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方舟子:张衡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预报地震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2-05

 

方舟子:张衡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预报地震

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外形图。(图片来源: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新浪科技配图)

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外形图。(图片来源: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新浪科技配图)

  方舟子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会想到东汉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发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来每有大地震,总有人指责地震局:“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当然,张衡的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预报地震,而是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比现在的地震仪差远了。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检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10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3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管用。《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

  于是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提出新说,认为地动仪检测的是更早一点的另一次陇西地震,是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汉阳(现在的天水)地震。但是对这次地震《后汉书》并无记载,是设计者根据几处文献牵强附会地推理出来的。《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司徒刘崎、司空孔扶被免职,袁宏《后汉纪》更详细地说是因灾异被免职的,清朝学者惠栋《后汉书补注》引《鲁国先贤传》称司空孔仲渊在阳嘉三年因地震被免职,于是设计者认为在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发生了一次正史漏载的地震,导致两名高官被免职。明确提到地震的《鲁国先贤传》是已失传的晋人编写的野史,不足为凭。事实上,《后汉书·周举传》提到司徒刘崎是因为旱灾被免职的,而不是因为地震。

  即便《鲁国先贤传》记载可信,那么它也没有说地震的发生地,又如何证明就是《张衡传》中说的陇西地震呢?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从张衡《四愁诗》里找依据,里面提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便认为是在思念汉阳发生的地震。这就更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中国青年报]

 

 

 

相关报道

方舟子质疑张衡地动仪“不管用”(图)

方舟子质疑张衡地动仪“不管用”(组图)
2005年复原的模型。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动仪到底是啥模样早已无据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则于昨日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对此表示,2005年复原成功的地动仪模型确实可以监测地震。

  网 友

  国宝只有“59岁”

  11月28日,网友闫涛在微博上发帖,称“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考古学家)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

  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昨天下午,该帖被转发1.5万次,评论近5000条。

  很多网友称,他们之前并不知道,在历史教科书中和科技馆里频繁亮相的地动仪,原来只是一个“年仅59岁”的复原模型。他们更不知道,由于存在原理性错误,这个复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学家的质疑和否定。《后汉书》中记载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风地动仪,其实早已失传。有网友称,这样的事实大大打击了人们的信心,甚至有人对“四大发明”等其他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质疑。

  在北京某初级中学教历史的韩老师说,目前中学历史教材里使用的,还是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片,他们一般不会刻意向学生说明这是原物还是复原模型,“连张衡本人的画像都是后人模拟的”。韩老师说,介绍地动仪时,他们只会跟学生讲“里面有机关,发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会掉下来”。

  方舟子

  张衡地动仪管用吗?

  网上波澜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体发飙。他于昨天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

  方舟子称,2005年,中国地震局专家宣布他们经过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他们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动仪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方舟子说,后经了解得知,原来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检验的不是真实发生的地震,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

  方舟子说,在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建成后,中国境内每年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复原模型监测范围之内,却从来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复原模型检测到。

  方舟子还在文中对《后汉书·张衡传》所记载的地动仪预报的陇西地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称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怀疑那次地震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

  方舟子说,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他发明的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方舟子说。

  ■专家回应

  新版复原模型 对地震有反应

  曾参与2005年版地动仪模型复原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表示,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已得到多名院士专家的鉴定。

  “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冯锐说,他们利用在真实发生的地震中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波长,以此为依据控制特殊振动台,完成对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检验。这是地震的“复现”,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冯锐表示,如果要监测真实发生的地震,须建设地基等配套设施,然后将地动仪复原模型放在上面,但这样的监测实验耗资巨大,选址等问题也不好解决,“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冯锐表示,据史料推测,这次地震发生在公元134年。冯锐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

  本报记者 李铁铮

    [京华时报]

网友热议地动仪监测地震功能

  地动仪是个“摆设”?

