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反思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的世界最大水库垮坝事件[评论]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11-14

  

    1975年8月,在一场由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引发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烈的水库垮坝事件。

    30年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聚集郑州,对这次震惊世界的灾害事件重新进行理论研讨。专家们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减轻灾害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次事件折射出的问题值得人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

    洪水大大超过水库库容

    1975年7月31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

    在台风尚未到达时,驻马店地区就已经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过程雨量达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相当于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暴雨的降水强度,在暴雨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美国宾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为1060毫米,也创造了我国同类指标的最高纪录。

    目击者称:暴雨到来的数日内,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后山间遍地死雀;从屋内端出脸盆,眨眼间水满。

    这场特大暴雨,是水库设计者们未曾预料的。

    板桥水库设计最大库容为4.92亿立方米,设计最大泄量为1720立方米每秒。而在这次洪水中承受的洪水总量为6.97亿立方米,洪峰流量1.3万立方米每秒。

    8月5日晨,板桥水库水位开始上涨,到8日1时涨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墙顶过水深0.3米时,大坝在主河槽段溃决,6亿立方米库水骤然倾下。

    据记载,溃决时最大出库瞬间流量为7.81万立方米每秒,在6小时内向下游倾泄7.01亿立方米洪水。溃坝洪水进入河道后,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在大坝至京广铁路直线距离45公里之间形成一股水头高达5~9米、水流宽为12~15公里的洪流。

    石漫滩水库5日20时水位开始上涨,至8日0时30分涨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墙顶过水深0.4米时,大坝漫决。入库洪水总量2.24亿立方米,在五个半小时内全部泄完,最大垮坝流量3万立方米每秒,下游田岗水库随之漫决。

    沙河、洪河下游泥河洼、老王坡两座滞洪区,最大蓄洪量为8.86亿立方米,此时超蓄4.50亿立方米,蓄洪堤多处漫溢决口,失去控制作用。

    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部溃堤漫溢。全区东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亿立方米洪水疯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滞洪区干河河堤在8月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窜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地区境内,泉河多处溃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了解,8月5日17时,水库上游猛降暴雨,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已逾1米,库区内电话中断。管理局与水库上游龙王庙、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联系。

    溃坝引发灾难

    8月7日19时30分和8日0时20分,水库管理局用当地驻军的军用通讯设备两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请求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可是,均未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8日1时40分,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报告水库已经决口。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又将垮坝情况通知驻马店军分区转报地委。同时,水库驻军用信号弹向下游群众报告险情并紧急转移,但由于没有事先约定而未能如愿。

    8日凌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的决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游冲去。首当其冲的道文城公社受灾最为严重,死绝227户,9600人遇难。

    板桥水库8日凌晨1时垮坝后,仅一小时,洪水就冲进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一些人或被途中的电线、铁丝缠绕勒死,或被冲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广线铁路高坡时,坠入漩涡淹死。

    不到6个小时,板桥水库下倾洪水7.01亿立方米。遂平县8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汪洋。洪水过处,大小村庄荡然无存。

    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劫后余生的人回忆,板桥水库高24.5米的大坝溃决时,出库洪峰声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处,建筑、树木一瞬间消失了踪影。干流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尸体,顺水漂流。石磙碾盘被冲下沟河,链轨拖拉机、重型机械车床等随水翻滚。遂平火车站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

    洪水过后,只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河沟里、淤泥里,人畜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板桥水库东4公里的大路陈村村民后来形容:“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进村没有路,只剩一棵树。”

    据统计,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气象预报不准确

    气象资料显示,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此时,恰遇澳大利亚附近南半球空气向北半球进发,西太平洋热带幅合线发生北跃,致使这个登陆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径诡秘的“7503号”台风突然从北京中央气象台的雷达监视屏上消失——由于北半球西风带大形势的调整,“7503号”台风在北上途中不能转向东行,于是“在河南境内停滞少动”,灾祸由此引发。

    “停滞少动”的具体区域是在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大弧形地带,这里有大量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山谷和两山夹峙的峡谷。南来气流在这里发生剧烈的垂直运动,并在其他天气尺度系统的参与下,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这也是造成水库溃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当时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只在该地区划了100毫米的降雨量,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境界,不可能得出十分准确的结论。

    9月15日在郑州召开的纪念“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在现有防洪工程还不完善,还未从根本上摆脱洪涝灾害威胁的状况下,应进一步增强水患意识,加快防洪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把防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对于那场大暴雨,无论是从中央气象台到河南省气象台再到驻马店地区气象台,均没有一家报出来。时至今日,驻马店市气象局70岁的老预报员孙令喜和汪根元提到那场没有预报出来的暴雨,心情还始终感到内疚和遗憾。

