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陕西毛乌素沙漠7万亩沙地变良田 探出沙漠治理新路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9-14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大纪汗村沙漠改造成良田后种上了马铃薯,长势良好。

点击进入下一页

孟家湾村正在等待改造的沙漠原始生态状况。

  编者按:陕西省国土系统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让沙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我国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迹,为全国沙漠改造提供了重要工程示范和种植示范,在沙漠生态治理上探出了一条新路。

  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地带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纪汗乡大纪汗村,见证了这个奇迹。

  在我国西北部,只能长草或不长生物的沙地多达几亿亩。陕西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改造沙漠,增加耕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值得继续探索、关注。

  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绿油油的马铃薯直铺到天边。田成方,路成行,林成排。平整的田块上,巨大的喷灌机组正在马铃薯花盛开田块中进行喷灌。这里,就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纪汗乡大纪汗村。

  长期以来,沙进人退,流传已久的“榆林三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马铃薯的垄沟中,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经理韩霁昌告诉记者,如今的良田,在4年前还是沙漠。“这里,生产的马铃薯品质极佳,主要用于出口,每亩产值超过4000元,比关中地区肥沃的耕地单产产值还要高出一截儿。”

  沙漠如何变成良田?

  “砒砂岩+沙”模式,使沙漠变良田成为现实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沙漠改造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则不仅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专家指出,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当地人把砒砂岩称为“红胶泥”,它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国土系统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团队负责人韩霁昌研究员带领技术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展开实地研究,并从榆林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砒砂岩和沙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刚好形成互补。经过实验室和试验田对不同复配比例土壤的研究和试种,终于确定了适宜土豆、玉米和大豆等多种作物的不同混合比例。

  沙漠变良田,并非一蹴而就。几度寒暑,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组织科学家团队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沙漠变良田效果如何?

  通过大田种植实现马铃薯种植亩均效益4000元

  大纪汗村村民张虎祥告诉记者:“现在是耕种的第四年,这里种的马铃薯最高亩产可达到万斤。每亩平均按5000斤、每斤批发价按0.8元计算,亩平均产值达4000元。”

  他说,村里的沙地被分为两期整治,主要种植国外优良品种土豆。第一年种植的土豆亩产就达6000斤,高兴啊!大家伙儿一合计,给省国土厅送上一面锦旗。大纪汗村沙漠改造模式,在孟家湾乡孟家湾村得到了推广。现在,这里和大纪汗村一样,昔日的3万亩沙漠已变成了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沙漠改造出的大片良田,适合农业规模经营,于是从村民手里转包的专业种植公司纷至沓来。中稷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刘玉海告诉记者:“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在项目实施前就与村、镇和我们达成协议,在大纪汗村整治完成后的2万亩地由我们承包经营。我们从美国先后进口了大型喷灌机组,引进了土豆新品种,第一年种植亩产量达到了6000斤,随着近两年土壤的不断改良,现在亩产已达到8000斤左右,大部分销往欧美地区。”

  沙漠变成良田,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来考察。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石玉林、南志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先后数次赴工程现场考察,对这种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形成高产良田且固沙作用十分明显的造田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茆智院士连连感慨:“了不起!伟大!”

  在考察大纪汗村种植马铃薯的改造地块时,韩霁昌告诉记者:“这个耕作层新形成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在30%左右,形成的复合沙质土壤适宜于种植各种农作物,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达到了高产作物种植对土壤的要求,粘粒的适度使表层形成1毫米左右的土壤结皮,固定了沙体的流动,对保水抑蒸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实现了固沙和种植的双赢。”

  记者在大田中发现,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韩霁昌说,这个“土皮”是个宝,能把沙固定下来。“砒砂岩+沙”模式,形成了新的土壤,达到良好的节水作用。由于砒砂岩中的团粒保水以及形成的地表结皮抑制蒸发,使得水资源固补实现最大化。在已种植农作物4年的大纪汗村,地下水不但未降低还略有增加,种庄稼的耗水量远远低于种草及种树的耗水量。

  沙漠变良田有何远景?

  夯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沙漠变良田,可以进一步夯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韩霁昌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在统筹林业、畜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优先保障宜农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沙漠变成良田,为粮食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就巨大,但粮食生产这根弦必须绷紧。从需求方面来看,去年我国进口谷物达到1458万吨,我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重要的是,沙漠变良田,可以增加土地存量,为粮食安全奠定耕地基础。

  沙漠变良田,在我国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潜力。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榆林土地开发项目部经理王曙光分析,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目前,关中地区人多地少,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治,但榆林刚好相反,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2009年第二次土地全面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榆林市未利用地占全省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5.60%,其中沙荒地约530万亩,占榆林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1.65%。特别适合进行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且榆林地区在北纬40度附近,光照、温度、降水都适合作物生长,很有潜力成为陕西的第二粮仓。

