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 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8-18

 

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张海鹏

  核心阅读
  对于普及历史知识这项工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中普及历史知识,引导社会大众提高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素质,应该是我们在普及历史知识时的共识。而这一共识的核心是: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

  时下,各种历史讲坛吸引了不少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收视率往往很高。在此基础上制作的书籍、光盘,发行量也很大。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大众对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视程度。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近现代的历史记载更是不可胜数。利用这些历史记载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或者制作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社会大众做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实现历史知识的社会化,是很有意义的。这项工作只能抓紧,不能轻忽。但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必须把握的一点是尊重历史真实。

  人人都需要历史知识

  谈古论今,知古鉴今,中国人自古就有这种传统,哪怕是底层劳动者也不免如此。或许有人会说历史无用,自己不了解历史也照样生活和工作。这显然是一种浅薄之见。其实,人人都需要历史知识,人人也都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无论工人还是农民,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每个人都可能运用个人的成长史观察自己所在的团体与社会,确定自己的前进道路。这就是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在起作用。所以,每一个对社会负有某种责任的人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没有相关历史知识作支撑是绝对承担不好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的。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处理国家公务中,一个人有没有历史知识大不一样,高下判然。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都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

  当前,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为每日三餐发愁,往往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享受。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有知识、有阅历的表现;茶余饭后讲点历史故事,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上的充实。当然,许多人了解历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他们还希望通过了解历史,帮助自己在前进时少走弯路,做到知古鉴今。可是,毕竟每个人都成为历史学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个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历史时段、所有历史领域。从这个角度说,人人都需要接受某些历史知识的熏陶,成为历史知识普及的对象。

  在人人都需要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历史知识的普及需要面对不同的层次、开展不同的工作。首先一个层次是大中小学的学生。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生,都应该学习历史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或者说是历史方面的常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次一个层次是社会大众。社会大众的组成极其复杂,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爱好与习惯都不相同。这可能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还可能与他们的生活境遇有关。粗分起来,除了专业的历史研究和教学人员,其他人群都可归入社会大众之列。但细分起来,专业的历史研究和教学人员只是在他所专长的那部分历史时段或领域是专家,在其他的时段或领域他们可能并不算专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敢说他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很精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研究和教学人员也可以归入社会大众之列。

  普及历史知识时错误倾向危害极大

  普及历史知识,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历史教科书、专业的史学论著,可以是普及历史知识的小丛书、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甚至是历史小说,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历史讲座或者论坛,也可以是影视剧或者政论片。但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中有一点应是共同的,即在处理历史题材、普及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尊重历史真实,需要对历史发展的大势抱有畏惧之心,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凭自己的喜好去“创造”。历史唯物主义讲究尊重历史真实、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和普及历史知识时,都既要注意历史的多姿多彩,更要尊重历史真实,重视历史的本质。

  然而,在近年来普及历史知识的尝试中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历史真实的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为此,有必要再次指出前些年一部以“共和”为名描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正剧”的错误倾向。这部电视剧在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算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有效形式。但这种印象却是颠覆历史教科书的,是对正确历史知识的歪曲。例如,这部 “历史正剧”虚构了李鸿章与孙中山对谈的情节,虚构了袁世凯与宋教仁在洹上村饮酒对酌、共议“反正革命”的故事,试图通过这些虚构的情节告诉观众,不论在朝的还是在野的都在谋求中国的出路,都在走向“共和”。这些虚构的情节事实上并不存在,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本质的,在历史观上是错误的。说它在历史观上错误,绝非夸大其词。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腐败与落后是中国社会难以进步的基本原因。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群众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腐败统治的斗争历程是走向共和的历史,而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是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反对共和的历史。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历史。近代中国不同的阶级和集团是在寻找不同的出路,而不是一个共同的出路。如果认为不论在朝的还是在野的都在为中国找出路,并且认为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一个“共和”的出路,那是违反历史真实、违反历史本质的。这部“历史正剧”错误地引导了观众,引起观众历史知识的错乱,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这样来普及历史知识是很可惜的,也是要不得的。

