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汶川地震630名地震孤儿仅12人被成功收养 牢记灾难,才能把握幸福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5-13

 

汶川地震630名地震孤儿仅12人被成功收养

 这五年,任强辗转北京、浙江又回到故乡汶川,在陌生的世界中打转,在磨难和迷惘中成长。他是汶川地震中630名“地震孤儿”之一。他们中只有12人被成功收养。南都记者 孙俊彬 摄

这五年,任强辗转北京、浙江又回到故乡汶川,在陌生的世界中打转,在磨难和迷惘中成长。他是汶川地震中630名“地震孤儿”之一。他们中只有12人被成功收养。南都记者 孙俊彬 摄

  任强

  16岁,汶川县威州镇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母亲,与姐姐任燕成为孤儿。过去五年中,姐弟俩辗转多地生活,艰难成长。

  五年前的一个晚上,任强做了个噩梦,梦到自己在空地上玩,不远处的矿山上有个人从山顶掉入深渊,“很深的洞,怎么喊都不应。”任强一直记得这个梦。他说看不清那个人的面容,但能感受到他的无助与恐惧。

  2008年汶川地震,630名地震孤儿,任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中仅12名被成功收养。

  五年里,任强从一个五年级小孩长成一名16岁少年,与姐姐一同,在成人的世界里漂泊,独自面对成长的磨难和迷惘。

  遗孤

  任强家住在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村,距离震中映秀46公里。地震前一个月,母亲马建花才带着姐弟俩从居住了十年的新桥村搬来。

  十五年前,任强的父亲死于车祸。随后十年中,马建花拒绝了所有上门提亲的人,靠在汉白玉厂打石头粉养育两个孩子。在任强的记忆中,小时候住过很多地方,多数是在新桥村搬来搬去。为了离工厂近,一家三口还在汉白玉厂的工棚住过。2008年4月,汉白玉厂在七盘沟开采,马建花带着孩子回到七盘沟。

  5月12日下午地震袭来时,马建花正在邻居屋檐下聊天,被倒下的墙击中头部,不幸身亡。除了一份保险,马建花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任何东西。一个保存着全家人合影的相机被埋在废墟下,任燕哭着央求叔叔帮忙找了几天,但没找到。

  任强就读的七盘沟小学每月都会给他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免费发一些饭票。地震当日正好是领饭票的日子。中午放学回家,任强让母亲下午跟他一起去领,母亲说过会儿再去。

  “我应该拉上她一起去的,就什么事都不会有。”感到孤独时,任强常会这样想。

  “北漂”

  成为孤儿的这一年,任强11岁,任燕12岁。根据爷爷奶奶签下的一份《助养协议》,姐弟俩的下一站将是北京。

  任强的外婆看到了那张仍存放在爷爷家中的《助养协议》。上面写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下称儿助会)将为姐弟俩提供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及生活资助(北京科技学院附小附中)。”任强的五姨马建敏上网查询了这所学校。“看起来还不错。”她说。

  2008年6月11日,姐弟俩抵达北京,暂时居住在儿助会主任张雯家,而协议中写的北京科技学院附小附中并没有接收他们。在张雯家住了大约半个月后,当时在浙江打工的五姨前往北京,将姐弟俩接到了浙江。8月底,五姨带着姐弟俩再次来到北京。经儿助会联系,北京市房山区安琪儿培训学校接收了他们。

  这是一家由美国国际希望基金会捐助的孤儿学校。白天,姐弟俩由老师接送到附近的房山区太平庄小学读书,晚上回到安琪儿学校住宿,并有老师负责辅导功课。

  在安琪儿学校,郎老师是任强的“家长”,照顾包括任强在内的三个孩子。“我在好几个慈善机构都干过,好几个孩子都喊过我老爸,但任强是喊得最久的”,提起任强,这个东北汉子竟大哭起来。五年过去了,任强一直称呼他“老爸”。

  在郎老师的记忆里,任强是个个头小且有点笨拙的孩子。“举行家庭运动会跳绳,他只能跳三五个,动作可爱但不协调,绞尽脑汁之后给他颁发了一个最佳进步奖。”

  现在的任强已经变得健壮敦实。“老爸对我很好,教我弹钢琴,唱歌,陪我玩,接送我读书”。只是,郎老师半年后就离开了安琪儿学校。任强为此难过了好一阵子。

  回家

  两个月后,任强和姐姐也不得不离开安琪儿。其间,任强的爷爷收到一封安琪儿学校寄来的信。大致意思是说要给两个孩子缴纳每人每年3500元的学费。“我们交不起这个钱,就让孩子回来了。”爷爷解释道。

