染物质,但必须通过转换成稳定的电力(或能量)才可利用,而一旦通过载体转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过程就变成了既消耗载体材料、又存在污染和废物处理等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思考的是,发展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时机是否成熟!很多人开始担心,大规模太阳能电场、风电场会不会污染环境,但目前还没研究结论。但我有一次到一个大型风电场参观,问及这个问题,工程师们说‘不知道’,但表示那里过去有候鸟迁徙,如今没了。”

美国加州能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唐永春也表示,中国发展新能源,无论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都要因地制宜,不要不切实际盲目学习美国!“美国也有很多错误经验,很多失败的例子,好比有的碳捕获和碳储存项目,投资极大效果很差,中国千万不要学!”

观点2

医药国际化临床研究落后

中国医药国际化临床研究的落后于世界,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和癌症学系教授王小凡对此表示担忧。

王小凡说,临床研究标准化和规范化极为重要,需要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因为关系着中国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审核问题。

但目前中国临床研究中的病例收集多由医院一线医生完成,甚至部分由学生代做。“虽然中国做临床研究病例资源很充足,但往往1000份病例中只有300份合格。”

有专家认为这一问题可“追究”至“教育体制”。在美国,不少医学院具有自己的研究型医院,教学资源丰富,“但中国不少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独立法人经营,仅剩一点基础医学教育资源,远远不够,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王小凡认为,中国医学教育要分成研究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培养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与神经科学系终身教授和研究生院副院长郑加麟认为,中国8年制医学教育已形成规模,9所医学院校具备培养出类似于美国医学博士的能力,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和可充分积累经验有所作为。

观点3

“科研”相对有余“开发”明显不足

昨日,中国津通集团董事长贡毅在“创新中国与产学研合作”分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科研”相对有余,而“开发”明显不足;帮助“科学家”变为“企业家”的中间服务缺失和产学研合作体制单一,市场化模式发展滞后等。“中国要实现产学研合作,应实现点线面全面发展。‘点’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线’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打造‘生产性服务链’;‘面’即政府应全面支持,鼓励引导发挥‘平台经济’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率。”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光电子学首席终身杰出教授顾敏提出了“变革型产学研”循环模式,即以新型教育为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创新型“idea”,实现知识全新化,引领技术,最终实现变革型产学研。

观点4

广深两金融中心并存不冲突

在“金融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论坛上,几位专家描绘着将广州市建成金融中心的蓝图。

“在与深圳金融中心协调联动的前提下,广州市建金融中心应得到认可。”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刘少波表示,现阶段广东省正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过渡,当务之急要解决好金融跟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并且增强金融辐射力。

广州、深圳两个金融中心并存,广州该如何定位?。

美国MKS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宋子炎分析,是否能成为金融中心取决于某个市场是否具有其自身独特性。美国东海岸临近的纽约、芝加哥同为金融中心但两者侧重领域不同。

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表示,广、深两金融中心并不冲突,广州将侧重做银行和保险业务,而深圳依旧保持经营其风险投资(VC)、市盈率(PE)和保险市场。

专题撰文(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李强张胜波

实习生

黄雅君张迪朱懋

摄影曾强

统筹徐林

    [南方日报 2010-07-27]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没有中国人?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知识海洋网 2009-10-11]

 

 

 

 

相关链接

汤森路透预测2010诺贝尔奖得主 纪录显示成功率超16%

学者称中国50年内出不了《自然》杂志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淡化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个理由

追忆钱伟长:25年的“右派”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历史回顾(4):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坎坷命运

历史回顾(3):《胡杨泪》—阶级·人性与知识分子的悲苦写生

从分析200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谈起看国人离获诺贝尔奖有多远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