  还有一部力求普及世界近代史知识的电视片,用意甚好。但是这部电视片的策划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以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为例,大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和平的、是妥协的。那篇文章说,中国人只知道斗争,不知道妥协。如果国人看了这部电视片,懂得了什么叫妥协,那就谢天谢地了。用这样的历史观指导电视片的制作,很容易把电视片引向歪路,给观众普及的是错误的历史知识。事实上,英国人不是只讲和平、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阶级斗争,是国王被杀头。和平是斗争的结果。中国人只讲斗争、不讲妥协吗?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仅以平津战役为例,解放天津是斗争方式,解放北平就是和平方式。和平也是斗争的结果。可见,说英国只有妥协,说中国只有斗争,都不符合历史真实。

  把尊重历史真实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生命

  之所以列举两个电视片来反思当前历史知识普及工作中的不良倾向,是因为电视的传播力较强。尤其是一些历史正剧当下正成为社会大众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其倾向是否正确事关重大。

  所谓历史正剧,应是以严肃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剧本。作为剧本,它可以在某些故事情节上进行创作,讲究剧情安排。但是,由于事涉严肃的重大的历史题材,其情节的创作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与本质,更不能撇开已有的历史事实另行创作。历史正剧既要以生动的情节来演绎历史,使观众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要表达严肃的历史观点,使观众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而且,精神上的愉悦本身就应该包括接受正确历史知识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而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娱乐消遣。扩而言之,任何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包括“戏说”作品在内,既然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时代是真实的,就应该尊重大的历史背景,引导受众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广大受众担负一定的教化作用。否则,就会与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背道而驰,对社会产生副作用。

  普及历史知识,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是很重要、很严肃的工作。不仅历史正剧首先要想到表现历史题材时不能改变历史真实,其他一切形式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也要首先考虑如何尊重历史真实。出于普及的目的,我们可以合理改编,但不可以随意改变。只有做到这一点,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才对今人有教育作用、有启示作用、有借鉴作用、有鼓舞作用。历史真实既是历史研究的生命,也是普及历史知识、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的生命,万不可玩忽大意。
    [人民日报]

普及历史知识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

  核心阅读

  在“通俗历史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背后,是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抛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恣意解说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不受学术的、道德的乃至法律的约束。面对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所谓“通俗历史读物”,史学工作者确有责任回应史学家吴晗生前提出的要求:把知识普及给人民。

  普及历史知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是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这里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和原则

  从广义上看,普及历史知识也是一项科普工作,其内容和形式虽然是普及性的,但其性质仍属严肃的、科学的工作,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原则。

  普及历史知识,其目的概而言之就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理想等,都是立足于提高民族素质这一目的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普及历史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但从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出发,有三条原则应当予以重视,因为这三条原则同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普及历史知识(这里主要是指中国历史知识)是要使受众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此,普及历史知识应当从大处着眼,即关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而不是把这项工作引向种种琐事或“秘闻”。宋人朱熹指导学生读史,要求关注“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普及历史知识是要使受众认识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这就要求普及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使受众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初步认识。粗线条式地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对受众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既符合历史发展过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不同类型的中国通史通俗读本,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第三,普及历史知识还要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自秦汉以后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看待历史上的中国还是看待现今的中国,这个观念都至关重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及历史知识的形式和手段

  在现代社会,普及历史知识的形式和手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因而有机会参与其事的部门和人员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也向人们、向社会提出了如何抉择、如何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首先是学校教育。这里尤其要强调一下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学好一定的历史知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因此,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原则之一是遵循历史发展演变的客观过程,即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相关内容。这既符合客观历史本身,也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其次是社会教育。具体地说,就是社会教育中关于普及历史知识的工作。国外有所谓“公共史学”,其意不外乎使史学为社会服务和历史知识拥有更多的受众。在以往很长的历史年代里,这种普及历史知识的形式主要是各种纸质通俗历史读物。远的不必说,就以20世纪50、60年代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来说,可以认为是影响了一个时代史学工作的“大手笔”。在当今网络时代,这种纸质通俗历史读物是否能重现这种辉煌呢?应该说,还是有可能的。

