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研究生教育要名实相符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6-05

 

  

漫画/许英剑

  最近,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从5月14日开始,《新京报》连续发表了多篇评论。在我看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引发的考研热,直接推动了研究生扩招。由于导师数量、教学资源难以同步扩张,研究生教育的确出现了“一把茶壶配二十个茶杯”、英语上大课等种种弊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滑坡、文凭“含金量”的降低,理当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身在高校,感到来自研究生的变化同样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功利的,主要为一张文凭;而且,他们毕业之后绝大多数的确也并不从事本学科的学术工作。一个本身缺乏学术兴趣和潜质、今后也不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非要按学术型的目标强行培养不可,还要公开发表论文,效果会好吗?

  这不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巨大的浪费。

  造成研究生培养脱离现实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在1980年制定的《学位条例》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当时,研究生教育刚刚恢复,数量和规模非常之小,培养的绝对是学术精英。参照前苏联的学位制度,我国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当于前苏联的副博士,学术要求较高。在多数西方国家,硕士研究生仅仅是一种过渡性学位,学制一到两年,以课程为主;真正高水平的学术训练是在博士生阶段。此外,研究生学位有学术型与专业型之分,前者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后者偏重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工程师、临床医生、律师等高级专业人才。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多于学术型,因而,美国博士阶段专业学位的数量也要超过学术型学位,如学教育的有授“EDD”(教育博士)和“PHD”(哲学博士)学位之别,选前者的学生约占90%以上。我曾向一位美国资深学者了解,美国两年制的硕士究竟是否需要做论文。回答是学生可自行选择做还是不做,如做论文可加获“荣誉学分”,它对就业没有作用,但对申请读博士学位有参考价值,可显示学生的学术能力。我又问硕士论文需要有“创新性”吗?他大为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他还在学习,硕士论文的内容很多是对经典理论进行验证,做一重复性的实验。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问题,一是硕士阶段的目标定位过高,二是以单一的学术型学位为主。

  近些年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应用型的专业学位,如“教育硕士”、“工程博士”等,但数量和规模非常之小,未受到应有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硕士生培养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应当实事求是地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使之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就业需要,将多数学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

  同时,严格对博士生的培养和学术训练,减少招生,延长学习年限,从而使大多数为追求就业的和少数追求学问的研究生能够各得其所,适才适学,学用一致。

  只有这样,硕士生学制三年改两年才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的“降低”也许反而是一种进步。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

   [新京报]

 

相关

硕士教育泡沫化最终不会有赢家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谈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问题,在5月14日《新京报》上发表后,引起不少反馈,发表意见的多是研究生,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

  然而,这也在情理之中。

  股市泡沫化,被套的是股民;楼市泡沫化,被套的是炒房者;研究生教育泡沫化,首先受害的是研究生。就在几年前,博士生还是香饽饽,许多单位引进博士的条件是一套住房,数万元科研经费,安排配偶和子女。有的单位还搞“博而优则仕”,给博士安排领导职务。现在呢,那些诱人的条件基本上没影儿了。我们常见的是,某大学需要一个教职,就有几十个博士前来竞争;硕士想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是难上加难。

  青年学子,二十多年寒窗,取得高学历之后,却学非所用,大失所望。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本来的培养目标是高级研究人才。一个正常的社会,它能产生的学术创新人才总是少数,它能吸纳的高级研究人才也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从民国时期,到“文革”以前,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年招收的研究生不过是几十名、几百名到几千名,选择的结果当然绝大多数是拔尖人才。当然,那时的研究生数量,是少了一些,需要有所发展。然而到了这几年,每年招收的博士生几万,硕士研究生十几万。硕士生招生的数量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本科生数量相当,博士生招生的数量大大超过当时硕士生的数量。

  有人评论,现在硕士生本科化了。其实还可以说,现在博士生硕士化,甚至不如当时的硕士。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使中国增加拔尖人才,只是让数以百万计的学子费时费力,多登了一道学历台阶,同时也让财政多支出了教育经费而己。

  也许有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还有人夸耀,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赶上美国。据我所知,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经历了一个世纪。中国能不能用几年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的路,对此我表示怀疑。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招多少博士,不受政府控制,但有一套自律机制,像我们这里两三年翻一番的事,是没有的。就这样,博士失业在美国也是常见的事。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尚且不足,还要扩大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让他们毕业以后再失业,未免太奢侈了。