  新闻焦点: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的复原模型。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那些复原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表示,2005年复原成功的地动仪模型确实可以监测地震。

  不要沦为口水战

  现在的一些争论,往往沦落为口水战,而真凭实据,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动仪之争,请多拿些证据,少放些口水。公众也不愿意再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这绝不能只是专家之间的一场只有口水没有证据的争辩。 龙敏飞

  质疑理由不充分

  真实的地动仪早已不存于世,制作技术也已失传,复原模型的设计原理未必就与张衡地动仪相同。就算今人复原的模型无法有效监测地震,凭什么说张衡地动仪也是摆设呢?因此质疑地动仪,理由未免不充分。杨国栋

  何必拘泥于“复原”

  与其纠缠于“复原模型”功能真假,不如学习、欣赏历史人物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不拘泥于简单“复原”,不陶醉于一味“模仿”,而是真正在地震科学上取得突破。 张兰军

    [新民晚报]

张衡地动仪能否测地震?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综合《广州日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近日突然成了众矢之的。有网友在博客中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做工精巧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它只是一件精巧的摆设,对地震毫无感知。打假斗士方舟子所言更绝,他在博客中直接怀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本身就不能报告地震,《后汉书》的记载有造假之嫌。昨天,教育部已指定教材工作委员会研究修改事宜。

  微博爆料

  进教材的地动仪非东汉古董

  11月28日,一位叫作“闫涛”的网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

  此事顿时引起许多网友的热议。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会想到东汉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发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来每有大地震,总有人指责地震局:“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当然,张衡的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只能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而且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专家、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书中所说设计了它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比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王振铎自己承认:“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

  接下来这尊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就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经过几次修订,教科书中没再提这是后人根据文献和自己的理解复原的概念模型,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就这样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当年的张衡地动仪。

  内幕披露

  所有地动仪模型全是摆设

  事实上,多年来,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不仅不能测地震,而且被地震界指出基本原理有错。

  2003年,河南博物院在全国招标复原地动仪,中国地震台网研究员冯锐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的课题组中标,2005年,课题组复原新版地动仪的内核部分。

  据冯锐介绍,目前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五家公立展馆均有他们的仿制品展览,在一些学校里也有了他们的地动仪模型,冯锐也到一些学校给学生们进行过知识普及。2010年开幕的世博会将张衡地动仪新模型列为展品之一,中国政府也将冯氏原理的张衡地动仪,纳入“中国古代机械成就展”全球巡展之中。

  可惜,这个新版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也是不能测地震的。

  史料表明,从1875年到现在,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不能验震。

  史料表明

  记录地动仪的人没见过实物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地震仪诞生于公元132年,几十年后莫名消失,至今不见于任何出土文物和流传文物中。而直到公元432年,范晔才开始撰写《后汉书》。也就是说,范晔是在没有见到地动仪的原型情况下,时隔300年后,写出地动仪的内外构造的。

  既然如此,中小学教材中使用新版复原地动仪还是传统版复原地动仪,或者如何表述地动仪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甚至有网友提出,既然地动仪的争议如此之大,那就应该从教材中删除,以免误导我国成千上万的学生。

  方舟子质疑

  张衡地动仪本身是个摆设

  面对网络上对于地动仪造假的热议,打假斗士方舟子的一番话说得更绝,他在博客中称,不但王振铎等人制作的地动仪是摆设,就连张衡本人制作的地动仪,也存在极大的造假可能性。

  方舟子在博客中表示:“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他认为《后汉书》的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

  “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震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

  方舟子分析,“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震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专家反击

  张衡的地动仪不是假的

  对于方舟子的质疑,冯锐反击说,地动仪问题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任何人都要写出严肃的学术论文,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术上进行讨论。方舟子有的话是对的,给人以启发,欢迎这样的文章。但是如果说“没拿真实地震检验”,这样的观点不完整。现在的地震台可以根据数字记录进行演示,同时,对于历史地震也有专门的专家进行研究。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日前向媒体表示,陇西地震确实发生过,时间大约在公元134年。冯锐还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

  冯锐还表示:“我认为5个方面可以证明张衡地动仪不是假的:一是史料不是孤证,除了《后汉书》,还有别的资料;二是考古发掘;三是古籍文字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吻合;四是古籍中所说的地震是存在的;五是后人继承。”

  教育部回应

  已将资料转交教材委研究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教育部,并转述了网友的问题。

  昨天,教育部在回复记者时表示,地动仪在全世界有争议,中小学教科书应如何描述是个专业问题,教育部相关部门已经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研究。

     [楚天都市报]

 

 

 

相关评论

张衡地动仪的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东汉发明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直都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骄傲。然而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称,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字记载仿造,真正的地动仪已经消失一千多年。此外,司南也被指是后来仿造,并非原版。(12月1日《北京晨报》)

  得知真相,很多网友感到愕然,更有人用“自豪感轰然坍塌”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甚至还有人“恨屋及乌”,对“郑和下西洋”故事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当然,把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寄托在一两件古人的发明创造上,也是有失理性的。要想科学地认识历史,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举个简单的例子,火药是我们发明的,但是当我们用火药制作鞭炮烟花的时候,西方国家却用火药制作洋枪火炮来侵略我们,你说,我们该为此自豪还是羞愧?

