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徐州市委书记力推无差别教育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6-12

 

该市试点教育投资城乡均衡化,教育部对此表示肯定

    王沟中学是丰县条件最差的学校之一。根据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的“无差别教育”构想,今后将加大对这类学校的投入。

        核心提示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至徐州调研“无差别教育”。根据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的构想,将集中财力改造农村学校等“差校”,7年内,使徐州市每个适龄孩子享受到法定的教育平等权。

    为实现“无差别教育”,徐鸣提出“扶弱抑强”。这一做法与各地政府集中财力办重点学校的做法截然相反。在实践中,“无差别”的目标也面临资金等诸多现实难题。

    教育均衡化是众多教育界人士的理想。尽管专家对其前景有所担忧,徐州仍将继续推进这一实践。

    6月5日上午10点,徐州市泉山区矿山路小学的操场上传出阵阵笑声。三年级二班的30名同学正上体育课。9岁的李继康被同伴摔到了草坪上,他爬起来,咧嘴笑笑:“这草坪干净,不扎人”。

    在泉山区,矿山路小学是一所公认的“差校”。几个月前,李继康对这里的感受是“让人苦恼”:草坪上满是荒草,教学楼内外墙壁黑一块白一块,更要命的是大风来了能把厕所的顶子掀掉。

    李继康很满意现在的校园:草坪整修了,教学楼的里外立面进行了改造,新建成了水冲厕所。这些改变来自于泉山区最近实施的“差校改造计划”。仅最近两月,泉山区教育局就向矿山路小学拨款30多万元。如此规模的拨款,该校自建校后还是第一次。

    “差校改造计划”来自于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无差别教育”构想。2004年,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明确计划:通过7年左右的努力,在徐州市的6县(市)5区初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无差别教育”,使每个适龄孩子享受到法定的教育平等权。

    这一集中财力改造“差校”的做法,与近20年各地政府集中财力办重点学校的做法截然相反。徐州的实践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今年3月,教育部派员专程调研。


   
市委书记和“无差别教育”

    今年3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4人抵达徐州,徐州市教育局官员事后介绍,陈小娅此行是按照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批示,专门来调研“无差别教育”的。

    力推“无差别教育”的是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徐鸣。49岁的徐鸣是江南无锡人。徐鸣以前曾做过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宋农村回忆说,徐鸣有一个特殊的“嗜好”———调研教育工作,经常到学校去查看教育情况。

    徐州现辖6县(市)5区,总人口约917万,在校生高达198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多达146.5万人。徐鸣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徐州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但他认为,“薄弱”的主要体现不在地区之间的差距,而在地区内的差距。具体而言,徐州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距非常大。

    2004年2月19日,徐鸣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我们应当如何办教育》。该文写道: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现实却是各地都兴办了一大批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的存在,使许多青少年学生过早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差别和竞争……以至于放弃了接受更高教育的勇气。”

    他认为,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是各地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倡行“无差别教育”。要做到三个“无差别”,即学校基础设施“无差别”,学校资金投入“无差别”,学校师资力量“无差别”。

    2004年6月,徐州市教育局经过数月的讨论后,正式启动“无差别教育”工程。泉山区和新沂市,分别作为城区和县市的代表,先期启动。此后不久,其余县市区也被要求启动此工程。


   
两个孩子的教育轨迹

    6月2日黄昏,15岁的陈林林翻翻已经卷了边的化学书,皱皱眉头:“化学课我最头疼了,好多东西都理解不了。”

    陈林林是丰县王沟中学的初三学生。半年多前,她学到了“氧气的制法”这一节。由于学校没有实验室,这节实验课,她是在听老师“讲实验”。

    “孩子学习很用功,但化学课不做实验,有些地方是不太好理解。”陈林林的化学老师惠明理说。57岁的他教了25年化学课,只记得曾带学生去外校做过一次实验。

    王沟中学有34个班,只有34间教室,没有地方建必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这在同是15岁的王若晨看来,有些难以想象。王若晨与陈林林生日只差4天,她就读的群益中学位于丰县县城,离王沟中学大约40里地。