    事后,专家对未能较准确预报“75.8”暴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首先,“7503号”台风行踪太诡秘,打破了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性,使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不少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天气还依靠压温湿曲线加看天的陈旧模式进行;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之后,各级气象预报人员调整预报思路,采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分析当地台风致洪暴雨的成因与防御对策,建立了多种致洪暴雨天气预报模式。

    据河南省气象台孔海江等人提出的观点,根据河南省台风暴雨的可公度性推算出,2008年河南省很可能出现一次由登陆台风造成的区域性暴雨,因此,河南省今后的防灾任务依旧艰巨。

    9月16日,在郑州举行的“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并曾亲历“75.8”救灾的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李泽椿是事件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气象预报人员。他在回忆当年情景时话语依然沉重,一个细节让他记忆犹新:“那时灾区的红头苍蝇特别多,又肥又大。”

    “这段经历让我深感气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李泽椿在随后的几个月做了许多调查,总结出的不少经验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他说,首先是必须重视气象研究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气象工作必须增强业务观念,进行完善的管理、长期积累和气象科研;同时,一线的气象人员都应该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水灾发生时,郑州有一处气象雷达,但却因停电,没有留下资料。”这件事让李泽椿至今耿耿于怀。

    “暴雨成灾,不仅仅是预报的问题。”报告中李泽椿指出,从社会层面思考,那场灾难中“人祸”的因素同样突出。主要表现在当时水库建设中“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在部分水库建设中又搞“多快好省的典范”,违背了科学规律。此外,灾难发生时,社会组织同样存在问题,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疏散群众及救灾。因此,各地领导部门要非常重视全社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同时进行科学救灾,并形成良好的科普舆论氛围。

    李泽椿解释说,“75.8”暴雨后的“4号”台风形成时当地很多群众睡到房顶上去,而“4号”台风离当地很远,这暴露出媒体在灾难发生后普及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李泽椿还指出,时下和今后的一些新情况值得警惕。“当年化工厂少,大水过后留下的后遗症相对较少,如今有些地方发展化工产业,工厂就建在坝区,一旦出事,造成的污染难以估量。这一问题在新奥尔良风灾中已经出现。”他认为一些大化工厂的选址必须经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综合评估。

    李泽椿认为,气象研究要组织很好的观测网并形成数据库,在大气观测问题上,气象、水文、环保、林业、农业各部门最好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环境观测网站,最后把这些资料统一规范管理,为科学服务和应用。

    采访中,李泽椿同时认为,建立天气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最好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他还强调了通讯在防灾抗灾中的重要性:“板桥水库垮坝时,如果当时的通讯线路没有中断,下游的群众伤亡不会那样惨重。”

    建坝思想存在失误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1950年夏的淮河水灾促成了同年10月国家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具体制定了“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治淮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治淮大战”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滩水库,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及工程标准很低。工程运用中,板桥水库被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1955~1956年分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板桥水库洪水标准按照苏联水工建筑物百年一遇设计和千年一遇校核,决定大坝加高3米,坝顶高程为116.34米,防浪墙高程为117.64米;增辟辅助溢洪道,宽300米,底部高程为113.94米,连同原有的溢洪道、输水洞,最大泄洪能力为1742秒立方米,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75亿立方米。石漫滩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和500年一遇校核,确定大坝加高3.5米,坝顶高程达到109.7米,防浪墙顶高程111.2米。经过加固,最大库容为944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为7040万立方米,最大泄量390秒立方米。

    在板桥、石漫滩水库加固扩建后的三年间,中原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而不可收。仅1957年到1959年两年间,驻马店地区就修建水库100多座。

    1958年,河南总结了漭河流域地区兴建山区水利的经验:“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当即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陈惺的忠告无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内,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大批小水库,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闸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

    陈惺是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境内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水库施工时正值大跃进,河南省水利厅原某领导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例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便将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去7门,仅剩5门。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该闸闸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为9孔,但由于“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水文数据被人为减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闸建成后,在1961又人为堵闭2孔。

    在1961年开始的“纠偏”中,河南省对全省的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对一部分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存有隐患的水库,包括一些大型水库予以废弃。

    但是指导思想的失误并没有真正被扭转,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重兴利轻除弊的倾向依然顽强存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100多座,与此相对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一年年递减。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到来之前的淮河上游地区,事实上已隐伏着严重危机:河道宣泄不畅,堤防不固,许多“病库”隐患未除。更为严重的是,对于板桥、石漫滩等大型水库可能垮坝的潜在危险,人们并无警觉——准确地说,“垮坝”二字在人们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由于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石漫滩水库在溢洪道上增加了1.9米的混凝土堰,板桥水库在大雨前比规定超蓄水3200万立方米。

