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重大工程首先应是民主工程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3-29

 

重大工程首先应是民主工程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石,民主公开则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基础。重大工程要成为民心工程,先得是民主工程

    文/汤耀国

    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鼓点渐紧,进军未来五年的前奏曲已然吹响。按惯例计,距两个时间之窗,即下半年的中央全会,明年春天的全国两会,分别半年、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政商等界的如潮愿景将集中喷发。何去何从,何取何舍,孰轻孰重,孰速孰缓,高层决策前的各方博弈必将激烈。

    协调各方利益,正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深化阶段,政府之手尤其是国家之手举足轻重,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源投向仍为各界共尊,仍是国之重器。纵向看,国家的资源调配能力已达至空前高度。横向比较,中国特色体制下的资源调配效率非同一般。计划,或改名后的规划,可补市场之不足,中国在这方面更被认为特具优势。兼具能力与效率双重因素,一方面固然更加展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高效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手握重器,一发牵而全身动,不可不慎。

    事实上,在计划产生的过程中,还存在另一种市场,即“意见市场”,俗云民心所向。行之有效且久远的公共决策,大都基于求解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寄望少数人的贤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密室内的操作,特殊利益集团的独大,更为开放社会所不能容。史上已有经验教训。如上世纪50年代,有民主人士提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警示,但为革命时期一路走来胜利的乐观情绪与当时的赶超心态所蔽,未能挡住“大跃进”。结果决策者的预期未达到,民众更受其苦。

    大灾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使得我们走上了依法治国的大道。如今,狂热般的明显错误、战略上的大方向错误毕竟不常见,也容易发现苗头,很难再犯。当前,值得警惕的主要是重大项目,特别是耗资巨大、影响深远、技术复杂的重大工程的决策。在这方面,国人熟知的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堪为镜鉴。

    黄河三门峡工程早被证明是一大沉痛失误,但上世纪50年代上马时,只有黄万里、温善章等极少数专家提出明确异议,一路畅通,匆匆上马。几年后泥沙淤积严重,防洪工程反倒引发水患。后来总结教训,有人归咎于迷信苏联专家,也有人直指决策体制本身。

    长江三峡工程差不多与三门峡工程同时提议,现在也公认,如果在上世纪50年代上马,将是一场灾难。所幸当时反对者较多,身居高位的领军人物更有当面直谏的机会,所幸被“纳谏”。到80年代再度论证,则广聘专家,公诸社会,明文规定要听取不同意见,国务院审查委员会认为,“无论赞成的、疑问的或者不同意的意见……对增加论证深度、改进论证工作以及完善论证结果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议案,还特别要求,“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妥善解决。”相比三门峡工程的教训,三峡工程在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方面更多的是经验。

    三峡工程论证跨越半个多世纪,域外还有时间更长的。如英吉利海峡隧道,从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起即有呼声,但一直存在不同意见,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工、建成。中间经过大量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更有复杂棘手的区域利益协调,至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方水到渠成。

    要经过充分的酝酿、论证、协调,是重大工程决策的必备前提,之后要经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批准执行。因“效率”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基于任期制及考核指挥棒的政绩短期化,更须特别注意做到这一点。鉴于五年规划的时段限制,更须力避抢着搭车、勉强上马的情况。

    研究论证经济技术因素主要涉及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假设立场客观、利益无涉,当前大量专家与技术官员不难膺此重任。相形之下,为协调不同利益、确保公平正义,重大工程决策的民主性更受考验,尤其是遇到利益有冲突、意见有分歧之时。而且民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性——利益之下,何患无辞?