  曾经照顾任燕的一位老师解释,学校认为他们是地震孤儿,有国家专项资助,学校希望帮助到更多没有得到帮助的学生。张雯也表示:“他们是有家的孤儿,孩子跟亲人在一起对于他们的成长会好很多。我们商量了半天,觉得还是把他们送回去比较好。”

  对于这种说法,郎老师却并不相信。他简单地说了一句:“儿助会经常带任燕任强出去做宣传,募捐回来的钱也不给安琪儿。”另一位曾经在安琪儿工作过的老师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那时任强还不懂得这些,只是听从大人们的安排;如今,任强也表示不在意这些说法,对安琪儿的怀念集中在郎老师身上。

  离开安琪儿之后,姐弟俩被送到另一所位于马泉营的孤儿学校。如今,这所学校已不存在。任强的记忆中,这所学校“很不正规”:“上课的时候发课本下来,下课又收回去,一日三餐都是学生自己煮,老师也很少。”

  退学

  2009年9月13日,离家一年零三个月后,姐弟俩回到七盘沟村,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汶川二小,姐弟俩分别入读六年级和五年级。

  “一直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拿一点生活费,每一笔钱爷爷都会记下来。”去年6月,读初一的任强坚持要退学。他说自己一是不想读书,二是想出去挣钱供姐姐读书,三是不想伸手找爷爷要钱。郎老师遗憾不已:“太可惜了。”

  说起退学,任强觉得还是外婆对他最好:“我姑父跟我说,如果我不想读书就教我开挖掘机。班主任说,你不读了也好,回去学个手艺。爷爷说,既然这样,那就看你自己。只有外婆让我必须读下去,要有文化。”但最终任强还是退学了,姑父也并没有教他开挖掘机。

  任强先是去餐厅做服务生,四个月后又跟修车师傅学修大卡车。“要学三年才能领到工资,太久了。”一个月前,他又到工地学开装载机。“这是最后一个了,不会再换了。”他说,自己会尽快学成,挣到钱,准备给姐姐读书用。

  任强记得外婆的话:只要有手有脚肯吃苦,一定活得下去。他跟姐姐之间,早已是他照顾姐姐多一些,为姐姐考虑多一些了。

  帮扶

  这些年来,任强和任燕接受了很多热心人和组织的帮助,但大多没有长久延续。

  北京一家俱乐部最早向姐弟俩伸出援手。地震当年,外号“石榴姐”的俱乐部成员王娟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任燕捐助了3000元学费。

  在北京时,王娟也好几次到学校看望姐弟俩,带来礼物和学习用品,还给他们拍照。任燕在北京不多的照片里,大部分是王娟看望他们时拍摄的。后来得知姐弟俩要回汶川,王娟还特意去跟孩子告了别。

  这家俱乐部的资助仅维持了一年,“因为觉得国家和其他机构对他们有很多资助了,一年之后,我们就选择了别人。”

  2010年,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与汶川县总工会签订了一个三年助养协议,每年寄送包裹给16个孩子。任燕和任强也在其中。“他们是年龄最大的,而且是孤儿。”助养活动负责人许律师明显感觉姐弟俩与其他孩子不同。“我们感觉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教育。”

  任强认了许律师做“干妈”。“她来我家的时候让我喊她‘妈’,我喊不出口;后来让我喊‘干妈’,我当时也没喊,是之后电话里才喊的。”今年过年,他跟姐姐收到了“干妈”寄来的爱心包裹:衣服,鞋,围巾,手套,暖壶,M P3……三年的助养期已经过了,可能这是他们收到来自“干妈”的最后的礼物。

  此外,根据汶川县妇联的记录,2008年11月,一位广州的爱心妈妈通过妇联跟任燕和任强结下对子,给他们每人每年2000元的经济援助。不过,任强丝毫不知广州还有这样一位“爱心妈妈”。他只记得,2010年春节,受广州市妇联邀请,姐弟俩去广州玩了3天,还在珠江边照了相。“广州的冬天太热了,有点不习惯。”任强笑说。

  钱

  国家每月发放的600元孤儿抚恤金,600元每月的中国人寿地震孤儿抚恤金,1000元每年的的华夏人寿抚恤金,1200元每年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抚恤金———各种渠道加起来,姐弟俩每月能拿到接近1300元的补助金。

  其中,除了中国人寿抚恤金每月打到任强的卡里,其他钱都是以现金或银行划账方式给到爷爷任朝元手中,而任强此前从未听爷爷提起过。前几天,面对任强的询问,爷爷仍不承认国家抚恤金的存在。

  在姐弟俩的账户上,母亲亡故的11万元保险赔偿中的大部分,由爷爷拿去为他们盖了一栋房子。每月600元的中国人寿抚恤金是姐弟俩的全部收入来源。

  “我一直以为,自己每天只有10元钱补助。每次开口找爷爷要钱,他都会说我几句。如果我知道一个月有1200,怎么会退学?”