  倒是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张衡地动仪为仿造品的真相,为什么时隔近60年以后,才以“网友曝光”的方式被揭开。如果真相能够早一点被公开,它还会带来今天这样的冲击力,让网友产生“自豪感轰然坍塌”的感觉吗?我们把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寄托在一两件古人的发明上确实有失客观,但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故意隐瞒和曲解历史的真实,岂不是更加不妥当?

  现在我们知道,目前博物馆里的张衡地动仪,是1951年由文物专家、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古典书籍的记载仿造的,而且并不能真正的验震。但是在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这一点却只字未提,教科书透露出的信息,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地动仪就是当年张衡制造的,是出土文物。这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疏忽所致?

  考虑到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出于凝聚国人向心力和振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需要,对地动仪真相选择性“屏蔽”,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还继续瞒着这个真相,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再联想到前些日子盛传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虚构名人故事,违背基本常识等“猛料”,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有所反思了。 □苑广阔

    [南方都市报]

要真想不要掺水自豪

  文/石城客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此前人们在历史教材里看到的那个张衡地动仪是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的,这个地动仪的原理已被质疑。近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已研制出了新版的复原地动仪。据课题组组长冯锐介绍,新版复原地动仪经过了专家的检测。然而,方舟子又对新版复原地动仪提出了质疑,认为“仅仅是个摆设”。

  真相常以突袭的面目出现,令人猝不及防。如果不是学者的披露,我们也许至今都不知道教材里看到的那个张衡地动仪原来是赝品。张衡地动仪承载了几代人的骄傲记忆,甚至被升华为一种图腾,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征性符号,是千古流芳的伟大创造,为无数人津津乐道。真相的残忍之处在于,不仅地动仪是后人仿造的,连地动仪的构造原理也经不起推敲,它并不能预报地震。这让人情何以堪!难怪网友感叹“自豪感轰然崩塌”。

  自豪感坍塌不是坏事,因为建立在虚幻之上的自豪感原本就很缥缈,就不牢靠。笔者认为,地动仪系仿造的信息被披露出来,是一件大好事,尽管我们失去了自豪感,但我们接近了真相,真相远比自豪感重要,更何况这种自豪感原本就是掺水的。如果这一信息不被披露,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继续被蒙蔽,沉浸在虚无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之中。

  有人说,历史是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原本应是真相的集合体,但因为她被随意打扮,人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往往有距离,比如地动仪。当然,60年前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地动仪时,并没有什么不良居心,就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研究。但耐人寻味的是,接下来,这尊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就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经过几次修订,都没人提这是概念模型,一代代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当年的张衡地动仪。试问,专家后来为何不提教科书的地动仪是复制的?是确属不知还是善意隐瞒?

  好在,今天终于有人指出地动仪是仿造的,且指出地动仪并不能防震。真相虽然姗姗来迟,毕竟来临了。在此语境中,审视这一真相,就给我们另一个莫大的启示,这就是要勇于质疑。质疑权威、质疑历史、质疑任何搽脂抹粉的东西。

  据报道,2002年,某学者在杂志上撰文称“判断是否地震要看悬垂物,而不是竖立在地上的棍子、瓶子”。杂志编辑发现,该判断与张衡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发生了矛盾,谁错了?学者认真求证后,发现“这个已经被符号化的地动仪,却犯了一个地震学界的原理性错误”,自此真相廓然开朗。

  许多时候我们过于相信历史教科书上所写的一切,殊不知教科书也不是完全准确的。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对于历史,要有一种学会质疑、懂得质疑和善于质疑的精神,不要把自己的头脑成为教科书的跑马场。鲁迅说:“(历史)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如果我们没有质疑精神,看到的只能是点点碎影,诸如地动仪系仿造就很难被挖掘出来。

  诚然,真相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一方面固然需要专业知识和怀疑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某些外在因素。知名学者谢泳说:一个国家的公民,有了解本国历史真相的权利,除有特殊约定的法律规定外,国家不能随意限制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斯言诚哉!

  总之,地动仪系仿造不是坏事,恰恰是好事。它给我们带来了两大启示,一是珍视真相,二是不能盲从。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笔者看来,不断还原真相,逐渐逼近历史真实,才是真正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深圳商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