  从全国情况看,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沙漠化面积还在呈扩展态势。

  韩霁昌研究员说:“在我国西北部,原来只能长草或不长生物的沙地多达几亿亩。如果我们能利用已有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及有关设备,增加几千到成亿亩的耕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陕西省国土系统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使毛乌素沙漠变成良田,在耕地增量上做出了文章,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惊喜,为生态修复沙漠提供了重要工程经验,为在沙漠地区涵养水资源开辟了一条道路,给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增量提供了新条件。

  抬眼望着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万亩田畴装点着绿色的马铃薯叶,的确是大漠神工!记者 高云才文并图

     [中新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库布其模式:国际治沙的“中国名片”

  一天、一月、一季……25年,一个沙漠盐场,一步一步,发展成国际领先的治沙企业;一寸、一尺、一亩……5000多平方公里荒漠,一点一点,从漫漫黄沙变成绵绵绿洲;鄂尔多斯、北京、联合国……库布其的脚步,一声一声,从沙漠深处,踏响长城内外、地球东西。

  7000人的队伍,25年的时间,5000平方公里的绿洲,上千亿元的产业,这一组枯燥的数字,串起的是一张在国际上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库布其治沙模式。

  25年间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成绿洲

  黄河穿过宁夏,一路北上,在广袤的内蒙古中部,写下一个大大的“几”。这个“几”字内侧的顶部,就是漫漫的库布其沙漠。黄河似弓,沙漠如弦,这片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十几万库布其人的家园。

  25年前,一个叫王文彪的年轻人,带着一支团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修路种树。25年间,汗水浸透沙漠,泪水滋润苗木,心血灌溉绿洲。25年后,库布其沙漠的三分之一,被纵横交错、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绿色分块切割。王文彪带领的那支团队,也从一个沙漠小盐场,发展成为市值近千亿元的现代企业——亿利资源集团。

  库布其治沙的脚步,传遍了内蒙,传出了中国,传到了联合国的殿堂。2007年,近百名全球治沙精英汇集到库布其七星湖畔,开启了第一届库布其沙漠论坛,并将此地作为论坛的永久会址。

  两年一届的论坛,动静和反响越来越大。到2013年第四届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相继加入主办方行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来电致贺。论坛成为联合国组织牵头主办的全球唯一的国际性沙漠论坛。

  2013年9月24日,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防治荒漠化大会”上,库布其再次成为焦点,王文彪获得联合国首届“全球治沙领导者奖”。

  今年4月22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

  可持续商业治沙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190多个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其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面的数据,也许能形象地反映出库布其“四轮驱动”的平衡发展模式:

  通过种树、种甘草、建锁边林,亿利资源共绿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占整个库布其面积的近1/3,相当于七八个新加坡的面积。

  建成了200多公里的沙漠生态绿色屏障,使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明显减少。降水量从不足70毫米发展到2013年的300多毫米,多年不见的仙鹤、狐狸等野兽开始出没。

  沙区农牧民除了有偿租赁、以沙入股获得收益外,数万农牧民每年仅生态建设工程的劳务收入就可达3亿多元。统计显示,亿利资源治沙和发展沙产业使当地牧民的年均收入在近10年间增长了7倍。

  和绿色蔓延相随的,是亿利资源产业链的不断加粗拉长。沙漠,在产业的魔力下“点石成金”,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产业开发的沙漠生态经济循环产业体系正形成:沙漠阳光发电,沙柳、柠条作肥料,沙漠甘草、红枣、苁蓉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

  沙漠生态事业,只有在市场的魔棒下,才能跳出美丽的舞步。正如王文彪所说,可持续商业治沙模式,在西部地区取得的成功实践,是中国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世界防沙治沙起到很好示范。

  把“治沙连锁店”开到全球

  “亿利资源改善了一片生态,提高了一方民生,但最值得骄傲的,是形成并输出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库布其模式。”王文彪说,这个模式的内涵,就是“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自然、企业、社会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初,亿利资源和张家口市签署了“河北坝上生态屏障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库布其模式在京张地区萌出新芽:30000亩的绿化总面积于6月底顺利完成,一期春季造林工程如期竣工,二期雨季造林工程也马不停蹄地全面开展。京张生态走廊的建成,将使张家口地区实现生态修复、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三赢目标。

  远在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响起了库布其人的脚步声。今年4月22日,亿利资源新疆生态建设团队联合当地大学生、社会环保人士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启了南疆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数百万棵甘草、沙柳、新疆杨、沙拐枣在30000亩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根发芽。

  库布其的“连锁店”,也开始走向世界。在去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大会上,王文彪就明确表示,非常渴望与非洲在荒漠化防治领域交流经验,展开合作。“我希望在库布其发起的全球荒漠化治理行动能在非洲生根发芽,并希望防沙治沙能成为中非第二条‘坦赞铁路’”。

    [新浪网-新华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