    群益中学副校长张立志介绍说,学校6年前由原丰县一中初中部转制而来,是“公助民办”中学。占地150亩,有120间教室,90间供4000余名学生做教室用,30间做实验室和各种兴趣爱好室。

    王若晨还清楚地记得,学到“氧气的制法”这一节时,化学老师带她到了学校三个化学实验室其中之一,由专门的实验老师演示了实验,最终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化学课很轻松,很好懂。”

    “过去徐州政府办教育的方法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建重点校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用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地,最好的楼。我们把重点学校作成了精致的盆景,而对一般的学校尤其农村的中小学,仅是维持其教学的正常运转,这的确有违教育公平原则。”徐州教育局局长宋农村说。

    在教育界积极推进“无差别教育”的宋农村认为,“徐书记提出的‘无差别教育’,就是要使千万个陈林林和千万个王若晨之间的教育差别逐渐缩小。”


   
“扶弱抑强”

    5月29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在徐州举办。徐鸣向200余名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和记者宣布:为推进“无差别教育”,徐州将在教育界继续“扶弱抑强”。

    徐鸣所指的“强”是重点中学和城市学校,尤其是依托重点中学资源建立的“公助民办”学校。徐州市教育部门提供的消息证实,徐州的6县(市)5区中,每处都有由原重点中学(政府出资建设)改制而成的数所“公助民办”初中。仅在徐州市区的民办初中,就有十多所。这些学校利用重点学校品牌优势,往往是各地学生“择校”的热门。

    徐鸣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择校到重点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学生,大致有三种类型:考试成绩特别好的、家境殷实的和父母有一定权势的”。他认为,“择校”之风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在论坛中,徐鸣强调,今后原则上不再审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但对已有的民办学校和重点学校,目前尚无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徐鸣承认,目前不能轻易地动手“抑强”,阻力非常大。与“抑强”相比,对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扶弱”力度显然更大。

    泉山区积极推进“差校改造计划”:三年内由财政投入数千万元,使区内24所小学“无差别”,全部达到徐州市实验小学标准。

    资料显示,去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6.9亿元,比2003年增长15.7%.据介绍,投至差校的比例上比过去有大幅增加。今年,徐州市将再投入1200万元,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市750所农村村级小学全部建成“网络教室”,实现“校校通”。

    徐州市教育局还出台了一系列意见措施,以实现师资力量的“无差别”。徐州市八中的音乐老师王静,于去年9月被学校派至贾旺区紫庄中学支教,为期半年。去年9月,从徐州市区近20所中小学中派出的支教老师有100名左右。今年3月,第二批支教老师又赶赴各县区的农村中小学。

    王静说,今后徐州市内中学老师要想评上一级职称,必须有支教经历才有资格,新毕业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教学一段时间。

    除市区外,县镇每年也要安排共200名教师到农村更薄弱的学校支教。据了解,市财政每年专门拿出150万元用于支教补助。从2005年起,还将拿出1100万元用于培训农村教师等方面。


   
理想与现实的角力

    3月29日下午,在新沂市北沟镇小学小会议室,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调研该小学后发表了讲话。她说,自己曾问过徐鸣:“我对‘无差别教育’有疑问,你能做得到吗?”

    徐鸣的回答耐人寻味:“做不到,但我们要矫枉过正。”在我国教育界,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均衡教育的提法。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6月3日,陈小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必须引起正视和认真解决。”

    徐鸣规划出的蓝图是7年内分“三步走”———一年(2004年)启动试点,四年(2005至2008年)基本达标,二年(2009至2010年)巩固提高。

    在“三个无差别”中,徐鸣曾对媒体宣称,相对于其他两项,该市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单兵突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记者发现,该市农村中小学教室仍然数量不足,多数学校存在“大班化”现象。以丰县为例,75%的中小学超过了“班额不超过50人”的标准,班额超过70人的学校大量存在。

    徐州近期在“三个无差别”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四个“无差别”的目标,即教学质量“无差别”。由于前“三个无差别”目前也是刚起步,所以这一条更是被业内学者评为“过于理想”。

    去年12月,徐鸣在《文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该文解释:“无差别教育”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政府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间的教育差别。“

    在5月的“中国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上,徐鸣引用了教育部一位领导的一句话:“教育均衡化可能只是一个永远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


   
“无差别教育”能走多远?