  再次是影视媒体。这是时下拥有最多受众的传播途径,也是超越学校的历史教育、各种纸质通俗历史读物的现代工具。正因为如此,影视媒体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负有更为重大的责任。实践证明,一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可以感动和振奋很多人。反之,一部拙劣的历史影视作品,又会迷惑和蒙蔽很多人。影视媒体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同时也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怎样解决当前普及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通俗、什么是庸俗。近年来,以“通俗历史读物”名义出版的各种纸本图书,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乍一看或许会激动起来,因为有这么多的作者、出版社关心“通俗历史读物”,真是历史学的幸事。但是,当稍微翻阅一下有些“通俗历史读物”,这种兴奋和激动就会转变为一种困惑和忧虑——“通俗历史读物”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而在这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表象的背后,是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抛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恣意解说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不受学术的、道德的乃至法律的约束。个别作者和出版社甚至把任意玷污祖国的历史视为自身的“杰作”,而学者的质疑则在种种谬说和“出版方一系列整合营销的宣传”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显然不应该是“通俗历史读物”所追求的目标,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出版部门在出版“通俗历史读物”时按照通俗读物的标准进行审查,就像出版学术著作时按照学术标准进行审查一样。那么,“通俗”的标准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据此,我们可以对“通俗历史读物”作这样的理解:“运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叙述历史,使其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通俗”和“庸俗”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对“庸俗”的定义是:“平庸鄙俗;不高尚”。史学家吴晗认为,通俗读物的标准是“立场观点正确,内容正确,文字通俗、生动、流利”,最好能“附以必要的插图”,“做到图文并茂”。这是把“通俗”的标准具体化了。

  其次,要尊重历史学的一般规范和史学界的基本共识。这是普及历史知识在知识层面上的要求。近年来,有不少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在各种讲坛上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应当予以肯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的人不尊重历史学的一般规范和史学界的基本共识,在讲述过程中或为了追求热烈气氛而过分渲染;或为了标新立异,不顾及历史的整体面貌和史学界的基本共识,做一点“翻案”文章,以显示自身的“见识”。孰不知,在这种气氛和意向之下,讲述者已悄然远离了历史事实,使自身和受众都陷于误区。至于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影视作品,本是艺术创作,自应有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们的大前提也是不应与历史事实相违背,不可随意“创作”,以免误导受众。

  再次,史学工作者要增强普及历史知识的自觉意识,将其纳入自己的撰写计划。在新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吴晗是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学家。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怀念吴晗——百年诞辰纪念》一书,收录了白寿彝、郑天挺、侯仁之、张习孔、丘权、陈复6位学者的文章,都是赞扬吴晗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贡献。白寿彝的文章《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怀念吴晗同志》写道:“历史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吴晗同志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使人怀念的。”“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这在吴晗同志思想上是明确的。用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去传播历史知识,这在吴晗同志的思想上也是明确的。实际上,这二者总是联系在一起,是很不容易分开的。”这两段话,主要是针对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说的,而且是把它们放在中国史学史上如何评价来说的。

  这里说的两个“明确”,在吴晗本人那里是怎样看待的呢?他在1959年发表的《关于历史知识的普及问题》一文中说:“必须指出,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写专门论文、专门著作才是学术研究工作,才是学者、才是专家;至于写通俗文章,写普及知识的小册子,那是低一等的,是另一种人干的事,让他们搞去吧,我不搞这个。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正如前面所说,提高和普及必须两条腿走路。学术研究工作不为广大人民服务,不为工农服务,又为谁服务呢?当然,专门论文,专门著作要写,通俗文章,普及的小册子也必须写。而且,每人就自己的专门论文,专门著作进一步提炼一下,使它通俗化,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吗?”“我想,为了我们的干部、农民、工人,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有权利提出这个要求:要求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人民。”这就是这位性格坦率的历史学家的心志。他不仅自己坚持写“通俗文章,普及的小册子”,而且要求其他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人民”。现今,面对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所谓“通俗历史读物”,史学工作者确有责任回应吴晗生前提出的要求:把知识普及给人民。

    [人民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