  不满16岁的任强在Q Q签名中频繁提到“累”、“疲惫”、“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还是要坚强”等言语。他又说,其实也无所谓,反正最艰难的时候都过来了,等自己能挣钱,一切都会好起来。

  采写:南都记者 杨希越 李拉

       (原标题:早熟的“地震孤儿”)

    [新浪网-台海网]

 

 

相关评论

牢记灾难,才能把握幸福

  牢记灾难,是对民众健忘的提醒,更兼有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和生命经验的珍视。

  今天,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五年。

  五年间,灾难的血色正在一点点褪去,曾经的大悲恸也被岁月层层包裹,人们都渴望走出黑色的地震记忆,进入相对更平淡、更平静的庸常生活。或者说,正是因为经历了灾难带来的剧烈,民众才如此珍惜眼下的正常生活。

  对于地方政府也是一样,在这个“五年祭”传统的时间节点,缅怀的同时也是展示成就的“窗口”。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不断攀升的居民收入,乃至更为饱满的精神面貌,等等。这些美好的变化不仅仅是政府政绩的体现,更是社会上每一个善良的人为之欣慰的源泉。

  不过,仅仅品咂现实的丰满、展望未来的美好,显然不是我们纪念汶川大地震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一场一次死难69227人、17923人失踪、吞噬众多完整社区、湮灭无数民众鲜活记忆的大灾难,留给人们的还应该有更刻骨的痛楚、更持久的记忆。可以说,惟有牢记灾难,并通过吸取灾难带来的教训,才有可能把握现实与恒久的幸福。

  死者因何而死,有没有可能多一些生存下来的机会,生者有没有真诚悼念死者,有没有从惨痛中汲取必要的经验教训……对于死者而言,这些问题关系到能不能慰藉亡灵、让死者瞑目;对于生者而言,则关涉死者的鲜血能不能真正成为后来者生命的保障,甚至关涉国家社会能不能因为灾难而有所长进。牢记灾难,是对民众健忘的提醒,更兼有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和生命经验的珍视。

  牢记灾难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通过对灾难的总结,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例如,更严苛的建筑质量标准,更有效的地震预警机制,更科技化的灾难救援力量,更规范的遇难者统一发布制度,更透明的捐款使用制度,更普及、有效的逃生技能教育,等等。我们欣慰地看到,汶川之后的重建,以及玉树、芦山等地震应对中,我们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不足。

  在过往的历史上,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许多时候缺乏对灾难的认真审视,缺乏一种“植于内而形诸外”的灾难意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记忆短暂,要么刻意粉饰,这样的“乐观”、“达观”,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体现出人群与生俱来的承载力,却也在不间断的“遗忘”中,不断重复原本不必重复的不幸。

  灾难意识首先是真实的、自省的。也即,灾难就是灾难,它是只能面对的客观存在;灾难的形成,即便是天灾,也往往有人为的痕迹;审视和剖析,是灾难意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必由之路。

  当此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我们痛悼亡者,愿人们直面、牢记灾难。记住过去,不是要徘徊于过去,而是为了走向明天;牢记灾难,不是要沉湎于灾难,而是为了紧握幸福。灾难是我们民族最沉重,也是最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小心珍视。

    [新京报]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力量

  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五年前的今日,一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五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上,岁月风干了泪水,阳光消融着悲伤,生命在奋斗中重新出发。

  回首汶川灾区走过的历程,令人震撼的奇迹背后,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汶川五年,一个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面对灾后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考验”,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奋勇拼搏,19个省市几十万援建大军艰苦鏖战,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汶川灾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再还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

  汶川五年,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彰显于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各级政府视重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发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震前相比,四川全省地方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双双实现翻番,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更加高涨。

  汶川五年,一种制度协同整合、集成创新的优势展现于此。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搭建起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桥梁,经验的交流、观念的激荡,让汶川灾区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实验场。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市场手段的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协力配合,令国际舆论惊叹,“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