    在刚过的“中国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的记者会上,曾有记者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领导实行的是任期制,一旦主要领导调走,“无差别教育”会不会成为刮过的一阵风?此问题没有得到回答。

    关于“无差别教育”前景的另一疑问来自于资金。在此次论坛上,一位受邀而来的教育学者在称赞了徐州的无差别教育实践后,话锋一转,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实现“无差别教育”,理论上并不难,现实却是:一个字“钱”,两个字“现金”,三个字“人民币”。

    教育局长宋农村证实,徐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欠债总额超过10亿元,目前还债困难,教育处于一个负债发展的时期。而要实现“无差别教育”,还需要大笔的投入。

    学者担忧的是,各级政府出于政绩观、升学率和上级评比的需要,回到投资办重点学校的隐性冲动仍然存在,一旦“无差别教育”被搁置,极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曾专题调研过苏北的义务教育状况,他认为,“无差别教育”目前虽然更多地表现为教育界和为政者的一种理想,实施起来面临重重困难,但由于它涉及公民教育公平问题,因此应成为政府不该放弃的追求。他希望此项工程能够坚持下去。

    5月30日,在徐州“论坛”结束的当日,教育部向全国发文,题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京报]

 

相关报道

所谓优质学校令权势阶层受益[对话]

  力主教育投资均衡化的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称,不支持把优质公共教育资源转变成高价民办资源

  5月29日,“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在江苏徐州举办。当天下午,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如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于自己首创的“无差别教育”概念,徐鸣似乎不愿上升到“施政方针”的高度,一再强调:正在试点,阻力很大,但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对于本次“高峰论坛”,徐鸣说,他原本并不想搞这个东西,少说多做最有效。最后之所以同意了,是为了推进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无差别教育”,把已经启动的和正在准备的试点工作坚持下去。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资料图片

  ■对话人物

  徐鸣

  生于1956年,中学毕业之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曾经做过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后来考上南大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省政府机关,曾在江苏省丹徒县、团省委、大型国企、省政府等处任职。2003年起任徐州市委书记。

  教育“薄弱”体现在城乡学校差距

  《新京报》:能否谈谈你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受教育经历?

  徐鸣(以下简称徐):我生于1956年,父母都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我中学毕业之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曾经做过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后来考上南大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省政府机关,29岁时成为江苏省丹徒县的县委书记,可能是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后来在团省委工作了6年,对教育一直很关注;接下来做过大型国企的董事长,省政府副秘书长。2003年来到徐州任市委书记。

  《新京报》:与本省的其他地区相比,徐州的基础教育现状是不是很差?原因何在?

  徐:与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相比,徐州的基础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究其原因,可能与徐州的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有关,(江苏有两个地区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一个是徐州,另一个是南京。)所谓“薄弱”,其实是一个地区内的差距往往比地区之间的差距大得多,再说具体一点,徐州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非常大。

  2003年我刚到徐州的时候,参观了一个重点中学,校长向我汇报工作,说他们学校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教室里已经有空调了。当时我就说:徐州的夏天并不长,没有必要一定装空调,你们装空调是不是想向学生多收费啊。那个校长当时感到很意外,也觉得有点委屈。

  当时我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农村的学校连危房问题都没有解决,城里的学校都装上空调了,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热、乱收费?我想学校之间的差别太大是一个主要原因。

  《新京报》:能不能大致评价一下徐州目前的基础教育情况,你眼中的好、中、坏的学校各占多少比例?

  徐:一个县区也就一两个好的学校,若干个基本符合标准的学校,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很不理想的差学校,基础条件非常差,除了教室,几乎没有其他的教育资源。

  “优质学校”受益者不是普通百姓

  《新京报》:学校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是不是因为政府投入的经费不足?