    如今重大工程方案的提议者,大都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大企业,影响的则是广大民众。直接如征地拆迁,间接如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只有进一步放开意见市场并使其产生切实作用,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才会转化为影响决策的优势。

    当前听证会等民主手段更多,互联网等利益诉求渠道更畅通,“两会”等场所的意见市场也更为活跃,但利益分化、固化的趋势也在加速。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膨胀,屡屡架空来之不易的民主决策。欲除此弊,唯有进一步厉行民主:如在最大范围听取各方意见,严格组织科学论证,进行多种方案比选后,“票决”往往比“协商”更有力,“问责”往往比“问计”更有用。推行更严格的民主程序,最好是形成法定程序,才能确保公平正义的落地,确保重大工程真正造福于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合法性的基石,民主公开则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基础。重大工程要成为民心工程,先得是民主工程。

    【瞭望】 

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总理的激情话语,再次有力地传递出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庄重承诺,张扬了推进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经济蓬勃前进、迅速崛起的宏大图景中,吏治腐败、司法不公、分配失衡、贫富分化,也是分外鲜明的社会现象,“被边缘”、“被剥夺”、“被锁定”,也见弱势群体分外焦虑的社会心态。如何使广大民众,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切实保障社会参与的权利?已经提上中国转型的重要议程。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它在当下的实践指向,是社会的民生进步,是公民的权益保障,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看民生进步。这是近年来政府施政下功夫最深、绩效最显的地方,也是社会舆论点击率最高、考问最多的话题。如果说改革之初的民生问题更多地受制于发展滞后,是如何尽快打破短缺经济的格局,今天则更多地聚焦于公平正义,是如何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城市房价狂涨、居高不下,但求一房安居,直耗尽许多家庭的几代积累。其中演变出房地产开发商、南北炒房团们一场场积累财富的盛宴,也催生了万千“蚁族”、“蜗居”平民一个个饱尝人生失败滋味的梦魇,给大众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集体恐慌。类似现象,还有居民收入差距在二元结构中越拉越大的“城乡分化”;“恶意欠薪”屡禁不绝、“血汗工厂”大行其道中愈演愈烈的“资本掠夺”;拼命挖掘“投资洼地”,不惜将宝贵资源廉价奉送给外来资本,损害子孙立足根本造成代际公平断裂的“发展赤字”……更让人迷惑的是一些舆论的辩解:“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须知,市场失灵,还当有政府调控和社会保护。“这是发展阶段的特征”。须知,东亚国家的高速成长历史,并未必然出现失衡的贫富分化。“这是改革深入的代价”。须知,是谁认定,改革的代价应由普通大众、弱势群体支付和承担,而改革的成果则由既得利益集团独享、通吃?

  看公民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的根本,是保证不同群体都能享受相同的权利,并由法律和秩序为这种权利表达提供保障。显然,在官本位根深蒂固、潜规则风行一时、既得利益集团肆意膨胀之际,普通民众的权利保障亟待夯实。我们可以浏览一下“土地城市化”的路线图:强制征地是第一步,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先将城市周边农民的土地征用过来,稍加整理开发,转手招拍挂,土地财政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农民也由此作出巨大牺牲;城市一味扩张,遭遇18亿亩耕地红线,于是就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行大搞城市拆迁,公然漠视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利,衍生了一出出居民“以死抗争”的悲剧事件;拆迁的空间毕竟有限,主政者们又有锦囊妙计,转身瞄准广大乡村,随意推行土地整理、村庄合并,以腾出土地指标,也不管农民自愿与否,不管农民的权益保障与否。城市化进程加速,还当端正方向。

  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学大师阿玛蒂亚·森有言,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同时,自由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提升每一个人选择生活、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每一个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社会流动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人们自我实现的广阔空间,增进人们共同拥有的尊严和幸福。对于中国最为弱势的农民群体而言,我曾讲过三句话: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组织农民,才能壮大农民;只有提升农民,才能发展农民。着眼点,正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更为迅捷地走进城市的发展之内、体制之内、社会之内,要加大村民自治、培育乡村合作组织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力量,要大力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经营素质,就地开辟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吸引资本下乡,去替代农民经营,从而压缩、剥夺他们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促进广大普通民众的利益追求、权利保障和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本位走向民生本位,从国家本位走向公民本位,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公平正义,就是我们在转型中应当始终坚守的价值取向。

  重识公平正义,它不仅是政策宣示,而且是施政实践,是每一级政府决策的基点和工作的目标;它不仅是政治导向,而且是发展力量,只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它不仅是政府形象,而且是政治文明。渗透在社会的秩序规范中,它是一种制度平等;引领在发展的路径转换中,它是一种科学理念;落实在政党的民主建设中,它是一种执政伦理。