  中国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丰富了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汶川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始终,融汇于中国精神的谱系,成为激励全民族穿越灾难、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曾说,“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无尽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搞好芦山灾后重建,实现震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是对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最好纪念。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汶川地震五周年,我们用什么告慰逝者

  李泓冰

又到5月12日——一个让人长歌当哭的国殇日。将有近十万个家庭和更多的国人,点起白蜡烛,缅怀五年前被埋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下的亲人。

盘点这五年,我们可以在烛光前,向逝者细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中国故事: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到“神九”问天、“蛟龙”探海,从中国GDP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到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终于达到占GDP总数的4%;也有北方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下水道成为被拷问的城市良心,三鹿奶粉、地沟油、假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焦首煎心,更有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的遇难者让我们心恸;我们还会向逝者们解释他们不熟悉的名词:PM2.5、H7N9禽流感……

尽管,还面临种种困厄、挑战和痛楚,我们仍然愿意让逝者了解,五年前那场天灾,“痛”出来的诸多珍贵精神成果,还在激励着中国不断前行的脚步。

我们收获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这是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民主政治的重大转折。

汶川大地震七日之后,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使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为平民的群体性遇难举行国葬。现在,这已成惯例,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从国家到地方,都在集体为平民遇难举哀。每一次平民的伤亡事件,都会得到来自官方与民间不同层面的追问、调查、深切关注、冲锋陷阵与援手相助,印证着民间呼唤与执政理念渐次融合,闪烁着“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的光芒,是一次又一次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我们收获了志愿者精神,新一代公民集体站立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

地震突袭,80后,甚至90后挺身而出,在集体英勇地站到共和国的前线,用坚强、韧性、专业知识与责任感,努力支撑起灾难中的祖国。志愿者群体从此站立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公民意识,不但闪现在对捐款捐物公开透明的吁求,对灾后规划的出谋划策,对口援建的亲身参与;也闪现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共和国大事中;闪现在洪水、火灾、路难等天灾人祸出现的时候……众多共和国公民都以炽热的情谊和深沉的责任感,不惮奉献,担当志愿服务大任。

我们收获了“对口援建”这一闪烁着改革精神的灾后重建模式,互帮互助的举国体制,力量惊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快速集结,“一省帮扶一个县”的“对口帮扶”模式的成功,让世界惊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5年来,不光是汶川地震灾区,这样的帮扶模式也在向更广泛的地域推广,东部反哺西部,城市支援乡村,对口支援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润着饱受创伤的土地。

五年来,我们确实在痛楚中进步。但也不能不看到,“痛”出来的一些精神成果,仍然有被选择性遗忘的危险,一些阶段性进步正面临被某些地方刻意消解的可能。

苦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这就是痛楚后的中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复杂现实。细数从前,我们有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有过灾难面前的大智大勇,也有过痛楚过后的健忘与麻木。188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家韦塞尔说过:“我们决不能让我们自身忘掉那些死去者的命运。如果我们真忘掉了,我们就是使他们再一次的死亡,我们自己就对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死亡变得毫无价值而负有责任。”

因此,让死难者最宽慰的祭奠,对“5.12”最隆重的纪念,就是用共和国的进步,让逝者心安,让生者奋进,让曾经的牺牲更有价值。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在灾害面前的成熟和理性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丁宜)五年前,汶川受难,举世皆悲;五年后,芦山再震,全球聚焦。回首抗震救灾历程,国际社会如今纷纷以“反应迅速”“高效有力”“成熟理性”“以人为本”来描述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害应急和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人记忆犹新。

  无论是在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等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各国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口中,都充满了对“中国速度”的赞叹之声。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的历练,使救灾队伍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国救灾效率提升。在“中国速度”引领下,“中国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彰显,救灾援建更加科学有效、有序有力。

  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中国在救援上不仅快速,而且有力。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这次救援显然“有条不紊”。面对地震“大考”,新加坡《联合早报》给中国政府打了高分,认为中国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震专家彭志刚认为,不论是汶川地震还是芦山地震,中国的救灾体系“行之有效”。德国地学研究中心专家汪荣江说,经过汶川地震,“一切显得更加专业化”。在“救灾不必到现场”“勿将震场变秀场”“切忌消费苦难”的呼声中,俄新网看到了“更多的理性”。

  不仅如此,五年来“救人第一”原则贯穿始终,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日本《朝日新闻》和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纷纷关注中国领导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从中体味到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

  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一次洗礼、一次升华。自强不息,多难兴邦。在大地震颤中,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灾害面前历练出的成熟与理性。

    [新华网]