    人们过于笃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标准,自信石漫滩水库可驭控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能自保;板桥水库可以驭控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可无恙。

    谁也没有见过“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而来。1975年8月,真正的大洪水来了。从天而降的大雨使人们瞠目结舌:它的雨量,竟相当于人们所说“千年一遇”设计标准的两倍!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说:“……由于过去没有发生过大型水库垮坝,产生麻痹思想,认为大型水库问题不大,对大型水库的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对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主要套用苏联的规程,虽然作过一些改进,但没有突破框框,没有研究世界各国的经验,更没有及时地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作出符合我国情况的规定。三是对水库管理工作抓得不紧。在防汛中的指挥调度、通讯联络、备用电源、警报系统和必要的物资准备,也缺乏明确的规定。板桥、石漫滩水库,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候,电讯中断,失去联系,指挥不灵,造成极大被动。”

    钱正英还说:“板桥、石漫滩水库工程质量比较好,建成后发挥很大效益。但因兴建时水文资料很少,洪水设计成果很不可靠。板桥水库在1972年发生大暴雨后,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曾进行洪水复核,但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和提出相应的措施,所以防洪标准实际上很低。”

    无休止索取终尝恶果

    垮坝引起的冲击性灾害给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毁灭性一击,河道宣泄不畅、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灾害,更加重了这场灾难的损失——水利建设指导思想上陷入的某种误区,无疑成为这场灾难的另一个源头。

    当时,由于宿鸭湖水库尚未脱险,水利专家陈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开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领导的批准后,8月14日,爆破正式开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

    爆破之后,河南境内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势紧张。淮河多年受重蓄轻排指导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围堰丛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险象环生。

    水利专家指出,多年来,重兴利轻除弊、重水库建设轻河道治理,让人们从对“水库”无休止的索取中尝到了“水火无情”的真正味道。

    板桥、石漫滩垮坝14年后,曾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锐在三峡工程论证中意味深长地指出,绝不能片面强调水库的功效而忽略河道的治理,他说:“对河流防洪而言,堤防的作用是绝对的,是古今中外一切大江大河最有效的措施,是一件长年累月埋头苦干的工作,但显不出组织者的雄才大略、雄伟气魄,更不能扬名天下、流芳百世。但我相信,只要地球存在,河流存在,堤防的作用就是永恒的……”

    钱正英说,“75.8”暴雨对治淮工作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对全国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须认真地总结正反面的经验,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总结治淮25年的教训,对洪水作出充分估计,从气象、历史等特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专家们说,陈惺在20年前就指出过,无论使用了什么计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库的管理,也无论讯情出现时指挥多么通畅,重蓄轻排都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但为什么陈惺的意见不但无人理会,而待其本人遭政治整肃后,直到大祸临头才起用?看来,决策与用人失误的体系及制度原因值得深思。   

    和谐语境中的灾难新闻

    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民政部联合宣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四天后,就在郑州举行了“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对30年前那场因暴雨引发的大规模水库垮坝事件进行深刻反思。这次事件,会议上公布的死亡人数是2.6万,事件本身被学者们界定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这个人就成熟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这成熟的标志,第一步,就是面对失误的坦然与反思能力。有关因自然灾害致人死亡总数及相关资料的解密,与“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间,可能没有什么事实上的关联,但公众与媒体仍禁不住把它们放在一起考量。人们情愿认为,两则新闻正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成熟趋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浓重语境下,灾难,尤其是面对灾难时欲说还休的思维定势,正表现为最严重的不和谐。

    30年不短,灾害突发以及科技手段不成熟都是客观理由,但无论如何也难泯灭2.6万条生命的哀怨。今天,和谐社会理念正深入人心,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反思显得朴素而庄严。尤其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社会变革的加深,各种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能否从历史的活教材中汲取教训,以规避和化解社会生活中潜存的各种灾害风险,或尽量降低灾害损失,正严重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管理系统的责任感与运行效率。

    对“75.8”事件的反思还表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在规避灾难中居于最前端的位置。当初,如果工程设计没有一味因循他人的经验,隐患暴露后如果专家的警告受到重视,灾难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现在,各级各地政府都在抓紧制定公共安全的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在应对灾难问题上迈出了可喜一步。但仍需提醒的是,决不能让缺乏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成为某些决策与规划失误的挡箭牌。大量实践表明,许多“祸根”都系人为种下;所谓预警和应急,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亡羊补牢。

    对“75.8”事件的反思,怎么看都像在为30年前的一场“大病”重新“把脉”。只是,希望这次多用标本兼治的“中医”理论,“把脉”把出来的是根本问题、系统问题、长远问题。

(本报记者 史俊庭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建忠)

 

巴人论评

    几万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消失于瞬间!这是专制政权的又一祸罪!是缺失民主的一大罪恶证据!其更细致的要害情节也是不会公之于众的!没有民主,公民的生命财产最终是不会有任何保障!

