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我自主研制水下滑翔机海试成功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8-15

 

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下潜作业(资料照片)

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下潜作业(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青岛8月4日电(记者张旭东)承载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的“科学一号”科考船4日清晨返回青岛大港码头。我国科学家在此次科研活动中收回并布防了6100米深的潜标,为研究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和潜流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本次科考成功实施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取得了宝贵科学数据。实验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超过 4000米的水深处连续多次下潜,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滑翔机在实验后被成功回收。这项实验的成功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水下滑翔机方面的技术封锁即将被彻底打破。

  这次海洋科学考察历时31天,航程超过7000海里。科考队员在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哈目黑拉岛以东至135°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区开展了系统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海洋仪器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和实验,完成了8个断面共56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任务,完成了所有预期研究目标。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东亮告诉记者,这个航次收回了“科学一号”在上一航次布放的两个深海潜标,其中一个为6100米,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投放的深度最大的潜标,并在原位布防了一个新的6000余米的潜标,在其他海域布防了两个3000余米的潜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士胡敦欣说:“去年11月份,‘科学一号’在西太平洋海域投放了6000米深的潜标,并且通过声学办法获得了棉兰老潜流16天的流速数据,流速较大时约40厘米每秒。这次收回潜标携带的有关棉兰老潜流数据将长达7个多月,包括流速、附近海域的盐度、温度和深度等,为研究棉兰老潜流和上层棉兰老环流长时间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航次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连续三次使用抓斗式深海采泥器进行海底采泥,均一次取得成功。

  在返航途中,考察队与基地科研人员密切沟通,通过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在台湾东南部的22°N断面上并排存在冷、暖两个非常显著的中尺度涡旋。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海洋现象,科考队赶在台风迫近之前,利用台风向东转向的时间空当,成功地在台湾以东海域22°N断面捕捉观测到这一涡旋对,获得了温度、盐度、水深、流速、溶解氧等研究黑潮区域中尺度涡结构变异特征的宝贵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数据。

  新闻资料

  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由于其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能源消耗极小,只在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时消耗少量能源,并且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可达上千公里)的特点。虽然水下滑翔机的航行速度较慢,但其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可重复使用、并可大量投放等特点,满足了长时间、大范围海洋探索的需要。另外,水下滑翔机滑翔时由于无动力推进噪音极低,这个重要的特点使得其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可以由潜艇远程投放,以完成特定的目的,并且不易被发现。然而,由于单纯使用浮力驱动方式,水下滑翔机在水下只能做锯齿形和螺旋回转轨迹航行,其航迹控制和定位精度低,航速慢,在风浪较大的海面可能会出现随波逐流的情况。

  水下滑翔机的发展在国外是非常迅速的。国内关于水下滑翔机研究的起步较晚,目前共有三家科研单位对此进行研究,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天津大学机器人与汽车技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

  新闻链接

  “蛟龙”号完成5次下潜返航

  记者4日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蛟龙”号在顺利完成本次海试全部实验任务后启程返航,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预计8月17至18日间抵达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蛟龙”号本次海试共进行了5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期间获得了大量的视像资料和近底微地形地貌测量数据,检验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各项功能指标与作业性能。

  7月21日,潜水器在位于东太平洋国际海域的E3区实施了第一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初步验证了经过技术改进后的潜水器水下性能,为随后冲击5000米深度奠定了基础。

  7月26日,潜水器在E3区开展了第二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最大下潜深度达5057米,并在水下完成了多次坐底,开展了水下照相和摄像。

  7月28日,潜水器在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E2试验海区进行了第三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潜水器坐底作业时间长达210分钟,共进行了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取样等作业,获取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

  7月30日和8月1日,到达中国大洋协会勘探合同区E1区后,潜水器分别进行了第四、五次下潜任务,开展了生物、微生物、沉积物、多金属结核取样,两次在海底成功布放标志物,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和稳定性。(据新华社)

    [北京日报]

 

 

 

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家首次西太平洋布防6000米深潜标

  中国聚焦: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西太平洋收回并布防6000米深潜标

  新华网青岛8月4日电(记者张旭东)承载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的“科学一号”科考船4日清晨返回青岛大港码头。中国科学家在此次共享航次中收回并布防了6100米深的潜标,为研究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和潜流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这次海洋科学考察历时31天,航程超过7000海里,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4个科研单位的40余位科学调查人员,代表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73”和“863”项目参加了这个航次。

  此共享航次科考中,科考队员在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哈目黑拉岛以东至135°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区开展了系统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海洋仪器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和实验,完成了8个断面共56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任务,完成了所有预期研究目标。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东亮告诉记者,这个航次收回了“科学一号”在上一航次布放的两个深海潜标,其中一个为6100米,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投放的深度最大的潜标,并在原位布防了一个新的6000余米的潜标,在其他海域布防了两个3000余米的潜标。

  记者了解到,布防和回收的6000米深潜标是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计划(NPOCE)的科考项目,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

  项目发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士胡敦欣说:“去年11月份,‘科学一号’在西太平洋海域投放了6000米深的潜标,并且通过声学办法获得了棉兰老潜流16天的流速数据,流速较大时约40厘米每秒。这次收回潜标携带的有关棉兰老潜流数据将长达7个多月,包括流速、附近海域的盐度、温度和深度等,为研究棉兰老潜流和上层棉兰老环流长时间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由于海洋环流和潜流均带动热量流动,因此对其长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胡敦欣说。

  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于2010年5月30日启动,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8个国家的19家科研机构参与,围绕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与邻近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维持和变异中的作用、区域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效应等主题进行研究,目前已由“科学一号”完成了两个航次的科考。

  胡敦欣表示,这两个航次的科考十分成功,打响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计划的“第一炮”,但这仅是开端,这个计划仍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明年春季,“科学一号”将继续搭载这一计划的其他科研任务赴西太平洋科考。

  记者在“科学一号”的甲板上看到了收回的6100米深潜标的主浮体,整体是一橙色的规则球体,直径约1.1米。科考队员介绍,主浮体布防至水下约400米处,主浮体上下各安装一个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测量范围在海平面以下800米至900米;主浮体下面挂一根缆绳,搭载温盐深仪(CTD)和海流计等下潜至水下6000米左右。

  “但是,这个浮标是进口的,我们希望中国能尽快突破这项技术,让我们用中国自己的仪器来进行海洋科考。”这位科考队员说。

  袁东亮介绍,本次科考还成功实施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取得了宝贵科学数据。实验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超过4000米的水深处连续多次下潜,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滑翔机在实验后被成功回收。这项实验的成功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水下滑翔机方面的技术封锁即将被彻底打破。

  此外,本航次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连续三次使用抓斗式深海采泥器进行海底采泥,均一次取得成功。

  在返航途中,考察队与基地科研人员密切沟通,通过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在台湾东南部的22°N断面上并排存在冷、暖两个非常显著的中尺度涡漩。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海洋现象,科考队赶在台风迫近之前,利用台风向东转向的时间空档,成功地在台湾以东海域22°N断面捕捉观测到这一涡旋对,获得了温度、盐度、水深、流速、溶解氧等研究黑潮区域中尺度涡结构变异特征的宝贵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数据。

    [新华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