  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政府应当肩起的责任,更有赖于公民的努力、改革的深化、法治的建设和文明的培育。(苏北)

    【半月谈】 

官僚世袭化的阴影

  中国是个家族本位、人情文化的国度,官员子弟进入仕途,无论如何都会享有优待,只有国家实行严格的考试取官制度,并赋予考试优胜者以最大的荣耀,才能让官宦子弟不热衷托庇父兄的余荫。

  白墙涂鸦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只有国家实行严格的考试取官制度,并赋予考试优胜者以最大的荣耀,才能让官宦子弟不热衷托庇父兄的余荫。

  不言而喻,官员子弟做官,有着平民子弟无法企及的优势,在进入以及升迁方面,即使没有人以权谋私,也要占很多便宜。据说,平民子弟在升迁方面,到一定级别,往往会碰到玻璃天花板,但是,官员子弟这种事多半是没有的。

  中国自秦汉以来,贵族制大体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官僚制。官僚制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流动性保障其效率,通过选拔机制,不断地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官僚体制中来,通过优秀人才的“人治”,保证帝国行政的畅通。所以,官员的选拔,成为制度的关键。

  两汉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度,在开始的时候,的确大体可以保证选拔的公正,不断有优秀人才从草野选拔到朝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汉朝国力之强盛。但是,这种制度的选拔之权,在于高官。官越大,选拔能力就越强。对被选拔人而言,荐主是他进入仕途的关键,等于是他最大的恩人。加上后来儒学兴盛,荐主往往又是他的老师。所以,一旦被推荐的人日后也成了高官,对恩人的最大回报,也许就是把恩人的子弟也推荐上去。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家族本位的国度。

  因此,到了东汉末年,高官的子弟恒为高官,就成为一种现象,人称门阀。接下来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制度变为九品中正制,居然把士人的出身“家世”,作为士人等级的标准。以至于吏部选官,干脆直接看人的牒谱授官,形成了官僚世袭化。

  显然,官僚制是不能世袭化的,官僚世袭化,是比贵族制还要糟的一种制度。因为贵族虽然是世袭的,但他们的子孙必须为自己的封地负责,如果不负责,封地就有可能保不住。但是,官职本身是国家的,官员世袭官阶,却不用为某个具体的职业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负责,因为所谓的世袭,只是就官阶而言的,不一定会严格落实在某一个职务上。

  这样一来,官僚世袭化的南北朝,就出现了官僚普遍玩忽职守的现象,任何一个衙门大一点的官,实际职务都是下属的小吏在做。因此,官僚制就丧失了原本的效率。国家孱弱,政治混乱。

  官僚世袭化现象,从根本上说,跟官僚制自身的逻辑是相悖的。但是这种现象,只有实行了科举制之后,才得到遏制。毕竟,中国是个家族本位、人情文化的国度,官员子弟进入仕途,无论如何都会享有优待。只有国家实行严格的考试取官制度,并赋予考试优胜者以最大的荣耀,才能让官宦子弟不热衷托庇父兄的余荫。

  其实,隋唐之后,官宦子弟也存在入仕的后门,一直都可以通过门荫进入官场。但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风气,不由科举出身,就是没本事。所以,但凡有点出息的官宦子弟,都要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去。据后人的研究,科举制实行以来,半数左右的及第者,来自平民的中小士绅阶层,余下不到一半,则来自官宦世家。按人口比例,官宦子弟考试做官的几率,其实蛮大的,但由于能保证平民子弟的出路,官僚制还是有效率的。

  官员的好坏优劣,决定了国家成败兴衰,因此,必须保证不断从平民中汲取政治人才。要想保证这一点,一个严格的考试选官制度,是必须的。否则,有考试,有推荐,还有暗中盛行的买官卖官,后果不堪设想。要消除官僚世袭化的阴影,恐怕还在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大批底层精英才能脱颖而出,不至于长期沉积在下潦,永无出头之日,种下社会动荡的根苗。

    【新京报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