  徐:将学校之间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归结到政府投入的经费不足,这个观点不对。之所以出现差距,有多方面的原因。举几个例子吧:有的县区领导觉得,反正经费也不足,不如办好一两个学校,做成个形象工程,一来可以供上级参观(笑),二来一些头头脑脑的子女也能上个好学校。我到过江苏的很多县,差不多每个县的县中学都很漂亮,教学质量很高,但下面的普通中学就差多了。

  这么说吧,一些所谓优质学校出现之后,受益的是那些有权势的,或者说有门路的,普通人家的子女如果要得到优质教育,就要拿出比正常状态下多得多的钱,负担会非常重。现在有种说法:教育改变命运,其实在很多普通家庭中,特别是农民家庭中,是因教致贫。

  《新京报》:从你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看,你好像不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徐:现在有三种民办学校:一是民办公助学校,说白了就是一些重点学校把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转化成民办教育资源,高价卖给普通百姓,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民办学校;第二类是完全慈善资金办的民办学校,这一类学校数量非常少,仅限于一些培智学校或盲聋学校;第三类,是一些大老板特别是房地产商办的学校,一方面为了卖房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教育方面赚钱。

  我当然不支持把优质公共教育资源转变成高价民办资源,一方面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公共学校的师资力量。我想,假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能够实现无差别,那些高价民办学校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现在上海的民办教育已经开始衰微了,原因就是上海的弱校改造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上海人很清楚:既然公校和民校差不多,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冤枉钱呢?

  对于民办学校,我的态度是不支持,但我并没有动用行政手段去限制、取消它们。我所做的只是两件事:一,办好公立学校;二,严格控制一校两制,限制民办公助学校的发展。

  《新京报》:徐州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大部分也都用到了那些好学校上面去了?

  徐:按照常理,教育经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正常的教师工资;二,基建经费;三,科研经费。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除了能够保证教师经费,基本上没有基建经费和科研经费。这种情况,也成了一些好学校、重点学校收择校费的原因,他们的理由是:收取这些费用用于科研和基建。

  《新京报》:现有的财政体制,特别是教育拨款方式,是否支持你的“无差别”教育理念?

  徐:你这个问题问到了根子上。所谓的无差别教育,关键还是一个教育经费的均衡化问题。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将有限的经费,比较均衡地使用。

  “扶弱”容易“抑强”难

  《新京报》:可否这样理解:所谓“无差别教育”,其实是个政府行为?

  徐:如果单从教育投入无差别的角度讲,你这样讲是对的。我到过日本,日本全国的小学校都是一样的,至少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日本的城乡之间已经实现了教育无差别。我看过一个资料,好像是法国吧,国家财政专门有一笔开支,名称就叫无差别教育基金。

  《新京报》:你的“无差别教育”理念,是否已经成为政府行为了?

  徐:现在泉山区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其他区县正在做计划。我得给你限定一下“无差别教育”的概念:最初提出“无差别教育”时,我指的是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后来有专家建议我限定一下:只针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我接受了这个限定。我提出了三个无差别:所有学校,如果能在学校、教师、操场三个方面做到基本一致,就很不得了了。我把这个工作叫作“扶弱抑强”。这个工作首先在城区里实施比较容易些。“扶弱”比较容易,“抑强”的工作现在还没敢做,不能轻易地动手抑强,阻力非常大,这个因素我得考虑到。

  《新京报》:那就单说“扶弱”,什么时候能实现你所说的“学校、教师、操场无差别”?

  徐:估计三年时间差不多了。以泉山区为例,教育部门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现在是自愿交流,争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学校的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交流一年,工资还是原来学校发;另外在中小学校长之间实行大范围轮岗制度,等等。但也有不少压力,城里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虽然只是一年两年,但他也不愿意去,逼得急了,他就往苏南跑,特别是优秀教师,不愁在苏南找不到高工资的学校。我儿子在南京读书,他的一位教师就是从徐州跑过去的,代课加补课,几年时间已经在南京买了两套房子了。

  《新京报》:学校校长、教育局领导,特别是各区县的领导,他们支持你的理念和做法吗?