中国力量让汶川从灾难和废墟中崛起

  陈科峰

今天,2013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

汶川——因五年前破坏性空前的强震为世人瞩目。光阴荏苒,五年过去,今日的汶川是什么样子;当年遭受地震重创的人们,当下他们怎样生活?带着疑问,很多人再赴灾区。然而,和五年前满目凋敝的景象比较,到访的人们几乎不能相信,汶川今日如此美丽。

让我们以当年地震的重灾区北川为例,一探究竟。当年地震将北川县城几乎夷为平地。相关资料显示,县城所属曲山镇共两万余人,地震共造成15000余人死亡,1000多人失踪,近27000人不同程度受伤。灾后,对口援建工作迅即展开。在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山东援建新北川,总体资金预算超过153亿。现如今,新北川大酒店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早已投入使用,巴拿恰商业街成为游客必到之地。

重新崛起的汶川各地欣欣向荣让我们惊讶,是什么让汶川如此迅速改变?笔者认为,一方面,时间见证了汶川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地震损毁了他们的家园却无法摧毁他们坚强的意志,天灾面前,他们擦干眼泪,强忍巨大的创痛,不等不靠,重建家园。其次,党和政府组织的救灾及重建工作科学有效。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牵动了全体国人的心。在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之下,13亿国人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投身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之中。

一次灾难,点燃了国人互帮互助、风雨同舟的热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铸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一个个美丽故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传播流淌。无私的帮助慰藉了灾区人民的心,13亿人空前团结!

当下正值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关键时期,既然在灾难中我们可以挺立不倒勇往直前,那么,将面对灾难时的精神力量用于祖国的各项建设,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国家的梦想,又何愁不能实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 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道路、扬中国精神、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可以实现!

    [人民网]

汶川大灾难也是成就卓越的阶梯

  雷泓霈

5月11日新华网报道,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这5年,汶川地震灾区变化之大,又恍如隔世。巨大伤痛,刻骨铭心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1000多万人心理严重受创。灾后重建,史无前例8000亿元资金投入,10多万人前赴后继,科学重建,再造辉煌。梦想之路,洒满阳光灾难极重的四川,全省生产总值4年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3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个往昔的灾难之地,正托起梦想的翅膀……

“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惨绝人寰的人员伤亡、精神灾难。可看到今天的“决定性胜利”,我们不得不说,灾难,让我们承受了悲痛、创伤和经济损失,却激发、激活了民族凝聚力、真诚守望的民族意识、搀扶意识和珍惜意识,更加珍惜劫后余生的幸福,珍惜每日降临的灿烂阳光,珍惜人间常有的大爱。用发自内心的感恩、坚强、精神之韧,筑起了崭新的生活堡垒,将灾后重建推向令人惊讶的高度。

据报道,地震发生半年后四川省卫生厅曾组织调查,大约有90%左右的灾区个体心理状态受到影响,约有25.16%的个体存在心理问题,大约4%左右的个体出现精神疾病。其中未成年人尤其严重,根据2009年卫生部组织的调查,未成年群体除了基本情况与成年人类似外,精神疾病发生的中高危人数约占20%至30%。很多人记忆中常有血腥和残忍的情景。

可在心理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选择了坚强,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躺下去是灾民,站起来是巨人”,心理专业人士积极建立省级灾后心理教育网页、心理康复QQ群,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全天候提供心理治疗服务,等等。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心理援助更受关注,这是一大进步,体现出政府的灾后救援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劲评价道。

“重建不仅仅是修复现实中的一砖一瓦,还包括愈合心灵上的累累创伤。从物质到精神,从外部环境到内心世界,从残缺到完整,这才是系统的重建工程”。这种精神自强、心灵壮大才是灾后重建最值得骄傲的成绩。毕竟,任何伟大经济和重建成就都是建立在精神壮大基础之上的。能够用精神和人格征服别人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仰的民族。

多难兴邦,是的,风和日丽、衣食无忧的幸福环境中,不少人产生了得过且过、不以为然的思维,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敢闯、敢说、敢干的行为,有所退化,而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爱心反哺等公共情怀扔到了一边。

在灾难面前,在灾后重建中,这些偏差认识终于得到了纠正,灾难就是醍醐灌顶的良药,就是震撼人心的启迪,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自我,超越小我,升华人格和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说,灾难真的就是促进民族奋发的无形阶梯,将我们从爱的迟钝中唤醒,从精神发展冷漠化拯救出来,从得过且过、进取精神蜕化的现实中唤醒,让我们用焕然一新的姿态投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为中国带来更大的进步和辉煌。