    当一个政府不能声张正义,不能救民于危难,不能解决腐败,那么,人民就会起来建立自己可以主持天下正义的另一个政权和组织,就像《水浒》中的“替天行道”建立梁山政权,就像明末的“闯”出生路的李自成、张献忠砍杀贪官污吏,就像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挥师南北,...

    历史也就是这样演绎的!

    [狗官霸夜半注毒杀我]

 

相关报道

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

    “充分发挥现有水工程的效益,是实现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可避免开发建设新的水工程对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11月1日,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向大会报告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有水坝8万多座,总数居全球之首。这些水坝的安全现状如何,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刘宁都做了解答。

    现状:水库病险率高达36%

    刘宁说,目前全国病险水库大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型水库的病险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率更高。在大中型病险水库中,其下游有大城市、铁路枢纽或重要设施的危险水库43座(其中大型35座,中型8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降等与报废的小型水库累计达4846座,而且,随着水库运行年限的增加,还有一些水库需要进行降等报废。

    在刘宁看来,水库病害主要表现为:水库大坝防洪能力低;水库抗震标准不够;白蚁危害严重;坝体存在安全隐患;水库泄洪能力不足,溢洪道、泄洪涵闸冲刷严重,闸门与启闭机不配套、设备陈旧、老化锈蚀;水库管理设施简陋陈旧,缺少甚至根本没有观测设备等等。

    病险水库是如何形成的呢?刘宁总结了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个方面的原因。据介绍,我国大型水库的75%、中型水库的67%、小型水库的90%建成于1957年至1977年间,这些工程“三边”工程多,设计质量差,还过分强调了“多快好省”等等;同时,我国大部分水工程都已运行了几十年,设备的老化失修非常严重,急需更新改造。

    刘宁介绍说,从历史上看,水库失事有可能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发生大洪水,刘家台水库(中型)大坝溃决,下游900多人死亡;东川口水库(中型)大坝溃决,下游5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田岗等两座中型及58座小型水库溃坝,1100万人受灾,数万人惨遭灭顶;近年来,发生险情的多为中小型水库,危险性也非常大。

    潜力:治理病险水库带来综合收益

    刘宁在报告中提到,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刘宁强调,我国适宜建设水工程的比较资源优势有限,水工程运行日久,如果不采取必要的维护、除险加固措施,则必然会被搁置,或不能正常运行,或发生毁坏,带来巨大损失。

    据统计,现已查明的病险水库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除险加固,则会减少防洪总库容150亿立方米,减少兴利总库容120亿立方米,减少供水能力170亿立方米,减少灌溉面积200万公顷。这,还没有计算其原已占有的地缘、生态和环境资源,以及为了建设该工程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价。

    “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病害治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刘宁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可恢复防洪库容约54.6亿立方米,恢复兴利库容约67.44亿立方米,年增城镇供水43.36亿立方米。

    刘宁说,如果水库发生毁损,除去直接损失外,由于其占有的地缘资源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不可恢复性,并非像想象的推倒重来那么容易,必须异地寻求重建,导致新的环境破坏,实际上这往往是难能可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固修复病险水工程,重新发挥工程的作用和效益,实现工程的再生利用,是环境友好的最佳选择”,刘宁说。

    行动:治理工作成效很大

    刘宁指出,我国积极开展水工程的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水工程进行修补、处理、加固、改造,尽力消除水工程的安全隐患,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先后分两批将334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列入中央补助计划,累计投入158亿元补助了1217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第一批1346座病险水库中已开工926座;第二批1999座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于2003年底启动,已开工94座,计划在3~4年内全部完成。

    我国还加强了水工程隐患监测、探测、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刘宁介绍说,目前,在一般水库大坝进行安全监测的项目中,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已逐步趋向于自动化、智能化。同时,除积极利用传统隐患检测、病险治理和修复技术外,还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无损监测和地下检测技术;水下修复材料及修补工艺等等。

    未来: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方式

    “要研究多渠道筹资方式,积极探索民营资本、外资等资金的利用方式,弥补水工程病害治理资金上的不足,加大病害水工程的治理力度。”刘宁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据刘宁介绍,目前许多病险水库工程迟迟得不到处理、修补和加固,就是因为资金的不到位。“在为数众多的病险水工程中,能够得到中央专项补贴进行除险加固的毕竟是少数”,刘宁解释说。

    刘宁还为未来的水利科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工程力学三大难题之一的材料与结构破坏过程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多尺度、跨学科难题,以宏观和微观结合为重要标志的结构破坏科学成了当代力学和材料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学科。今后要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科学时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