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基础研究的发展不是计划出来的 要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2-03

 

专家:基础研究的发展不是计划出来的

人民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 贺迎春)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重视基础研究,要有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物理科学学院教授乔从丰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发展基础研究,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而不是今天一个计划,明天一个计划,好像通过一系列计划,就能把某个人送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似的”。

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肖箭则表示,国家要大力支持、扶持和倡导基础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投入、团队和平台建设、舆论导向等。“1978年是‘科学的春天’到来,2015年应该有‘基础研究的春天’到来!”

总理的讲话寓意深刻

乔从丰认为,李克强这个时候强调基础研究,一有经济层面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目前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进入新常态之后,原有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有新的发展模式。“而新的发展模式的原动力就是基础研究”。

乔从丰说,目前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比例和总量在国际上已经名列前茅,但基础研究的投入还很低,已经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李克强总理的视野不会只局限于经济这个层面,而是更着眼于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这个高度,我国作为一个有灿烂文明的大国,应该为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在强调要发展基础研究时,特意提到数学的重要性。肖箭表示,“总理把基础研究提到这样的高度,是符合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为这些学科提高强大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路线,从量和形的角度描述和揭示现象的本质。所有的高端技术最终是数学技术。由此可见数学等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没有自主创新,中国制造能转身为中国创造吗?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能有原始创新吗?”肖箭反问道。

科技发展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乔从丰表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科研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科技论文、专利的发明也名列前茅。“但这只是量上来看的,科技论文的影响力,论文的被引用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都很低,现在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了。”

肖箭表示,基础研究是支撑自主创新的接力点,是创新的源动力,但近些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凸显一同病,即浮躁焦虑症。以短平快作为标的考核目标,例如,就高校考核而言:以一年为周期,按发表论文数量、申请到项目经费为绝对指标,根本不考虑学科之间差异性、论文质量及原创性。这样,造成了老师项目作假和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非常坏的榜样。

“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效益、学生就业、评价机制等,基础研究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被淡化被忽视,其结果就是影响或限制了应用技术的开发能力,特别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方面。”肖箭认为,就基础研究本身而言,我国做出的贡献太少,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不要为基础研究带上功利的帽子

乔从丰表示,“不要为基础研究带上一个功利的帽子。不要老想着基础研究要为GDP增长做出多少贡献,这样想就有点狭隘了。基础研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副产品,基础研究做雄厚了,自然而然就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他举例说,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互联网,但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当初的基础研究密不可分。

肖箭表示,“要有‘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就必须要宽容和允许失败,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基础研究面向一个重大问题或猜想,往往耗费数十年时间,却很难有结果,所以不能以短期效益为评价。基础研究大多是理论研究,论文或成果的影响力和引用率低于应用型成果,不能简单地以数字指标来衡量。

爱因斯坦不是计划出来的

“我们看历史上重大的原始创新的出现,很少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而我们的管理机构要做的是,是尽量让科技界保持平静与稳定,不要让科技工作者为了各种‘科研计划’去努力。”乔从丰反对科技界流行的“计划”模式,他说,爱因斯坦以前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他不是被计划出来。

乔从丰认为培养人才与绿化有一定可比性。“大自然的生命力很强,只要你不人为破坏环境,一个地方很快就郁郁葱葱,长满了各种树木。一个选择了基础研究的人,他本身是有很强的求知欲的,也有很强的自我实现动机,你不要刻意推,推快了他会摔倒,只要把科研平台筑好筑牢,他自己就能奔跑起来。”

乔从丰指出,科研人员能不能坐得住冷板凳,与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了那么多思想家,是因为它有那个环境,有那个氛围,有那个土壤。在要求科研人员能坐冷板凳的同时,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不能只一味地要求科研人员。”

科学家要静得下心,政府要沉得住气,压得住阵

乔从丰指出,基础研究成果要得到认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科学家需要静下心,要坐得住冷板凳,政府也要沉得住气,压得住阵。“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勒特凭借关于亚原子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赢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们提出这个理论是在1964年,为了这个奖他们等了五十年。”

乔从丰说,“数学里有个三百多年没有证明的‘费马大定理’,最终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成了数学史上一座丰碑。怀尔斯做这个研究做了八年,这还不包括前期准备。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他能到达彼岸。这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应该让更多的人坐得住冷板凳,乔从丰认为,要加强在青少年中的科普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喜欢钻研的良好品质,养成习惯后,他们就能贯穿始终,耐得住寂寞。

    [人民网] 

 

相关报道

多位顶尖科学家热议科研经费资助体系与科学创新

近10年来,中国的R&D经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科研产出也令人瞩目,据英国皇家学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至2008年,中国科学论文的发文量占世界科学论文发文总量的10%,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2012年,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则认为,中国科研质量较低,缺少高影响力的科学论文,多数科技专利应用度不足,缺乏原始创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国科研产出的“繁荣”背后,存在怎样的矛盾?围绕“中国基金资助体系与科学创新”这一主题,《国家科学评论》圆桌论坛邀请了李亚栋、饶毅、王鼎盛、汪品先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参与讨论,本次论坛由蒲慕明常务副主编主持。论坛的主要讨论话题包括:

中国的科学研究,能否在“自上而下”的科研管理体系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原始创新?