    [人民网-北京青年报]

汶川地震,国人灾难意识的觉醒

  赵 澐

2008年5月12日,一场震级达8.0级的特大地震无情的袭击了神州大地。汶川,这一个美丽、富饶的西南小县无力的承受了这莫大的伤痛。此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近万亿,伤亡10余万人,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时至今日,五年之后,人们仍然没有遗忘那场大自然的浩劫,而5月12日也被定为了国家防灾减灾日。

我们可以看到,在鲜红又醒目的伤疤背后,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灾难、人与公共危机的应对与处理。开始理性的探索、科学的布置、q全方位的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可以说汶川地震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对遇难人员的缅怀,对受灾人们的祝福,还有国人对灾难的一种重新定位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中国,更加有底气、更加自信的站在世界民族之林,踌躇满志的准备着民族的再次复兴。但我们似乎忽视了对灾难与危机的高度警觉。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危机是国人首次对公共危机开始认知的话,那么2008年的汶川地震则让人对灾难与公共危机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和思考。而笔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话语阐述国人灾难意识的构成要件。

一、清晰认识。首先,灾难意识的产生,使得国人认识到,国家的快速发展并不足以避免人与自然、人与危机之间矛盾的产生。而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更是伴随着国家发展时刻存在的,不会因为人为意志和各方面成果所转移。这也是灾难意识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大力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和谐发展时,绝不能忽视灾难的偶尔发生。同时要对灾难的不确定性、破坏性、突发性有充分的心理与物质准备,正确的应对处理措施。

二、坚定信念。灾难意识的产生,并不意味者对灾难和公共危机的畏惧和选择性忽视,反而是对国家民族一种战胜困难、直面灾害的信心重塑。这也是灾难意识的基础性作用。纵观几次公共事件的发生,从最初的恐惧慌乱到沉着冷静、从茫然无措到逐项应对、从悲痛麻木到积极重建,国人走过了一个精神崩溃到信念坚定的过程。也愈发使人们对灾难有了进一步了解,更是从中建立了一种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和执着信念,进而产生了防灾救灾的强大推动力量。

三、体系机制。汶川地震,给了国家在防灾救灾问题上的一个崭新课题。通过汶川地震的救助,也使得国家的防灾救灾机制更加科学成熟。从近期发生的“4.20”雅安地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一时间里军队、武警开始集合开赴灾区,国家、省市救援小队也第一时间成立赶赴灾区,成都至雅安受灾地区的“生命通道”迅速建立,全国各家卫星电视立刻开始救灾直播等等,一系列救灾应对有条不紊的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为号令开始实施。

四、层次援助。灾难意识的产生更加使人们领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对灾区人民的情感共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从社会团体到民间组织,从成功人士到乞讨乞丐每一个个体都牵挂着灾区人们的情况,也都积极的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表达对灾区的有力支持。“涓涓细流汇成江海,颗颗爱心终成大爱”。多层次、多渠道的援助为受灾人员安置、灾区的重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科学重建。灾难发生后,面对满目疮痍,凌乱破败的家园,如何使人们重新生产、生活,如何使家园恢复往日的宁静繁荣,如何使受到伤痛的人们化悲伤为力量重塑直面现实的勇气与信心都是一项细致而又长期的工作。而完整的灾难意识不仅包括如何防灾救灾,更主要的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如何使灾区重新走上正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灾难意识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六、精神力量。灾难意识的产生,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了我们人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使整个国家和民族有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空前团结、无私、奋进。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时,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救援,一次次的把灾害程度降到最低。这都使得人们更加相信我们的国家、政府有能力保护我们人民的幸福安康,进而更加深深热爱我们的国家、政府。而这也是灾害意识的最终目的。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多难兴邦。就在灾难一次次洗礼神州大地,给人们带来无尽伤痛的同时,我们的国家也正以一种前所没有的勇气和自信处理着这些灾难困苦。而这个过程,也是灾难意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它给国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防灾救灾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即便遇到再困难惨烈的天灾人祸,都打不断、放不缓我们民族自信、睿智、伟大的前进步伐。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人民网]

汶川地震五周年:走过灾难,我们坚定前行

  袁 宝

昨天(5月10日),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5月10日新华网)

2008年以后,“5·12”不再仅仅是一个寻常日子,而是镌刻在史书上的一段沉痛记忆,它关乎家国,也关乎个体生命。每年的这个时节,重提这段记忆,非为揭开伤口再痛一次,而是为抵抗遗忘的惯性。伤痛,惟时光之流逝使其平复。记忆,惟虔诚的纪念使其坦然。