  在这种游戏当中,学生一方注定是利益受损的输家,那么学校和教师是不是赢家呢?从眼前看,学校在扩招中争取了更多的经费,导师在扩招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行政主管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扩大了权力。他们暂时还是游戏的赢家。然而,泡沫膨胀一定程度,终会破灭。学历泛滥到一定程度,必将贬值。办学者不爱惜自己的名誉,终将砸掉自己的牌子。

  从长远看,游戏的结局不会有赢家。主事者如果明智,应当及早刹车。

  □丁东(北京学者)

    [新京报]

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阳光下 

  只要把学术放在阳光下,大家充分讨论,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先生混不下去,学生自然也就混不下去

  我们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好混是有名的。读研,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实际上只有入学这一关,而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这一关键性的关卡,事实上演变成了如何通过外语考试和赢得导师垂青。也正因此,研究生招生的腐败问题才如此地被人关注;当然,这里面的确越来越多地充斥了贿赂和交易。

  实际上,研究生教育的公正,关键在于培养过程、特别是出口是否严格。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离严格还差得很远。虽然各个学校的研究生院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比如按比例抽取论文匿名评审,不是由导师、而是由研究生院组织答辩等等。这些措施虽有效,但并不能根本改变出口过宽的状况。

  因为在同一个区域内(如果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找人评,成本太高),符合评审条件的同行就那么多,大家早就是故知,而且彼此之间的学生早晚都要相互评的,你今天毙了别人的学生,明天说不定你学生的命运也会落到别人手里。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断不会轻易动杀机。说到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靠自己学校来掌握,不可能期待别人为你把关。想严格,关键是自己严。

  严格首先要严肃。现在我们培养的过程,实在是太随意了。以我自己所在专业为例,博士生综合考试(即国外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问你一个与你想要研究的题目有关的问题,二是让你谈一下入学以来的体会。显然,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基本上是不用准备的。

  其次,严格是要讲点学术性。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准则。总是有人以意识形态上正确,来遮掩自己学术上的随意和武断,甚至以这种武断来评判他人,以学界法官自居。不少学术刊物,不仅有定时的宣传任务,而且还必须留出一定的版面,发表那些一开口就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做的文章。

  学界如此,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也就难以免俗。在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中,时不时地会出现某些理应出现在某些大报社论中的题目。比如,经济学的论文有“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政治学的论文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国际政治的则有“如果防止某国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等等,不一而足。

  造成这种不严格的培养过程,原因有很多,但至少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公开,基本上属于暗箱操作。比较而言,研究生的招生,由于考生以及家长的关注,算是公开多了。每年告到教育部的研招案子不知凡几。近来,网上有关研究生招生的揭底和讨论也大有年甚一年之势。

  以我所在的学校和专业为例,过去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就是几个博士生导师说了算,其中资格最老的导师更是一言九鼎,说过就过,别人根本别想置喙。后来我们成立导师组,本专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进来,培养过程让大家参与,讨论投票通过或者不通过,由于非导师的教师没有导师之间那种互相牵制的利害关系,说话就很胆大,而且大家都竞相比着拿学术来说事,规范、标准,问题意识等等都出来了。

  我这时候才明白,其实经过开放以来这么多年的熏陶,大学里的人们至少对于什么是学术其实是清楚的,以前是因为没有机会公开说,大家都在私下里嘀咕。事实上,不仅教师,就是学生对于什么是学术,老师中哪个是做学问的,哪个做得好,也是十分清楚的。像孙立平先生说的那样,在一个系随便问十个学生,肯定知道这个系教师中谁学问最好。

  所以那些混的学生,其实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只不过想偷懒混过去。但在后来在这种近乎公开化的“过关”过程中,不仅被“枪毙”的学生的导师没有话说,就是学生本人,也基本上是口服心服。

  人文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学术共识,规范标准混乱,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术不公开,总有那么些人有意拉着大旗,遮蔽着阳光,使学术讨论有名无实,让南郭先生得以混迹于学界,甚至攀爬上去,从此自定规则,自做法官,弄得整个学界乌烟瘴气。只要把学术放在阳光下,大家充分讨论,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先生混不下去,学生自然也就混不下去。

    [中国新闻周刊]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