科研基金资助款项的分配如何受到“关系”的困扰?其保密性和透明度为何饱受诟病?

急功近利的思想缘何在中国现有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中滋生蔓延?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五位科学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专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当前的科研环境不允许科研工作者对科学上真正的疑难问题进行探索。”;也有专家呼吁,“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是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科研脚步。”

各位专家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会持怎样的态度?更多精彩见解,欢迎您阅读论坛文章“中国基金资助体系和研究创新”(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1/161.full)。

     [科学网] 

科学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生存之道

■徐耀

长久以来,科研人员高估了科学创新的意义。科学创新的意义在于给予研究者长期的质疑目标,科学会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中发展,而不是给研究者提供跟风依据,这就是诺贝尔奖总要颁给很多年前的发现之故。这种高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与普通人对天才的崇拜有关,这是人类的潜意识,表现在科学领域,就是科研人员将对科学偶像的崇拜映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所从事的工作。这种对科学创新的高估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在中国尤为严重,这实际上贬低了技术创新的意义,从而导致……

长久以来,科学创新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生存之道。不管何人,生存之道在于他能给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以短期的便利,同时获得相应报酬。生存是现实的需求,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及时的交换,因此科学创新可以作为学术理想,不适合作为生存之道。科学创新好像在雾霾中寻找北极星,需要的是天才,如果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这个当作生存之道,无疑会非常非常艰难。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不是只鼓励科学创新,而是主要鼓励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前者目的是提高国家生存能力,后者目的是突破社会心理约束。在技术创新推进到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科学创新才会显现,我们大多数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应该是技术创新。

原创的科学研究很难获得资助,因此我们所谓的科学创新大多数只是在跟风而已。从国家基金的资助来看,恰恰如此,紧跟国际热点的想法总是容易获得资助。从发表论文来看,也是如此,高影响因子期刊总是发表热点话题的论文,而不是挑战性的结果。这样的研究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应不应该大力资助?那要看政府的钱袋子。但是,如果跟风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益,跟得久了,就会失去超越的动力。就像长跑比赛,如果我们给第二、第三名的奖励多于给第一名的奖励,谁还会争先做第一呢?很多科研人员正是把这些跟风研究当做生存之道,实际上是甘愿当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这样,既不需要证明自己工作的合理性,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同行评价和经费收入,当然划算了。如此一来,所谓的科学创新就只是一个口号,实质上成为一种生意:国家既然那么喜欢SCI论文,科研人员就会把发SCI文章等同于科学创新,就会“批量制造”创新,这种群体行为产生大量“创新”泡沫,会直接把真正的创新埋没。目前各大出版公司争先恐后地创立新的刊物,就是为了容纳不断增加的“创新”泡沫。问题来了,泡沫毕竟是空的,也是脆弱的。

现实中,大多数以科学创新为生存之道的科研人员都生存艰难,除了向政府要钱,似乎别无他法。在政府主导科技投入的政策下,这种生存方式还可以维持一时,一旦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大量投入只是产生了丰富的“创新”泡沫,就会改变投入方式。政府已经准备寻求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平衡,正在引导转变,正如,中国经济的跛足发展必须寻求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平衡。在最近公布的科技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中,政府投入会集中于真正的创新研究,原先那些造成权力寻租和“创新”泡沫的计划将被终结,因此,大多数所谓的科学研究将被视为可以舍弃的部分。科研人员们将何去何从?

回归正确的生存之道,为市场和企业做贡献。市场有巨大需求,但往往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尤其在尚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状态中的中国。由于起步晚,中国企业需求的多数属于落后技术,因此企业家往往不认为科学家的创新成果甚或追踪热点的研究与自己有关,这样就产生研究与需求的鸿沟。如果科研人员无视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路子前行,结局只能被企业敬而远之,那样的研究无非是自娱自乐罢了。此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觉得心理失落,原先做的“高大上”工作居然不被市场认可,反而要去做那些落后的东西。当企业最为紧迫的技术需求被满足、企业的盈利可以持续后,科研人员就可以引导企业向“高大上”技术迈进,在这方面,政府会帮科研人员,因为政府不可能永远迁就企业使用低端淘汰的技术给生态环境造成无休止的损害。

如此看来,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满足市场需求,不把修补性质的“科学创新”本身当作生存之道,科研人员才能生存无忧。

(作者系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89582911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