同样是在春意盎然的日子,同样发生了令人心碎的灾难!从芦山回望汶川,犹如定格在昨天,那是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面!然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五年,我们穿越灾难,不畏前行;五年,汶川灾区已经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芦山含悲奋起,正待新生!回望汶川和芦山,我们对生命的尊严有了更深领悟;回望汶川和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展望汶川和芦山,我们对民族复兴之梦有了更多期待。

一个个新的考验和挑战被战胜。从汶川到玉树,再从玉树到芦山,五年三次大的灾难,我们并没有被吓到和屈服,巨大的困难一一被战胜并克服。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抗震救灾行为中,从各族人民守望互助的英雄壮举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民族在任何危难面前都坚不可摧;我们也看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为我们民族的屹立不倒注入生命活力;我们也看到了一种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正确;我们更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民族在多难中兴邦,国人在百炼中成钢。展望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没有因为灾难停步,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在应对地震灾难中焕发出的“汶川精神”,真正像鲁迅先生所言,“以最大的笑脸去迎接最悲惨的厄运,以最大的勇气面对一切的不幸”,那么,对于美丽“中国梦”,我们说: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逝者已去,生者图强。“5·12”五周年之日,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坚强奋起的日子,更是开启未来的日子。走过灾难,我们更加坚定坚韧;走过灾难,我们更加自信自强。让我们告别悲伤,共同担当,迎接挑战,共创崭新的未来

    [人民网]

汶川重建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吴献坤

让记忆回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席卷了四川汶川,给当地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说实话,灾难中的残桓断壁、满目苍夷,至今仍在我们的记忆中定格。

虽然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就在地震的那一刻,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不断以可歌可泣的实践,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丰富着它的时代内容,展示着它的中国特色。

虽然,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可以无情夺走我们的生命,可以残酷地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充满温情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用信念铺就众志成城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用爱凝聚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家园,有爱就有未来。

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句至理名言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我们不妨看看5年后的新汶川:街道整洁,道路畅通,新房林立,商业繁华,不少人都提到,灾后重建让汶川建设提速30年以上。面对浴火重生后的新汶川,这不是一种进步的补偿又是什么?

记得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不错,一个人的梦想是一种向往,一千个人的梦想是一种力量,一旦十三亿人的梦想共奔同一个梦想,那无疑就是时代锐不可挡的滚滚车轮。对与汶川特大地震来说,与其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一幅气势宏大,感天动地美丽画卷的话,不如说是在多难兴邦道路上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迈出了胜利的一步。

汶川大地震已经5年,我们看到汶川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完成了华丽转身,百姓从多难兴邦的灾难中获得了梦想的新生,汶川重建家园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新汶川的诞生,是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合力阔步助推中国梦的结晶,这种结晶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就是圆梦中国提供正能量的精神动力,无形中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正能量的基础。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最后,在重建家园的道路上,请允许我用一句四川话来表达内心最诚挚的祝福:四川“雄起”!汶川“雄起”!

     [人民网]

提升公共灾难意识是最好的祭奠

  雷振岳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五年了,这五年来,灾后重建已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族凝聚力和感恩意识得到更多激活。可笔者更想说的是,迟钝的公共灾难意识,也应该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激活。

抵御各种灾害,不仅是政府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更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自救的事情;不仅是灾后恢复性的自救,更有灾前预防性的自救。5年后的今天,留心周围的灾难意识以及自救能力,仍然有一种严重的“重复性错误”,比如在诸多公共灾难和火灾中,很多人的逃生意识以及逃生常识还是非常匮乏,很多人还是将最起码的安全意识给扔掉了。

在“经济崇拜”的声浪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花太多心思在人本意识和人本课程上,灾难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个奢侈品,地方政府的灾难教育意识非常薄弱。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曾经的灾难就在昨天,我们不能仅仅将它当做写在纸上的教训,而应该当做写到心上的总结。

时常被提到的是日本成功的公共灾难意识,它们显见于其民众应对灾难的任一描述里。可以说,由于从小开始的教育,日本人的公共灾难意识早已深入到了骨髓,融化到日常行为、教育课程以及社会文化中,成了一种必要的公民素质。与之相比,国人差距不小。

在灾后重建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祭,不仅是汶川人的事情,也是每个国人和各地政府的重要责任,把灾难意识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补上攸关生命的重要一课,尤显迫切。

    [人民网-长江日报]

