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革命烈士鲜血未白流 我已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国家行列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29

 

卫生部:已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国家行列

  新华社贵阳7月27日电 (记者 李惊亚 李黔渝)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我国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已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国家行列。

  正在举行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陈竺说,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政府履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职责,突出政府指导,三年卫生投入达到创记录的1.5万亿元。

  陈竺说,近三年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国家行列,目前我国的基本医保已覆盖了96%的人群。其次,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地获得防治疾病所必需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三,健全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便利了基层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最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一些和环境因素相关的重大疾病得到控制。

  陈竺表示,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提升保障的水平,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等已取得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的成果。同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系统回归公立性,最大程度地促进质量、公平和效益的统一。

    [新浪网-青岛日报]

 

 

 

相关报道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辉煌篇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施芝鸿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初源于2003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非典”使我们党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经济发展这一条腿比较长,社会事业发展这一条腿比较短。我们党还认识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说过,巨大的历史灾难总是由巨大的社会进步来补偿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十七大报告在阐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国内背景和时代条件时强调了两条,一条是我们自己的发展实践、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一条是国外的发展态势、发展潮流、发展特征。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发展实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叫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从2002年到2020年,历时近20年,现在刚好时间过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是从邓小平同志构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当中单独划出来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就是承基本解决温饱和基本实现小康这个“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这个“上”;所谓“启下”,就是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下”。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深刻调整和国内发展条件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正出现一系列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个讲话启迪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怎么产生的,就要弄清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归根到底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不变中又有变,就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发展态势、发展潮流和发展经验。

  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把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这种发展观,虽然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社会结构的完善和收入分配的改善,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被人们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或者“无发展的增长”。

  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公众的绿色环保呼声日益高涨。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首先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长篇报告,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与会者共同承认,进而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从那时起,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为标志,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美欧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全球范围的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推进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涨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刻调整。

  把这种国内国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明确的结论:第一,在外部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需的高度依赖。第二,在我国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过度依赖。第三,在我国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开始减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高度依赖。第四,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依赖。第五,在我国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调整已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改变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

  科学发展观自提出到贯彻落实这9年多来,其内涵外延在实践中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到今天已形成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

  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发展情况。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概括为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统筹兼顾又界定了三个大的方面,即:第一,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简称“五个统筹”);第二,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第三,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过程中,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党的三大发展理念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现在,我们党的三大发展理念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十七大报告概括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就是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平发展,就是要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既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是根本,和谐发展是归宿,和平发展是保障。十七大报告还进一步把三大发展理念概括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并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二是主题主线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主题、贯通主线不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扩展发展空间、拓展发展道路、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

  三是“三个转变”、“五个坚持”、“四个牢牢把握”构成科学发展道路的工作着力点。“三个转变”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五个坚持”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就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四个牢牢把握”是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就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这些重大举措、重要论断,指明了在实际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重点和路径,同时也丰富和细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并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

  下面,再来看看科学发展观外延进一步扩展的情况。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党自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最初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样的总体布局,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外延的进一步扩展还体现在:它在实际工作中正在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党的建设各方面。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全国来看,从总体来看,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拼资源、拼消耗、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倾向正在逐步扭转;重出口导向、轻内需拉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正在逐步改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质量、促转型、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日益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着力点;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各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1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办好大事、办成喜事、办妥难事过程中,使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近10%,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大幅跃升,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减小,GDP总量由2001年的 10.97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6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由2001年的1.64万亿元增加到10.37万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超过一倍。全国人均GDP由1042美元增加到5500美元,我国人均GDP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第二,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增强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积极落实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对传统产业进行淘汰和重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率已提高到40%。与此同时,全国服务业加快发展,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43.1%。扩大内需战略在实践中得到积极贯彻,内需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在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里,我们集中看看中央和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

  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中央和各地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城乡结构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03年以来,连续9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大幅增加,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仅“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已彻底取消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和各种收费,制定出台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万亿斤。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10年增长15个百分点,到2011年底达到51.2%,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重大变化。

  从统筹区域发展来看。国家和地方积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了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跨越式发展政策,还制定出台了20多个体现差别化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0.95%,比2000年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

  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税收调节、监管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比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比如,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促使节能减排与企业自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现在,我国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产出效率明显提高。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据统计,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2003—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47万亿元,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了全体人民。

  从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来看。从2007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2%和9.6%,扣除物价因素,农民收入增速连年超过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去年连续第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家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同时,还降低了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的税负。

  从各地优先保障就业来看。从2007年到2011年这5年里,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100万。面对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再就业、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城农民工这五大就业群体汇合而成的巨大社会就业需求,我国在过去的5年能实现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100万,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从启动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来看。为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全国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从2007年的36.5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2590亿元,5年累计投入4813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保障房,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愿望,显著改善了住房条件。

  从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来看。2003—2011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支出从3352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9年累计达到7.24万亿元;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全国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任教。截至2010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为8.64年,比2000年的7.79年提高了0.85年。

  从对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来看。2003—2011年,全国财政性医疗卫生支出从830亿元增加到6367亿元,9年累计达到2.42万亿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从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来看。2003—2011年,全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从2712亿元增加到1.11万亿元,9年累计达到5.42万亿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性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党和国家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了改革攻坚力度。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全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正在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我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由2007年的2176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21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2007—2011年,全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789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还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把商品输出同资本输出结合起来,把建设贸易强国同建设投资大国结合起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4%,2011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比2007年增长2.2倍。

  科学发展观自提出和贯彻落实以来,也存在不少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深刻、不全面的问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还存在种种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党和国家各级干部必须学会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思考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诸多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在学会和掌握解决发展起来问题本领的基础上,还要尽快增长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问题的新本领。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7期

    [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