  徐:校长的轮岗还比较好办,组织上安排。教育系统和各区县领导都比较支持这一工作。

  徐州“无差别教育”并非单兵突进

  《新京报》:“无差别教育”是你提出的一个概念,现在教育系统和各区县领导支持这一工作,是因为你现在是他们的领导,他们必须服从你。你是有任期的,一旦你离开徐州,会不会出现人走政息的情况?

  徐: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虑过。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无差别教育”只是我工作之余写的一篇文章里的观点,之所以不发在《徐州日报》上,而要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么快就成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方针。文章发表之后,我们的教育局长很认可这个观点,在我的支持下,搞了一些试点工作。

  后来他们要搞这个“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该论坛于5月29日至30日在徐州召开),说实话,我是有顾虑的,当初并不赞成搞这个论坛,我觉得,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就可以了。后来之所以同意他们搞这个论坛,目的也是为了扩大“无差别教育”的影响力,把那些已经启动或正在启动的政府行为做下去。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优秀教师往苏南跑的情况,“无差别教育”单独在徐州一个地区单兵突进,能成功吗?

  徐:其实也不能算是单兵突进,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教育均衡化”的方向,据我所知,周边的一些地区都在探索教育方面的均衡化发展道路,苏州、盐城等地区都有很多好的做法。我想,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的党政部门,只要不去触动现有的根本体制,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还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

  《新京报》:你的上级是否支持“无差别教育”?

  徐:江苏省教育厅的王斌泰厅长以前是我的同事,我们沟通很顺畅,他很支持“无差别教育”这个提法,认为“扶弱”工作非常重要,应该加大力度;他对“抑强”的态度也和我相似可以提,但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久前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来徐州视察基础教育情况,对“无差别教育”也非常支持,认为这一做法是为“教育均衡化”开了先机;陈副部长告诉我,陈至立同志对“无差别教育”也很关注。

  “无差别教育”提法意在矫枉过正

  《新京报》:从规避矛盾的角度看,“均衡化”比“无差别”更容易被人接受;为什么不提“教育均衡化”,而一定要提“无差别教育”呢?

  徐:曾经有专家建议我改提“均衡化”,其实“均衡化”的确是个非常好的提法,也是符合锦涛同志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的。但我认为,现在提“无差别教育”,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应该对目前存在的巨大的教育差别来一个矫枉过正。所以,我认为,目前提“无差别教育”这个概念是合适的,与“均衡化教育”是不冲突的,也是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的。可以这样理解:无差别教育是均衡化教育的突破口。

  《新京报》:徐州辖区有一千万人口。作为徐州市的领导,教育在你的日程表中排在第几位?

  徐:我的第一要务当然是发展徐州的经济,这方面的压力非常大。但教育始终是我关注的一个重要工作。我还很关注今年的高考升学率,为此我专门让教育局长从南通市请了十几位教育专家来给我们的教师讲课;我还到中学去查看过高三学生的晚自习。我希望徐州今年的高考升学率能提高几个百分点。毕竟高考对普通百姓的子女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甚至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在目前教育体制不变革的情况下,你没法不关注高考升学率。

  《新京报》:再回到刚才的老问题:普通民众估计会拥护“无差别教育”,你怎么让那些既得利益者也支持,至少不反对呢?

  徐:我还是刚才的答案:不触及体制,做具体事情。只要方向对头,做总比不做要强,先做总比后做要强。去年我们搞了一个爱心医院,专门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看病问题,做的时候非常难,但做出来之后,社会效果很好。我们还在市区里搞了一千户廉租房建设,开发商一致反对,认为是降低了当地的地价;坚持搞下来,群众也很满意。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甚至一些住进廉租房的人还要到市委上访呢,认为他们拿的钱太多了,最好不交钱就能住上房子。

   [新京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