外来客:为汶川加油

  为汶川加油

  口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中心市场报道部副主任 王涛

  韩秉志

  四川人民积极乐观的心态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

  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刚结婚不久,但身为一名记者,我觉得有责任要去,经过3次主动请缨,终于在次日晚到达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都江堰、彭州、青川等县,采访报道灾区群众现场救援、医疗救治等情况。灾区条件很艰苦,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在采访伤员时,有一个7岁小女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是重灾区绵竹汉旺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地震导致她颈椎骨折。采访时,她向我表达了很多愿望,她说她最想吃冰糕,想游泳,想回去上学……从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四川人所拥有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很可惜,后来与这个孩子失去了联系,5年过去了,按年纪,这孩子也该上初中了吧,真心希望她一切都好。

  从四川灾区回来,组织上给了我很多荣誉,包括“全国抗震救灾报道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记者”等等,但我内心觉得受之有愧。5年来,我几乎没同别人聊过这些经历,我有意避免接触和汶川地震相关的信息。当年在汶川地震时写的稿子,被我放在电脑很隐蔽的一个文件夹里。但同时,我却更加关注与四川相关的消息,每当听到四川人谈自己家乡发生的变化时,我心里也暖暖的。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候,我再次来到汶川,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一年的汶川,来往的都是军车、救护车,留下的是人们悲伤的泪水。而一年后,马路上经过的都是运输钢材、木材的工程车,曾经的废墟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忙碌着重建家园的景象。有一部分人已经住上了新房,而没住上新房子的人们也开始盘算着,做点什么生意,他们已经重燃对生活的渴望。

  最近两年来到汶川,我惊讶地发现,灾区建设重点已由当初的基础设施重建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很多企业前来投资,许多大项目投产落户灾区,当地的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有人说,如今灾区的基础设施建得比原来还要好,当地群众已经逐渐远离了汶川地震留下的阴影。

  今年发生芦山地震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处理应急事件都更趋理性、有序。大家没有恐慌,而是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在组织安排、救灾迅速程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我想,这也得益于汶川地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仔细算算,汶川地震之后,我曾经去过汶川10余次。我把当年穿过的迷彩服,背过的应急包,用过的雨披、帐篷都整理好,放在家中的柜子里,不是当纪念用,而是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职业记者,一有突发事件做到随时出发。之后的采访任务,我比以前准备得更充分,也更有信心和经验,来准确地找到大众最需要的东西。

  同样,我也深切体会到家庭和亲情的不可代替,我开始学习如何照顾好家人,教会孩子更多的应急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无论工作多忙,我都努力让家人团聚的时间更多一些。四川人民积极乐观的心态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

    [人民网]

汶川地震裂缝定格,锦绣巴蜀圆梦新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遭受8.0级强震重创,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有10个县(市)为极重灾区,41个县(市、区)为较重灾区,一般灾区达到186个县(市、区) 。据有关部门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4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人民币,四川占总损失的91.3%。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巴蜀儿女乃至中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恢复重建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难度之高,时间之紧,难以让人想象。共涉及13万多平方公里地域,近2000万受灾群众需要安置,灾区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用3年的时间要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巴蜀大地展现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重建斗争。中央确定的“一省帮一重灾县(市)”的对口支援举措,将19个省市与灾区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一部法规因一场灾害而立,开我国立法史和救灾史上的先河。中央和各省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受灾省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使灾后恢复重建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落实。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建资金筹集、恢复重建的实施等有计划、分步骤地科学有序开展。

  三年之约,失所者安居,老幼者有养,孤残者得助,求学者获教,既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决战决胜的一场场硬仗在灾区打响。灾区群众在废墟上昂首挺胸,一砖一瓦建家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18个省市的援建工作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极重灾区一线。仅3个多月就解决了530万户、1200万人的过渡住所问题;灾后重建克服重重困难,“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经济社会迅速恢复。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在重建中选择坚强,在重建中更加美好。

  如今已过五年,崭新漂亮的安居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设施合理分布,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和均等化程度跃居西部地区前列;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干部群众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大大增强。这些胜利的取得,进一步增强了巴蜀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多难兴邦,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巴蜀儿女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我们不仅重建了家园,更是重振了精神。感恩奋进是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处处涌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国人民的浓浓深情。感恩奋进,知恩报恩,已深深融进四川人的血脉之中。

  如今刚从汶川地震重建战斗中脱身的巴蜀儿女,又迅即投入到另一场雅安芦山地震的重建战场,坚强的四川人民是压不垮的,依然是昂着头、挺着胸!(邓尤福)

    [人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